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鏡湖區 鏡湖區人文歷史悠久,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優美。作為蕪湖市的中心城區、服務業的核心區,交通便捷、商業發達,科教文化資源富集,生活、娛樂、休閑設施配套完善,是全市經濟、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務區,是理想的宜業、宜商、宜游、宜居之地。經2006年與2010年二次區劃調整,全區現轄10個公共服務中心,1個街道辦事處(方村街道辦事處),60個社區居委會,12個村委會,常住人口約60萬,區域面積121平方公里。
近年來,鏡湖區始終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抓手,堅持和完善“三產強區、科教興區、統籌發展”戰略,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率先形成了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比重達80%。
2012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2.5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87億元,同比增長25%,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6億元,增長19%,占全市28.9%;實現財政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4.1億元,增長25.8%;實際利用外資9341萬美元,實際到位內資182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位于全省前列,綜合實力已進入全省城區第一方陣。
社會事業
在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注重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相繼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區)”、“全國科普示范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國養老社會化服務示范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城市商貿服務業發展示范區”、“安徽省都市休閑旅游示范區”、“安徽省金融產業集聚區”、“安徽省總部經濟集聚區”、“安徽省教育強區”等多項榮譽,為鏡湖區加快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
2、弋江區 弋江區位于蕪湖市中心區域,面積1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42.26萬,轄6個街道辦事處,共有42個社區和11個村,是全市的科技、教育、文化、體育中心。鐵路、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便捷,蕪馬、蕪大高速公路及皖贛、寧銅鐵路穿境而過,高鐵蕪湖南站建成通車。蕪湖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國際會展中心等坐落于此。區內自然環境優美宜人,有白馬山等大小山麓十余座,緊鄰長江、漳河、青弋江,水系資源豐富,坐擁十里江灣天然美景,濱江·松鼠小鎮與十里灣畔遙相呼應。
蕪湖國家級高新區坐落在區境內,2015年,經省委、省政府批準,高新區與弋江區實行“兩區合一”的管理體制,在發展上相融,管理上相合,資源上統籌,開發區和行政區產城融合發展。近年來,我區先后獲批軍民結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全國青年創業示范園區、全國工業百強區、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通過教育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縣(區)認定,獲批省“教育強區”稱號,高新區成功列入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2020年,高新區綜合排名晉升至第40位。弋江區在2017、2018、2019年度全市目標考核中蟬聯第一名,2019、2020年度全市招商引資考核第一名。
弋江區(高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個體制、兩高融合、四大產業”三大特征:“一個體制”是指弋江區、高新區實行“兩區合一”的管理體制。“兩高融合”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高教園區和職教園區相融合,區境內有安徽師范大學、皖南醫學院等7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10萬多人,既是高新技術集聚區,也是高科技人才匯聚區。“四大產業”是指高新區形成了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微電子及第三代半導體、大數據及信息技術、節能環保及高端裝備制造四大主導產業。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法治弋江建設步伐、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認真抓好全面從嚴治黨,經濟社會發展和黨建建設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2020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469.5億元,增長3%;財政收入42.6億元,增長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91元,增長5.7%。
