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是一個交通要地。
在大蒙古帝國時代開始設立驛站。
驛站分為中心驛站和側驛站,哈畢日嘎是從側驛站演變過來的。
后來也曾叫過西行地、太和堡、南圍子。
真正開發建設哈畢日嘎地區有近百年的歷史,清末和民國時期伴隨走西口的人口遷徙浪潮,河北原張家口、豐寧、圍場地區許多人口離開故土到口外(也稱壩外或壩上)謀生,其中一部分逐步定居到哈畢日嘎地區,成為農牧產業的交匯過渡區域,曾是農業和畜牧業產品交換互易的活躍地帶。
抗日戰爭勝利后,內蒙古自治區聯合會派蘇劍嘯、陳炳宇等同志來察盟開辟工作。
1945年12月、1946年3月察盟分會、察盟政府相繼成立,兩大機構都駐扎在哈畢日嘎,使哈畢日嘎成為當時的全盟政治中心和紅色根據地。
1946年2月哈畢日嘎劃為察盟租銀地一區,隸屬于察盟行政處。
隨著解放戰爭打響,同年9月,察盟分會和政府主動撤出哈畢日嘎,開展游擊戰爭。
1947年1月中共建立商化聯合縣,9月,建立商化康聯合縣,哈畢日嘎隸屬于屬商化康聯合縣第一區。
1949年1月,撤銷商化康聯合縣后,哈畢日嘎隸屬于察盟行政處管轄。
1950年9月,撤銷察盟行政處一區,規劃為寶昌縣,編為三區。
1954年改為哈畢日嘎區。
1956年7月,哈畢日嘎區下設三個鄉:南圍子鄉、葫蘆斯臺鄉、北圍子鄉。
1956年9月劃隸屬于正藍旗。
1958年8月,三鄉合并為哈畢日嘎鄉,同年10月撤銷區、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稱為“光速人民公社”,后改為哈畢日嘎人民公社。
1961年調整時分為哈畢日嘎、阿日呼布、葫蘆斯臺三個人民公社。
1984年5月,農區三公社取消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變為鄉建制。
分別為哈畢日嘎鄉、阿日呼布鄉、葫蘆斯臺鄉。
2001年3月撤并三鄉,成立哈畢日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