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人在此村最高山峰見有白馬直飛而上山頂一巖洞中消失,故此山命名為白馬山,后有人在此巖洞建一寺廟,取名白馬寺,而山下此村亦隨之取名為白馬山村。清朝時期,隸屬善政巡司署;民國時期,隸屬博羅縣第九區智勇鄉;新中國成立初期,隸屬博羅縣四區橫河鄉;1958年10月,隸屬博羅縣橫河公社;1960年10月,成立白馬山林場,隸屬橫河公社,1983年稱博羅縣橫河區白馬山鄉,1986年稱博羅縣橫河鎮白馬山管理區,……。 |
白馬山村是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11502103221。 |
白馬山村概況關于白馬山村名的由來,曾有一番趣聞。據說在武戰崚北首田巖有一石墳,說是楊四將軍與敵作戰,犧牲后葬于此。右側山塝是其部將焦贊墳,又名焦贊塝。楊四將軍殉國后,他的一匹白馬跑到田畈吃莊稼,被人們攆到田畈中間一石山的石洞里,隨后石門自閉,白馬不見了。清朝光緒年間,有一姓寇的大戶,在今楊樓村民組的西南方向買下一大片稻田,稻田中有一座用許多層石板疊起的小石山。每到稻谷成熟的季節,夜晚子時時分就有一……。 |
“白馬山”,因傳說曾有一只白馬出沒而得名。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南漳縣志》(1989年版)記載:清朝時期屬六有都轄治。民國時期屬豐慶鄉管轄。1949年元月南漳全境解放至1955年,屬涌泉區所轄。1956年10月隨涌泉區并入九集區。1958年8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九集公社“先進大隊”。1961年4月人民公社仍改為區至1980年,時稱“先進大隊”。1981年8月先進大隊更名為白馬山大隊。1……。 |
民國初年,漢陽縣建立十八個區,屬第十七區;1945年全縣分四鎮十九鄉,屬金牛鄉;1949年全縣劃分五區一鎮,屬第三區;1950年為新集鄉;1954年組成8個互助組;1955年由互助組上升為新合三、四、五、六社和群力四社;1957年合并為新合第三農業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改為新集大隊;1975年撤區并社,屬柏林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為白馬山大隊,屬柏林人民公社;1984年改白馬山村,設白馬……。 |
自十堰城區西去20公里,位于張灣區白馬村境內的白馬山景區,融雄、奇、險、秀、幽為一體,同時飽含濃厚的文化底蘊。景區入口與十天高速公路、316國道相連,交通便捷,素有十堰“后花園”之美譽。自黃龍水庫大壩乘船約30分鐘,漸入山谷深處。下船沿溪上行,但見兩岸山峰雄偉,樹郁林蔥,腳下深潭清澈見底,水可照人。通過僅容一人的龍門,面前是一片開闊的天然浴場,相傳為神仙沐浴之地。再前尋,過仙門關,見10余米高瀑布……。 |
據傳元末明初,陳友諒的三女一子被朱元璋之兵追趕,三個女子倒騎白馬退步上山頂,隱居頂山堂石洞中。天降蟠桃得以成仙,爾后受百姓敬奉,解邪除病,便將此山命名為白馬山,村委會故以此為名。1949年解放初期時屬林家溪村政府;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白馬山牧場;1984年撤社設鄉時為白馬山村委員會至今。白馬山村……。 |
錢清鎮白馬山村位于鎮西南部,離集鎮約1.5公里,104國道南復線橫穿村中,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全村四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總農戶709戶,人口2331人。全村耕地1410畝,山林779畝,水域350畝,有個私企業3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家,擁有紡織、五金、塑料、繡花、加彈、植絨等。白馬山村近年來先后被命名為浙江省村級體育俱樂部、省級小康體育村、省老年星光之家、一級文化村、縣綠色生態村、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