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福州十大魅力鄉村”系列評選活動2020年11月11日啟動后,在線上線下掀起投票熱潮。11月23日,由相關專家和市民代表共同組成的評選專家組,對15個候選鄉村進行綜合評選,圍繞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個方面打分。最后,綜合專家打分(占60%)、網上投票(占40%),得出每個候選鄉村的總分。 2020年11月,首屆“福州十大魅力鄉村”評選結果揭曉。 |
祖先開創時,周圍有九個山峰,得名九峰村。九峰村建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宋、元朝時分屬閩縣、懷安縣同樂鄉、同樂西鄉管轄,明、清時期至民國28年隸屬侯官縣同樂西鄉、小北嶺區,民國29年后歸屬閩侯縣(林森縣)五區下寮鄉,新中國成立至1962年屬閩侯縣(林森縣)第八區,1962年至今分屬福州市郊區、北峰區、晉安區壽山鄉(紅寮鄉)管轄。1980年,設立九峰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九峰村位于壽山鄉……。 |
長安村位于長樂區浮峰山西南向山麓,三面環山,前臨平川,是著名僑鄉。村里通過向村民租用田地以及開墾閑置土地等方式,共盤整60多畝土地,用于種植樹葡萄、楊桃、茂谷柑、蓮霧、水蜜桃、櫻桃、黃金百香果等2000多株經濟果樹。村里大力發展鄉村觀光休閑旅游,讓農業牽手旅游業,開啟“美麗之旅”,提高村財收入。1934年前屬于閩侯縣光俗里,1934年9月劃歸長樂縣管轄。長安村東接長限村,西北隔山與湖里村相鄰,前與……。 |
長柄村地處閩江北岸,北靠雞公山,南臨閩江,104國道貫穿村前,地理及交通優勢明顯。長柄村旅居海外僑胞多達5000多人,是著名僑鄉。在外的華僑對家鄉有著特殊的感情,更注重家風家德及家族形象。2018年底,長柄村各家門前貼起記載自家家訓及家庭評級的牌子,成為村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家訓門牌”、家庭星級的推廣,促進了村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家鄉的管理、建設。……。 |
月洲村位于永泰縣西部,因桃花溪在村中繞了一個大彎,流成“月”字,又分隔出一個沙洲而得名。這里生態環境優美,四季分明、竹影婆娑、溪水潺潺、物產豐富,被譽為“詩情畫意桃花源,詞人故里神仙居”。月洲村是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文化底蘊深厚。如今,月洲村以傳統村落改造、旅游精品村創建、美麗鄉村建設提升為抓手,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
玉樓村位于高山鎮東北部沿海,與平潭隔海5公里。這里山海交融、白鷺翻飛,歷史古厝“風韻猶存”。4公里的完整海岸線不僅給村莊帶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還孕育了豐富的海產資源。玉樓村以海產養殖捕撈、農(漁)家樂為主導產業,為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有效實現村民創業增收。同時,村里將海產養殖、壽山石特色文化和農家樂-發展,打造完整的“旅游+購物”產業鏈。……。 |
北山村位于羅源灣南岸,依山傍海,是羅源縣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北山村山海資源豐富,是典型的漁業村莊,具有濃厚的濱海風情。村內不僅有百年荔枝林、芝櫻公園等山林美景,更有灘涂紅樹林、漁船碼頭、出海通道等濱海風光。村民世代靠海而生,生產、生活、語言、建筑等都浸染著海洋的氣息,更在長久的沿海生活中衍生了獨特的奮斗精神。……。 |
攸太村位于閩清縣中南部,是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鄉風文明之地。攸太村的建筑風格兼容閩中與閩南特色,頗具美輪美奐、古色古香的鄉村風范。攸太村陶瓷產業發達,村民在本村創辦企業32家,涉及陶瓷、砂輪、紙箱紙品、機械等行業,其中上規模的企業6家,帶動近三分之一村民就近就業。近年來,借著“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攸太村建成公園、完成道路“三化”、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示范點。……。 |
林柄村位于白沙鎮北部,被群山環抱,園溪與林柄溪貫通村莊、田野與自然風光交相呼應,造就村內恬靜愜意的生活場景。村內至今仍保留著較為連片的古厝群,其中“林柄三落排”在福州地區的古民居建筑中都屬罕見。近年來,林柄村積極把握發展機遇,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特色農業,通過引入一批特色農旅企業、配套“人才基地”及雙新雙創基地等方式,為實現村民增收致富提供產業支撐,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
據傳在很早以前有一姓肖的外地人來這里開店,后逐漸形成一條街,故名。宋屬感德鄉井得里。元沿之。明屬井德里。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龍田鎮。1943年屬江德鄉院后保,保駐南宵。1950年屬第3區南謝鄉。1958年屬龍田公社為南宵大隊。1984年改大隊為村委會屬江鏡鄉。1990年鄉改鎮,屬江鏡鎮。南宵村地處江鏡鎮北大門,毗鄰省級小城鎮龍田鎮與福州(閩臺)藍色經濟產業園,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近年來,南宵……。 |
梅洋村地處連江縣城西南方,依山傍溪而建,森林覆蓋率達92.7%,自成“醉美氧吧”,亦是夏日避暑勝地。村莊自然風景秀麗,三潭十八景自東向西蜿蜒穿境,奇山怪石俯瞰全村。梅洋因梅聞名,有著悠久的植梅歷史,村內保留著數十株上百年的梅樹,賞梅周期長達4個月。沿溪而建的明清古建筑錯落有致,保留著原始的房屋結構和石頭墻面,也映射出梅洋傳統的建筑風格和生活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