“十四五”時期,弋江區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核心地位,全力建設美好弋江南、共創智慧大江灣,扎實推進創新創業孵化區、協調融合中心區、綠色美麗生態區、開放轉型集聚區、幸福共享樣板區建設,奮力打造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特色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城區。 |
3、鳩江區 鳩江區位于蕪湖市區北部,跨長江兩岸。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23分、北緯31度22分。東連馬鞍山市當涂縣,南鄰蕪湖市鏡湖區、蕪湖縣,西接馬鞍山市含山縣、蕪湖市無為縣,北靠馬鞍山市和縣。鳩江區地勢平坦,偶有殘丘,溝渠縱橫,湖塘密布。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6攝氏度,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每年達219-240天。
鳩江區是蕪湖市最重要的區域之一,是蕪湖市最重要的工業區,國家級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朱家橋外貿碼頭、長江最大內河煤炭中轉港、蕪湖鐵路和公路樞紐都坐落在區境內,區域工業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金屬加工、機械及模具制造、機器人等產業集群。同時鳩江區是蕪湖市的政務中心區,未來的金融、商貿、文化、物流中心,區域內擁有方特歡樂世界、方特夢幻王國、方特東方神畫、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園等為代表的文化品牌,未來將依托城東新區、蕪湖廣告產業園等載體,重點打造文化創意、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專業大市場、旅游休閑等產業。
以蕪湖為中心的四小時經濟生活圈不僅為蕪湖提供了一個包括滬、蘇、皖、浙、贛、鄂等省、市地域內4億多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也為鳩江區提供了一個最廣闊和最有潛力的區域經濟交流與協作空間。
建區之初的鳩江由裕溪口區、四褐山區、郊區3個區合并而成,經歷五次區劃調整,如今下轄4鎮、5街、1個開發區,地域面積從當年的156.9平方公里擴大到如今的82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從1990年13.38萬人增加到2019年51.85萬人。 |
4、灣沚區 灣沚區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南鄰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縣,東北與當涂縣交界,西北毗鄰蕪湖市區。現轄灣沚、六郎、陶辛、紅楊、花橋5個鎮,總面積670平方公里,人口35萬人。榮譽名片有:全國文明縣城、科技進步先進縣、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群眾體育先進縣、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省科學發展先進縣、發展非公經濟先進縣、新農村電氣化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生態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縣、雙擁模范縣、園林縣城。
蕪湖縣歷史悠久,古稱鳩茲,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縣。境內現存楚王城、南唐九十殿、北宋東門渡官窯、南宋珩瑯塔等古跡。
蕪湖縣四季分明,系典型的江南濱水園林城市,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盛產優質大米,為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境內東湖公園、陽光半島、怡龍生態園、陶辛水韻令您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和平鷺鳥自然保護區讓您置身自然氧吧,神清氣爽。
蕪湖縣交通便捷,距南京祿口機場1小時、合肥駱崗機場2小時;滬渝高速、蕪雁高速在縣域周邊穿境而過,并設有出入口,已經實現兩小時到南京、三小時到杭州、四小時到上海。隨著皖贛鐵路擴能改造、寧安城際高速鐵路、銅南宣高速等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縮短蕪湖縣與長三角地區的距離。
蕪湖縣產業特色鮮明,初步形成了高端裝備制造及汽車零部件、電子電器、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產業,新蕪經濟開發區已成為皖江城市帶上一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現有投產企業420家、在建企業87家,德力西電氣、飛科電器、科逸住宅設備等一批大企業落戶開發區。開發區先后獲批為“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安徽數控機床制造(蕪湖)基地”、“安徽省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研究基地”、“安徽省創新型園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列為產學研基地,目前正在積極爭創國家級開發區。
