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今卓資縣地區屬趙國。
秦朝時期,東屬雁門郡、西屬云中郡。
秦末漢初,為匈奴統轄區內。
西漢高帝十年(前197年),今縣境西部屬云中郡,東部屬雁門郡。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新置定襄郡所轄的武皋縣,治所約在今卓資縣的西北部,今縣的大部分地區屬定襄郡轄區,東部部分地區仍屬雁門郡。
東漢時期,今縣南部地區屬云中郡,北部及西北部為鮮卑轄區。
魏青龍四年至景元三年(236年—262年),今縣境為鮮卑所據。
西晉時期,今縣屬拓跋鮮卑統轄區。
東晉十六國時期,今縣境基本屬代政權轄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今縣境南部為恒州涼城郡轄地,北部及西北部為武川鎮鎮戍地。
隋大業元年(605年),改云州總管府為定襄郡(治所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轄境包括今卓資縣地區。
唐朝時期,今縣境屬關內道單于大都護府。
中唐以后,屬振武軍節度使。
五代十國時期,卓資縣先屬后唐天德軍,后屬契丹應天軍。
遼天慶元年(1111年),今縣境南部屬大同府德州宣德縣(治所今涼城縣),北部及西北部地區屬豐州轄區。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今縣境屬大同府宣寧(治所今涼城縣)北部地。
元朝時期,今縣境分屬中書省大同路平地縣(今察哈爾右翼前旗境)西、宣寧縣(今涼城縣)北、豐州(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東。
明洪武八年(1375年),今縣境屬官山衛(今察哈爾右翼中旗南與卓資縣北境交界地)。
萬歷十年(1582年),今縣境屬蒙古土默特部轄地。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編屬察哈爾右翼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轄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實行“蒙漢分治”“旗廳并存”,蒙民分屬察哈爾右翼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隸屬察哈爾都統衙門;漢民屬寧遠廳、豐鎮廳、陶林廳,隸屬山西歸綏道道臺衙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賀龍率軍占領卓資山。
同年12月28日,綏蒙政府決定,“因該地踞有龍山之險,劃定卓資山地區命名為龍勝縣以便于行政管理”。
以卓資山為中心,析原涼城縣五區、集寧縣四區、陶涼縣四區、歸涼縣北四區合并為卓資縣的行政區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國民黨占領卓資山,縣廢復舊制。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賀龍率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卓資山。
綏蒙政府決定恢復龍勝縣建制。
縣境內八蘇木印山灣是察哈爾右翼正紅旗政府駐地(1950年1月遷駐集寧);同時察哈爾右翼鑲紅旗駐卓資山鎮東街;察哈爾右翼鑲藍旗政府駐卓資山新民街。
1950年12月,察哈爾右翼鑲藍、鑲紅兩旗合并為綏東鑲藍鑲紅聯合旗政府仍駐卓資山鎮新民街。
1952年,因龍勝縣與廣西屬縣重名,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準,更名為卓資縣,隸屬集寧專員公署。
1954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陶林縣和綏東四旗中心旗、鑲藍鑲紅聯合旗,設立察哈爾右翼前旗、中旗、后旗。
在按照3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結束綏東旗縣并存劃界方案》的命令”調整區劃時,將卓資縣北部的金盆、轉經召、三道溝3個鄉及東勝鄉的一半地區劃歸察哈爾右翼中旗;將卓資縣的八音溝、大卜溝2個鄉及金城洼鄉的大部分自然村劃歸察哈爾右翼前旗。
同時,將原綏東中心旗(正紅旗)第三區的二家坎、布聯營、南房子、此老文克齊4個鄉,第二區印堂子鄉和原鑲藍鑲紅聯合旗第三區的阿貴溝、河子2個鄉以及十一蘇木的大部地區劃入卓資縣,解決了“旗縣分治”的問題。
同時,卓資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平地泉行政區人民政府管轄。
1956年4月5日,將察哈爾右翼中旗的前進、勇士2個鄉劃入卓資縣。
1958年4月2日,卓資縣劃歸烏蘭察布盟(今烏蘭察布市)管轄。
同年5月20日,在撤銷武東縣時,將紅召、東河子、上高臺、旗下營等4個鄉劃入卓資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