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黃梨洲。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梨洲(宗羲),既是王(陽明)學的正宗傳人,又對王學進行了修正。 |
余姚城區有四大名山:“龍、鳳、龜、蛇山”,鳳山街道以鳳山得名,故名。 |
因地處姚江蕙江地段,歷代盛產中國四大名蘭“國字蘭”著稱,古詩有“一曲蕙蘭飛彩”舊稱蕙江,亦名蘭江,街道以江名,故名蘭江街道。 |
紀念明代大思想家、政治家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 |
低塘曾有低仰堰、低仰鎮之名。低塘境內堰閘集中,上、中、下河的船只過堰時產生一低一仰,謂稱為低仰堰。堰分3處,即后堰、南堰、新堰,統稱低仰堰。低塘駐地在省塘基上,北1公里處有大沽塘(大古塘),曾為姚北一帶居民的保安塘。相傳宋寶元元年(1038年)7月,連日大雨,海水內溢,溺民害稼,百姓遭受重大災難。慶歷七年(1047年)余姚縣令謝景初征集工役萬余,率民筑海堤大沽塘,自上林至云柯全長2800丈:慶元二年(1196年)縣令施宿征夫役六千,費緡錢一萬五千,修筑從上林至蘭鳳大沽塘4200丈,改土堤為石堤,并置田千畝,作為修堤資產。幾次修筑海塘后,百年未遇大害,使當地人們免受海患之苦,是一項惠民而又浩繁的工程。省塘與高而堅固的大沽塘相比就成了低塘,原低仰之名便自然而廢,易名為低塘。 |
明末清初,隨著各行各業的不斷發展,大成里中心地段的省塘兩側,在徐家大房的前后廈開始有人設攤買賣,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市肆。到了清朝康熙年間(17世紀下葉),此地就有了徐家廊廈之稱。民國初期開始改稱廊廈鄉。邑中名流、清代舉人楊儒鴻視“廊廈”字眼太俗,取其諧音,改為“朗霞”,自此遂有了沿用至今的地名朗霞。 |
臨山原名廟山。相傳唐時有姚娘,善理財,富而好施。卒后,為之建廟于北門山,遂名其地曰廟山,。明初,倭寇侵擾沿海州縣。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大將軍湯和上言:“余姚控引大海,宜于在北邊置衛所,以備倭寇。”于是筑城防御,以其面山背海,環衛皆山。名曰臨山。按明制,軍隊駐地稱衛,故又稱臨山衛。清初名士陳古銘,以臨山遠近有龜山,龍山,風山,獨無麟,遂改臨為麟,故又有麟山之名。 |
相傳古時村北為海涂,設有停靠海船和裝卸貨物的埠頭,村民黃姓,因名黃家埠。黃家埠原名蘭塘鄉,蘭塘之名出自明成化進士余姚人馮蘭,仕至江西提學副使,里人尊稱人副憲。致仕后,鑒于姚北沿海屢遭海潮侵襲成災,發起修筑西起上虞縣雙廟,東到臨山老寨海塘一條。后人為紀念其功績,遂名蘭塘。 |
相傳為當地人慕上虞縣百官曹娥孝女廟及其神之靈,光緒二年(1876年)仿建其殿于此。《六倉志》載:“孝女殿在朗霞鄉利濟塘下。”因名其地為小曹娥。鎮以駐地得名。 |
泗門古時又稱四門、第四門。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達十萬畝,汝仇湖堤東開四門以便放水灌溉,四水為泗,故稱泗門。 |
馬渚,渚,意為水中的小洲。相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屯兵渚山,飲馬于潭,故此得名馬渚。 |
《東山志》云:“牟山,山形似牟,其地為蘭風,有牟山港,牟山廟,山形狀如牛的雙角,俗成牟山,故按山名稱”因以山名鎮,解放后沿襲舊稱。 |
據夏侯曾先《會稽地志》記載,這里有石磯十七八丈,上面筑有一丈見方的亭室,作為老尉廨宇(古代軍令尉的辦公住所),所以叫“丈亭”。 |
三七市鎮以集市而得名。據光緒《慈溪縣志》記載“三七市,縣西二十五里,月逢三、五、七、十市,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