當前,全縣上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協同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科學發展水平不斷提升。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3億元,財政收入24.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億元,進出口總額2.57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134元。
如今的蕪湖縣正搶抓“十二五”經濟發展黃金機遇期,全縣上下牢牢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和轉型升級、率先發展的主線,大力實施轉型升級、產業強縣、創新驅動、城鄉統籌、開放合作、和諧發展六大戰略,著力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區、蕪湖市域發展的新城區、縣域科學發展的示范區。力爭到“十二五”末,努力實現“263512”發展目標,即到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60億元;財政收入達35億元以上;“十二五”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1200億元以上。
|
5、繁昌區 繁昌區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北靠長江,素有“皖南門戶”之稱,現轄6鎮、96個村(社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國家級綠色園區),面積5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萬。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240萬年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活動。新石器時期,先祖聚居繁衍,創造了燦爛的繆墩文化。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春谷縣,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周瑜曾任春谷長。晉元帝司馬睿南遷,在此僑置繁昌。南唐升元年間復置縣治后,繁昌名一直沿襲至今。歷代著名詩人王維、李白、梅堯臣等曾行跡于此,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在境內登陸。2020年7月6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繁昌撤縣設區。
山川秀美、資源豐富。繁昌地處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與皖南丘陵山區的過渡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8.75%。山地占總面積的40%,“馬仁奇峰”為國家級森林公園、4A級旅游景區。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水庫眾多,地表水年平均資源量約20.2億立方米。擁有金屬、非金屬、燃料、化工、冶金輔助材料等七大類34種礦產品,其中以石灰石為最,地質儲量約17億噸。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繁昌位于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核心區,京福高鐵、滬銅鐵路、寧安城際鐵路、沿江高速、滁黃高速等在此交匯,距南京祿口機場及合肥新橋機場均在兩小時車程以內。營運鐵路33公里。公路里程9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公里。長江黃金水道22公里,內河最大通航里程97.1公里。
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繁昌工業起步早、經濟基礎較好。2006年成為全省第一個工業縣,先后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衛生縣城等1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202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4.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8億元,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6%。全區人均GDP超10萬元、列全省第五,人均財政收入穩居全省第一。連續2年位列全省縣域高質量發展考核A類第5名。 |
6、南陵縣 南陵縣位于安徽省蕪湖市南部,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現轄8鎮,147個村、25個居委會,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人口54.3萬。近年來,南陵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具有國內影響力的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及裝備產業基地、“兩山”轉化與綠色轉型實踐基地、長三角地區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樣板區、城市能級提升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先行區“兩地兩區”建設,“產業強、結構優、環境美、百姓富”美好南陵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202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0.7億元,增長11.