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納村系2001年從青海省互助縣、平安縣等貧困山區16個鄉鎮遷入烏蘭縣的移民村,坐落于烏蘭縣城西側6公里處,臨近315國道和青藏鐵路,交通便利。全村總戶數196戶、總人口896人,其中勞動力380人,全村總播種面積2492畝,08年人均收入2700元。2007年先后被列為海西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青海省文明辦“文化大院”、省婦聯“巾幗建功示范村”、團省委“青春建功新農村新牧區”試點村、北京中視達數字電影電視文化公司“手挽手扶農工程”試點村。
賽納村村莊規劃整齊、交通便利、農戶居住集中,發展潛力大;村“兩委”班子戰斗力較強,村風民風正,群眾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意識較強,自建家園、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高;具有較好的組織、思想和社情基礎。具有新農村建設的組織、思想基礎和良好的地理、人文環境優勢。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部門單位的關心支持下,賽納村“兩委”帶領群眾主動投身新農村建設,轉變發展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堅持“一村一品”發展。在原有中藏藥材種植基地基礎上,不斷拓寬致富渠道,引進獺兔特色養殖,并成立了賽納村鑫源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達118萬元。
賽納村經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獺兔養殖基地引水和棚圈照明問題。需建引水主管道604米、副管道300米,照明線路雙線604米,尚缺材料款3萬元(人工自籌)。
2、村容村貌整治問題。計劃在村內主巷道安裝路燈80盞,需資金5.4萬元(人工自籌)。
3、農戶改廁問題。計劃將全村196戶農戶的廁所進行改造,需水泥100噸,折合資金6萬元。(人工自籌)
4、修建村委會和黨建室院內花園及人行小道,需幫扶資金2萬元;修建廣場假山需幫扶資金4.2萬元。(人工自籌)
賽納村今后的發展方向及需求
1、為了展現賽納村土族風情的特點,計劃2009-2010年在村南315國道兩旁,通過招商引資和自籌資金逐步修建占地386畝的民族風情園,以土族服飾、刺繡、輪子秋等民族特色為主,大力發展民族旅游項目。
2、壯大獺兔養殖項目規模。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野生毛皮動物保0律法規的出臺,使優質獺兔皮及獺兔裘皮制品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幾經上漲。國內外對獺兔毛皮、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供不應求,還出口到歐美及港澳等市場。賽納村作為純農業村,除豐富的糧食資源外,每年都有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和苜蓿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它們可以作為獺兔配合飼料的組成部分,配料飼養。這些將為賽納村發展獺兔養殖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和廣闊前景。為此,今后賽納村將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機遇,以手挽手扶農工程項目資金為動力,把獺兔養殖作為賽納村的脫貧致富產業項目,采取“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努力做大、做強,形成產業化,力爭五年內將獺兔養殖發展成為集獺兔養殖、產品開發和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
3、發展仔豬繁育項目。今年,計劃在賽納村建立仔豬繁育基地,計劃總投資596.46萬元。項目建設保溫豬舍50座12000平方米和病豬隔離舍60平方米,共12060平方米,公豬運動場144平方米,建飼料加工房、防疫配種室、飼料庫房門衛等200平方米,并購置飼料粉碎機、飼料攪拌機等設施。項目建成后,年產仔豬9600頭,年增收144萬元。通過仔豬繁育基地建設,將提高仔豬生產自給率,促進養豬產業的發展,增加市場供應量,平抑市場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