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山丘上筑有堡寨,稱“圪塔城”,后因田姓居多,故改今名。 |
清代申中村部分居民遷此,方位在原村之上,故名。 |
魯沙爾,藏語意為“新村落、新部落”。相傳明洪武年間,宗喀巴父母及其牧民游牧至此定居成村落,故名。 |
因金納河至此滲入卵石層,形成干涸河灘,后雅化為今名。 |
因解放時人們響應共產的號召,故而得名。 |
多巴藏語意為“三岔路口”,因為多巴鎮正好位于西寧市、湟中縣和湟源縣的交會處。 |
“攔隆”系藏語,意為“沼澤溝”。 |
因境內有拉爾寧、大寺溝、癿納、納卜藏、邦巴五大村莊,故得名。 |
明正德年間李文土司后裔居此,故名。 |
政府駐地西堡村,故名。 |
群加,在方言中相傳是鳳凰落過的地方,故名。 |
因具有悠久歷史的文物古跡“土門關”而得名。相傳,本村原有八個土臺(據傳說,要出八臺總政),故明朱元璋派軍師劉伯溫在該地作“斬龍脈”,在土豁上建起長38.6米,寬2.25米,高2.25米的隧道,上建廟宇三間,故名土門關。 |
明洪武年前,明招撫藏后,在青海分設罕東、曲先、阿端、安定四衛。其中罕東的部分人東徒邊內定居生息,故以原衛名得名,后轉為漢東。 |
原叫歪才,是出人才的地方,后改為大才。 |
海子溝名字的來源與蒙古人有關。公元1227年3月,成吉思汗率大軍渡過黃河攻占了西寧城,并將西寧地區劃給章吉駙馬作為其封地,從此,蒙古人在西寧周邊地區一直生產生活,蒙古人稱呼的一些地名也被保留下來,海子溝便是其一。海子溝內原有一個小湖泊,湖泊周邊的一些地方被稱為海上莊、海南莊、海頭、海莊子等,附近的村民就將“海子”與山溝合稱,叫作“海子溝”,海子溝也成為西寧地區民族團結、文化多元的象征。 |
2012年7月康川街道辦事處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