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3億元,增長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8億元,增長27.4%;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37元,增長10.2%。先后獲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最具魅力文化休閑旅游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南陵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縣,三國名將周瑜、黃蓋、周泰曾任春谷長,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縣。南陵是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古銅都”,境內遺有大工山銅礦遺址、皖南土墩墓群千峰山遺址和牯牛山城址遺址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詩仙李白曾兩度寓居南陵,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千古留傳。新四軍曾在南陵長期駐扎并戰斗,誕生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李家發……。長時間的歷史沉淀,形成了青銅文化、三國文化、盛唐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產業文化“六張名片”!
南陵生態優美,物產豐富,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擁有丫山花海石林和大浦鄉村世界兩個國家4A級景區和烏霞寺、奎潭湖、小格里森林公園等一批自然景點。南陵素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的美稱,盛產優質大米、木材、丹皮、蘑菇、蓮藕等,擁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目前已進入坑探階段的姚家嶺銅鋅金多金屬礦,鋅、金儲量達到國家大型礦床標準,潛在經濟價值超過600億元。
南陵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是通往“兩山一湖”的重要門戶,205、318國道,460、457省道交匯于縣城,合福高鐵、銅南宣高速、蕪黃高速穿境而過,并分別設立南陵站和出入口。近年來,南陵自我加壓,主動作為,投入近23億元,完成2條國道和2條省道的一級化改造,由蕪湖“后花園”華麗轉變為南部“會客廳”,區位優勢逐步轉化為發展優勢。
南陵產業堅實,后勁十足,堅持產業強縣不動搖,緊緊圍繞培育主導產業,持之以恒抓招商、上項目,具有鮮明南陵特色的“一首四新”新興產業體系正在形成。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和只爭朝夕、久久為功的韌勁,首位發展快遞物流智能裝備產業,中通快遞智能裝備制造基地、中科微至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建成投產,韻達快遞綜合產業園開工建設,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獲批省重大新興產業工程、省智慧物流裝備小鎮。積極打造“建筑之鄉”,獲評全省建筑業十強縣。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大浦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成為現代農業樣板。現代服務業繁榮興旺,獲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入選全國“三農”金融創新試驗區、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強化人才建設與返鄉就業創業,成立縣人才發展集團,獲評首批省級返鄉入鄉創業示范縣。
南陵城市繁榮,鄉村秀美,始終堅持等高規劃、同標建設、高效管理,著力構建“一主、三片區、兩帶兩廊”的空間發展格局,建設市域南部產業特色鮮明、城市形態優美的現代化副中心人民城市。縣城規劃區面積擴大到30.8平方公里,人口達20萬人。一批縣級較為領先的醫院、學校、公園等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城市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配套功能有效完善。不斷放大美麗鄉村示范帶動效應,連續四年獲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稱號。 |
