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安營村(今屬皮營鄉)有一戶安姓人家遷入此地,后人丁興旺,繁衍成村,取村名安莊。1949年屬西華縣第一區。1958年為城關公社王李莊大隊。1965年為遲營公社王李莊大隊。1984年為遲營鄉王李莊村民委員會。2016年為遲營鄉安莊村民委員會。2018年為遲營鎮安莊村民委員會至今。安莊村……。 |
明末有一姓安的人家在此始住建村,故命名為安莊。明清屬唐縣新安保(今安店村)。1914年屬沘源縣。1923年屬唐河縣畢店區。1931年屬畢店區安店保。1947年屬唐河(北)縣畢店區安店鄉。1950年屬唐河縣第三區安店鄉。1956年屬王集中心鄉。1958年設立安店大隊,屬畢店人民公社。1961年屬畢店區安店公社。1963年改為邢莊大隊,屬畢店區王集公社。1968年改為蘭溝大隊,屬王集人民公社。1980……。 |
明代這里有尼姑庵,故名庵莊,又因不雅,后諧音為安莊。民國為石門溝保。1949年屬石門溝鄉。1965年建石門溝高級社。1962年成立石門大隊,屬太山廟公社。1982年改名安莊大隊屬太山廟公社。1984年改為安莊村民委員會,屬太山廟鄉。安莊村……。 |
安莊村是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柏梁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11024102225。 |
安莊村是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固城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411621202210。 |
明弘治年間,安氏由本縣宋莊村遷來,以姓氏定名為安家莊,1945年,去“家”字,稱安莊。清代屬南樂縣西十四社。1929年隸屬三區轄村。抗日戰爭時期劃歸衛河縣。1945年更名為安莊,1948年先后隸屬南樂縣七區、五區。1956年撤區建鄉,為梁村鄉安莊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為梁村鄉安莊村大隊。1984年改為梁村鄉安莊村民委員會。安莊村……。 |
明代,安姓從山西洪縣遷到亳州安溜集,因殺了當地官員而四處逃散,共分三支,一支去石磙山,一支去安老家(現在鄲城縣南),另一支安汝遷來鹿邑縣城西關定居。后來,有安長太、安長春兄弟二人從縣城西關遷移此地居住,故名安莊。1945年屬菩提鎮。1948年屬鹿邑縣第三區。1956年屬生鐵冢中心鄉。1958年為生鐵冢人民公社安莊大隊。1983年改稱安莊村民委員會,屬生鐵冢鄉。2011年屬生鐵冢鎮至今。安莊村……。 |
安氏家族于明洪武四年(1371)移民至現在文留鎮南一華里的地方定居,取名安莊村。抗日戰爭時期,安莊村被日本人占據,村民投親靠友,四處流散。1940年部分村民在此地安家,起名新安莊。部分村民回老家居住,稱老安莊,故有新、老安莊之分,新安莊獨立成行政村時更名為安莊。1949年,為濮陽縣九區安莊村。1956年撤區并鄉,為濮陽縣文留鄉安莊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為大隊,為文留人民公社安莊大隊。19……。 |
以姓氏命名,因本地安姓人口居多,故名。1949年成立中共七方區委,此地歸七方區委所轄。1953年第七區政府改為第七區公所,此地歸第七公所管轄。1956年5月,第七區公所改為七方區公所,此地歸七方區公所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此地被命名安莊大隊,歸七方人民公社管轄。1975年7月、撤區并社,原七方區所轄的潘崗公社及其下轄的6個生產大隊歸羅崗公社管理,此地歸七方公社。管轄1984年體制改革,大隊……。 |
因安姓村民居多故名安莊。1958年成立安莊大隊,1983年稱安莊村。2001年與陸楊村合并沿用安莊村名。安莊村:位于王興鎮以西3公里處。……。 |
寓意平安的村莊,祈求平安幸福,故命安莊村,安莊村村民委員會也因此得名。1956年稱幸福社,1958年為幸福大隊,1981年更名為安莊大隊,1983年體改時更名為安莊村,2001年4月有自由、安莊、建設三村合并為安莊村,共有29個村民小組,重慶萬洲區太龍鎮山峽移民2戶6人遷入本村8組、3組定居,后名稱未變,一直沿用至今。安莊村:位于三條橋街社區以東1公里處。……。 |
因安姓居住較多,故名。1983安莊大隊改為安莊村村民委員會;2000年6月由城東鄉劃入青口鎮,沿用至今。安莊村:位于老埃社區北側。……。 |
安莊村是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大集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721121219。 |
安莊村是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徐寨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722106227。 |
安莊村是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黃崗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172210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