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屬五安鄉管轄,1953年為武安區下楊鄉所轄,1958年屬峽門公社,1961年從峽門公社分出,成立上楊公社早莊大隊,1965年又重新并入峽門公社,1980年再次從峽門公社分出,設上楊公社早莊大隊,1983年7月,撤縣復市,更名為上揚鄉早莊村村,1984年改稱上楊回族鄉人民政府早莊村民委員會,2002年撤市設區更名為平涼市崆峒區上揚回族鄉人民政府早莊村村民委員會至今。小岔村……。 |
1949年屬麻武鄉,1956年為麻武鄉石家溝農業社,1958年成立石家溝大隊,1983年人民公社改鄉時設石家溝村委會。石家溝村……。 |
鴉兒溝村是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崆峒鎮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區劃代碼為620802101212。 |
合作化時設初、高級社,1958年成立軍張大隊,屬四十里鋪鄉,1965年屬四十里鋪公社,1983年社改鎮時,設軍張村委會,沿用至今。軍張村……。 |
因新莊屲和紙房溝兩個自然村得名。解放后屬城關區蔣家鄉,公社化后設新溝大隊,1962年與鳳凰大隊合并,1980年3月又分開,復為新溝大隊,1983年11月社改鄉時改為新溝村委會至今。新溝村……。 |
以駐地有任家寺院。土改時屬楸射區草潭鄉和太平區黃家鋪鄉,公社化時為三十鋪公社任家寺大隊,1963年牛家咀大隊并入,為高平公社所轄,1980年劃歸黃家鋪鄉,1983年改大隊為村。2003年撤銷黃家鋪鄉隸屬高平鎮沿用至今。任家寺村……。 |
當原古城遺址所在地,是一個以劉姓居民為原居民的村莊。土改時屬鎮原縣中原區十戶子鄉,公社化時歸玉都公社,1961年劃歸黨原公社,1962年成立城劉大隊,1983年社改鄉時改為城劉村委會。城劉村……。 |
因地處溝口且有康姓人聚居而得名。解放初分屬南川鄉和寺底鄉;合作化時設農業社,屬中臺鄉;1957年屬城關鄉;人民公社化時設康家溝大隊;1963年并入南店子大隊;1974年分設康家溝大隊,屬中臺人民公社;1983年撤大隊設村時,設康家溝村,屬中臺鄉。1984年撤鄉建鎮,屬中臺鎮管轄至今。康家溝村……。 |
因古時當地有人曾在此開設小店,而得名。解放初歸小村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歸小村大隊,1962年分設店子大隊,歸小村公社。1964年撤小村人民公社歸西屯人民公社,店子大隊遂屬西屯人民公社。1983年撤生產大隊設村時,設店子村,屬西屯鄉管轄,2015年6月屬西屯鎮管轄至今。店子村……。 |
因古時住戶多姓王而得名。解放初期歸蔡家塬鄉,人民公社化時屬玉皇廟大隊,歸百里公社;1962年設王家莊大隊,屬星火公社;1983年撤生產大隊設王家莊村民委員會,屬星火鄉至今。王家莊村……。 |
此地地勢險要,在50年代大部分村民姓吳,居住以窯洞為主,處于崖窯村的中心位置,合作化以后取名“吳家崖窯”,后因人口增多,姓氏增多,取掉“吳家”二字,命名為“崖窯大隊革命委員會”。1953年由涇川縣太平區劃歸崇信縣,歸木林管理。1958年隸屬木林公社,1983年11月改公社為鄉,崖窯村歸木林鄉管理。崖窯村……。 |
黃花塬,傳說此地寺廟內生長有神樹娑羅樹,開出黃顏色花,又稱“黃花廟”,此處地形為塬地而得名。1949-1953年屬錦屏區葛家鄉。1953年分為兩鄉葛家鄉、溫家鄉,屬溫家鄉。1956年將葛家鄉、溫家鄉合并為溫家鄉。1958年3月溫家鄉并入木林鄉。1958年9月17日,實現人民公社化。1961年7月木林人民公社分為木林、黃花兩個人民公社,屬黃花。1968年3月成立黃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11……。 |
該地早期人煙稀少,荒灘遍布,植被良好,遍地雜草,故名。1949年10月屬龍眼區王寨鄉管轄;1956年建立草灘農業合作社;1958年成立草灘大隊,屬西華公社管轄;1983年11月,改大隊為村民委員會,歸西華鄉政府管轄。2002年9月,撤鄉建鎮后屬西華鎮管轄。草灘村……。 |
位于河西鎮西部,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早期因新建立的村莊而得名。解放初屬馬峽區河西鄉,1956年成立新莊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新莊大隊。1983年11月公社改鄉,新莊大隊改為新莊村民委員會。2016年撤鄉設鎮,歸河西鎮管轄。新莊村……。 |
居于北洛河與二郎山陰之間的川道,故名。1958年屬水洛公社新型大隊,1979年分設何馬大隊,1983年改稱水洛鄉何馬村委會,2006年將馬家山莊、劉家灣并入。以村委會駐地命名。中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