7、三山經濟開發區 蕪湖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西北角,是長江中下游地區近現代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自古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今日的蕪湖是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興工業城市,是長江城市帶的重點城市和重要經濟增長極,也是國務院批準的享受國家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政策的沿江開放城市和安徽省改革開放的窗口。 三山區是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蕪湖市新城區,位于蕪湖主城區西南部,北瀕長江,與無為縣隔江相望,東南隔漳河,與弋江區、蕪湖縣、南陵縣相鄰,西與繁昌縣城北工業區相接。由江城進入皖南,這是一條必要的通道。 三山區面積276.1平方公里,轄峨橋鎮和三山、保定、龍湖三個街道辦事處,40個行政村,還有三華和茗香兩個居民社區。常住人口14.7萬,是蕪湖市轄人口最少,面積最大的區,發展潛力很大。 一、優越的環境 三山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平均海拔9.5米,地形為半山半圩,水抱山環、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時分明,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境內襟江帶湖,山青水秀。浮山、銅山、三華山常年郁郁蔥蔥。龍窩湖、漳河、峨溪河、響水澗、三山河碧波蕩漾,堤岸綠樹行行。這里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個村莊都可入詩入畫。三山秋月、浮丘丹井、魯明放舟、峨溪煙柳等風景名勝給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陶醉的詩篇。如“孤村煙火三山隔,兩縣人家一水分。一片輕帆天際上,不知身在白鶴群。”就是對三山最概括的贊美。 建國以后,三山人民發揚光榮傳統,弘揚“艱苦奮斗、同舟共濟、團結拼搏,敢為人先”的渡江第一船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浮山農莊葛世玉帶頭創辦農業合作社,帶領群眾抵抗災荒,1954年受到毛澤東主席親筆表彰;1961年春,在繁昌縣委的領導下,三萬民工齊上陣,完成40余萬土方,攔江打壩,筑成十里長的螃蟹磯大堤;水埠峨橋不產茶,素無巨賈茶商,卻乘改革開放春風造出了一個“江南第一茶市”,今已拓展為國際茶城,千百萬人東西南北闖市場,使古鎮峨橋名揚四方:1958年,古鎮三山就建起了大型軋花廠;1985年興建了蔬菜批發市場,1992年擴建成江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1998年大水以后,國家先后投巨資對長江、璋河堤防進行整治,長江江堤達標,平地行垸,退田還水,萬畝圩口達標工程,造福萬代…… 如今長江大堤、漳河大堤固若金湯。而今的三山,街道整齊統一、道路寬敞開闊,水泥道路通到每個村莊。居民住進了裝修現代的商品房或歐式小洋樓,村莊進行了統一規劃,以聯群村為代表的農民,家家住上兩層樓房,2006年入圍中央電視臺“魅力新村”,目前為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三山綠色食品工業園中建成了一座座標準廠房,以上市企業雙鶴藥業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在園區落戶。華電蕪湖(保定)電廠、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教育衛生事業得到大發展,“雙基”早已達標,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遍布城鄉,三山高中建校已近50年,近年來,成教、職教也得到了飛速發展。衛生院所、醫務室、計生服務站遍布鄉村、街坊。 二、厚重的歷史 三山境內發現商周時期多處人類遺址,如三山鎮大神墩遺址,浮山鄉珠墩船墩,新淮鄉磨盤墩,中溝疙瘩頭遺址等,證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類生活繁衍。 漢末周瑜開筑保大圩,整治圩區水系,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唐末大將孫端、臺蒙戍守魯港。為御敵,在魯港河上建筑了五堰。宋文天祥修復五堰,引江水倒灌,以提高漳河水位,使漳河水運暢達,稱為“金塢”。元末將軍從一彪倡議練兵于千軍嶺,遺“千軍嶺炮臺”。明初小淮窯磚瓦馳運金陵,供葺造皇城,遐邇聞名。明代上中葉,三山老街建成,這時的三山,已經水路交通暢達,隨之陸路官道連通,舟行日盛,商賈如云。后又設了郵亭、官驛、驛館,多宿來往官紳,故有上馬店下馬店,接官亭的地名產生。后來,又相繼修建了楊泗廟、文昌宮、城隍廟、三華禪院等寺廟,引來無數香客騷人。那時三山街已成為一方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古埠峨橋因峨溪河、漳河水運發達、船幫興盛,“峨船子”、“小劃子”往來頻繁,促進了峨橋商埠的繁榮。 地處三江口之魯港,為長江、漳河要津。文天祥督師魯港,流芳百世;賈似道棄守魯港,遺臭萬年。元末,朱元璋率農民起義軍于魯港多次激戰,使魯港自明初后逐漸頹萎。 明成化七年(1471年),官府搜刮民財,又在魯港始設“常關”,為明代六大稅關之一,清代和民國繼之。民國后二十余年,關稅控制在外國人手里,魯港常關自創關到裁撤共有480年歷史,記錄了魯港港航之繁榮,也寫下了人民的辛酸血淚。 兩千多年來,勤勞智慧的三山人民,傳承著歷史,創造著文明,也歷經磨難,飽含血淚,步履維艱。
三、豐富的資源 三山盛產銅、鐵,境內小銅山遺存了采銅和冶銅遺址,現有的幾家采礦業效益較好。 這里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可供開發利用:江濱湖畔有汀洲濕地幾萬畝,保大圩、門樓圩有沃野平疇萬余頃。 三山區瀕江臨河,境內湖泊眾多,龍窩湖最大,仰洼套、虬塘湖歷史悠久,還有外龍窩等灘涂蘆洲綿延數十里,水資源非常豐富:河流溪澗縱橫交織,三山河、峨溪河、泊口河、響水澗久有盛名:長江岸線達20多公里,漳河岸線近30公里,“黃金水道”得天獨厚;長江岸線非常適合造船工業和建設深水港口。 沿江居民有種植大棚蔬菜的習慣,新鮮蔬菜除滿足市區需要外,還供應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冷藏保鮮的蔬菜遠銷日本、韓國。有機蔬菜品種多,質量優,非常適合作為深加工原料。
