白塔村地處縣城東面,距城區15公里,村莊呈片狀分布,全村轄 6個村民組(塔一、塔二、塔三、余村、郭村、陳德坑),150戶,共555人。白塔村地處山區,全村土地總面積約7.11平方公里;白塔村耕地面積約559.4畝,茶葉面積800畝(其中祁紅生態茶園420畝);林地面積約10660畝,有林地面積約8025畝,林木蓄積量1168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5% 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以茶葉、林業為主,兼顧種養殖……。 |
遼代成村。當時村北有座白塔寺,以寺名村。清代曾為兵屯地,稱白塔屯,屬中衛里管轄。抗日戰爭時期,隸屬抗日聯合縣,為抗日游擊區,化名為“永生”。解放戰爭時期,屬順義縣,縣府機關曾駐此。1949年4月劃屬順義縣第一區。村黨支部建于1944年。 白塔村位于楊鎮東北部,現有住戶372戶,人口1059人,耕地面積1462畝。黨支部書記:殷在軍聯系電話:61442216 ……。 |
白塔村原有一塔三廟,名白塔寺,故名。2001年設立,沿用該名至今。白塔村……。 |
以境內原有一座白塔而得名。新益村1950年前為斑竹鄉第一保。1951年命名新益村,以“新社會謀取公益”之意。1958年為新益管理區。1961年為新益大隊。1983年改名新益村。白塔村1950年前屬斑竹鄉第二保,1951年命名白塔村。1958年為白塔管理區,1961年為白塔大隊。1983年更名白塔村。2007年,原新益村、白塔村合并為白塔村。白塔村……。 |
白塔村,因有座寨頂山,建有白塔,故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稱白塔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白塔大隊;1959年清寧并縣時與上坪合并為上白大隊;1961年分開為白塔大隊;1984年改為白塔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沙蕪鄉白塔村位于沙蕪鄉南面,距縣城50公里,毗鄰賴坊鄉。全村共四個自然村,八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5人,256戶,其中移民人口286人。耕地面積1261畝,林地面積10871畝! |
白塔行政村有2個自然村,分別為白塔、上路頭兩個自然村,共有940戶,總人口3950人(其中有3個姓氏,分別為吳姓937戶、方姓2戶、鄧姓1戶);外出干部職工125人;水田1880畝、山地4282畝,灘涂300畝,蟹蝦池118畝;22個村民小組,戶代表940人,F有云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湫巖,位于云霄縣東廈鎮白塔村,屬清代文物,又稱“白塔巖”。明崇禎四年(1631)始建,清代及近年重修。祀釋迦牟尼、……。 |
宋開寶二年(公元970年)僧人建塔于此,以白石砌造,因名。自明至清末屬西隅里。民國時期屬一區、鳳山鎮和鰲塔鄉。1950年稱白塔鄉屬一區,1952年屬六區。1958年改鄉為白塔大隊,屬城關公社,1961年屬城關區白塔公社。1965年撤區并社,屬城郊公社,1966年屬白塔公社,“文革”時期改名紅塔大隊革委會。1980年復名白塔,1983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改稱村委會,屬白塔鄉。白塔位于羅源縣白……。 |
在明朝時期,此村有個寺叫白塔寺,以寺而得名為白塔村。該村解放前屬于會川縣塔溝鄉所轄、解放后屬岷縣中寨公社白塔大隊,1982年更名為白塔村委會至今。白塔村……。 |
白塔意為“神泉巖”。解放前屬楊土司的外四掌尕和國民黨卓尼設沿局柳林鎮,解放后屬卓尼縣柳林區一鄉。1962年兩縣分開后,歸卓尼縣城關鎮建白塔公社。1968年改為白塔大隊,第一次地名普查時更名為“拉日扎告”。1986年,改為白塔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白塔村……。 |
因當地有一寺廟,名為白塔寺,得名白塔,故名。1958年為城關公社白塔大隊,1961年體制劃小后為玉井公社白塔大隊,1968年改名為紅旗大隊,1972年復名白塔大隊,1983年2月為玉井鄉白塔村,2001年5月為玉井鎮白塔村。白塔村……。 |
一、村情基本情況白塔村位于國道312線與北三環路交叉路口東側,現有8個合作社,873戶2710口人。(其中常住人口2600余口,已脫貧一般貧困戶3戶、監測戶22人),全村僅剩耕地12畝。我村現有五保戶1戶1人,低保戶8戶19人(其中一類0戶0人,二類6戶16人,三類2戶3人,四類0戶0人),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2戶2人,殘疾人53人。留守老人0戶0人、留守婦女0人、留守兒童0人、特困群體0人。學……。 |
因區域內有藏傳佛教寺院白土坡寺而得名!鞍淄疗滤隆币蛟撍滤诘赝寥莱驶野咨拭淄疗滤隆R惨蛩略航ㄔ诙泶氩柯渚硟龋卜Q俄措寺,藏語稱珠蘇貢扎西曲林,意為吉祥圣法洲。在寺院門前有白塔一座!鞍姿辈貍鞣鸾套诮探ㄖ,多以白色為主。因此地有白塔,故名。解放前屬古浪縣龍溝鎮白土坡寺,1952年土塔村屬白塔鄉,1961年屬安遠鎮,1965年白塔大隊屬烏鞘嶺公社,1985年白塔村屬安遠鎮管轄至今。白塔村……。 |
有傳說稱,在元代時修建的白塔寺中的一座塔,在明代某年暴發洪水時被洪水沖落漂流至此而得名。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劃分為2個鎮、12個鄉,屬大河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清源區管轄,屬三星鎮四村。1958……。 |
白塔村基本情況白塔村處在五合鄉中西部,京藏高速公路和國道109線穿村而過,物流通暢,交通便利。全村共轄7個村民小組,742戶,總人口3757人,有耕地9304畝。近年來,在村“兩委”班子的領導下,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促進了全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同時緊緊圍繞經濟建設,發展枸杞、洋芋等主導產業,使全村群眾盡快走上致富路,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3……。 |
白塔村屬華湖鎮轄下,位于華湖鎮北部,與汕頭市潮南區雷嶺鎮交界,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老革命干部領導革命的主要活動區域,是一個純農業的革命老蘇區。全村有154戶,共997人,勞力400人,外出務工200人(大部分往廣州、深圳、潮南區、普寧等地打工)。全村現有耕地面積220畝(其中水田150畝,旱田園70畝),山地面積3500畝,種植荔枝1000畝,速生桉樹1000畝,因交通不便,大部分山地沒有開發。白……。 |
白塔村在潮汕公路西側,東隔潮汕公路便是古板頭翁厝村,西鄰詹厝,北接田龍及石路村,南面便是槐山崗官料橋村。村創于明代曾名官廖,俗寫官料。傳說古為官方驛道,設篷棚(村民稱寮)供避風雨,故名(因“料”與“寮”諧音)。清光緒間已稱白塔(時間可能更早),傳說境內兩側有古廟-白塔,以此名村。曾于1954年與田龍、詹厝建白龍崗鄉,1973年拆出至今。原村中有蘇、楊、蔡、曾、章、顏、王、陳、唐等姓,現僅蘇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