三、便利的交通 沿江(上海至武漢)高速公路、滁(滁州)黃(黃山)高速公路、S321省道、寧(南京)銅(銅陵)鐵路貫穿全區。蕪湖市三環路也將三山大部分地區圈進,蕪湖市區濱江大道將延伸至三山區龍窩湖附近,把三山與蕪湖市中心連為一體,屆時從市中心到三山將更為方便。 蕪湖長江二橋與三山區緊鄰,長三角城際鐵路復線也由境內通過,區內鄉村公路網已經形成。城區新建華電大道、三山大道、龍湖大道均為高標準設計施工,建設中的蕪湖(保定)電廠鐵路專用線由峨橋直通江邊。 再加上水路運輸的黃金水道,三山區交通干線可謂密如蛛網,四通八達。
四、燦爛的文化 三山歷史悠久、風景美麗,吸引了眾多文人雅士、名家騷客前來旅游觀光,他們游流忘返,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章,抒發出超越歷史高度、地域廣度、生命長度的一系列感慨。 歌頌三山的第一首詩為《原道歌》,作者東周浮邱伯稱巍峨的浮山為藏龍伏虎之地。謝眺、王安石、楊萬里等名人也多有詩詞歌詠三山。 詩仙李白來到銅山寺,飽覽此間山水奇景,頗有留戀之意,乘興揮毫,題下“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舉杯回午袖,掃盡五松山。”的絕句。他還曾乘舟過三山,作《江上答崔宣城》詩歌:“太華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樹繞蘆洲月,山鳴鵲鎮鐘。”,對三華山大加贊賞,這可能是關于“三山秋月”的最早寫照。 清姚鼐游三華山留吟數篇,字字珠玉。明宋棠詠《螃蟹磯》“揚子江頭古石磯,秋來卻羨蟹螯肥,卷舒不及鴟夷子,安得垂倫釣夕暉。”讓“蟹磯釣蹤”始成一景。 朱元璋曾親臨浮山,督修浮山寺,乾隆帝來浮山寺手植江白牡丹兩株,賜名“隱玉寺”。那時的浮山古寺,晨鐘暮鼓、佛號經聲不絕,香火旺盛一時。 邑人曾作《三山秋月》、《峨溪匹練》、《浮丘丹井》等詩,雖為狀物寫景,實為托景抒情,傳承著人們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精神,物寓其理,景寓其情。于是,自明初中順大夫嚴允諧作《三山秋月》始,同題詩作不斷,代不乏人。詩為心聲,字里行間無不寄托著濃濃的鄉情。 明?程夢斗作三山《八景記》云:山川非俊杰不顯,俊杰非地靈不生。居畔三山,迢遞江干,虎踞龍蟠…… 明涂溪楊氏宗臣等五君聯袂登浮丘山,吟詩唱和,步本譯韻留《浮丘列屏》佳作六章。“浮山覽勝,詩書流云,文風代遠,蔚啟人聞。”清乾隆年間,本邑學博謝淋潛齋邀戶部尚書董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葉山等人同游三華山,分字吟對,互有唱和,遺詩十余首,開三華文人述宴之先河,揚三山文明風氣之先聲。 清末民初三山文風亦盛,他們還創辦了“三山公學堂”,教于鄉里。清末廢科舉之際,讀書人不再孜孜于科考之事,便結社吟詩,以陶冶性情,增進學業。此時,三山九蓮詩社于九蓮庵內誕生,首聚者九人。他們定期聚會,共論詩文,后發展到幾十人,著作頗多,惜多不存。 三山地區文化發展異彩紛呈,如今習詩賦韻者不下百人。既有詩詞進校園,兒童吟詩誦古文,興致蔚然;也有老年學校興起,腰鼓隊、秧歌隊燕舞流鶯。詩詞學會引耋耋學吟,時聞笑聲朗朗,吟語輕輕。三山習書學畫者不乏其人,經常有書畫展,讓人流連,更有兒童書畫展,悅目賞心。這里文體活動多姿多彩,農民象棋節每年在湖濱公園舉行,“農民象棋之鄉”名聞有年。 古老的“三華廟會”于今也推陳出新,演繹成一方風俗。春節穿龍燈,端午賽龍舟熱鬧非凡。古鎮峨橋依托國際茶城,茶博會、茶文化、書畫展、品茶、詠茶、歌詠會經常舉行,茶韻流香,清心怡人。去峨橋飲茶香,寫茶詩,登浮丘山吟勝,游銅山寺賞景,到龍窩湖蕩舟,聽漁歌唱晚,逛“三華廟會”,已成為蕪湖人的時尚。
五、杰出的人物 生于斯長于斯的江東才俊、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從這里的“三華古道”上走了出去,于無聲處撞擊著時代的強音,永恒與有限,存在與虛無,幻滅與成功,輝煌與湮滅,賦予三山一方熱土上吳楚文化的特有內涵。 姚孟景、姚孟昱昆玉聯芳,茲前蜚英黌校、含華藝圃者濟濟林林。還有眾多雅士名家,令人稱道:如晚清有進士姚楷和兄弟雙拔貢的姚琢如,姚浩如。還有魯壽祁,佘霄峰,桂一棵,姚彩錡等古代名人,為家鄉爭光添彩。 建國前后的名流,有史學權威姚薇元,系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王船山歷史初探》等書,并參與創辦了《新光》月刊。塾館又以鄧則先及鄧化南最負盛名。鄧則先不僅學養深厚,縣人受教者頗不乏人,而且詩詞雋逸,尤燴人口。 另外還有武漢中華大學法學學士楊彩清,國學大師謝鳴軒,著名醫生姚化東、葉午莊,科技英才吳永和、張篤周,書畫名流鄧晶瑜、古緒華,詩壇高手俞乃蘊、劉表位,知名學者趙其鈞、何慶善,三山區第一個獲博士學位的彭曉林,旅美博士胡國俊,國家體育運動健將查全玉,“一門四才子”的陳忠實兄弟四博士、碩士,延安0中央管理局甲級模范工作者俞時模,全國勞模葛世玉、張子房、屠家祥,全軍自學成才“十大標兵”之一、一等軍功榮立者吳榮春等等,就是這樣一些三山人,一代一代地傳承著文明,使三山人杰地靈,千古流芳。 三山區成立,給三山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三山區人民緊緊把握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安徽省建設沿江經濟帶的重大機遇,積極實施工業強區、三產興區、城鄉統籌、東向發展戰略,不斷發揚“團結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努力把三山區建設成為融電力能源、現代制造、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加工、物流和商貿服務業為一體的城鄉協調、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獨具魅力的綠色新城區。 |
8、無為市 無為市地處皖中,臨江濱湖,承東啟西,現轄20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市總面積2022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7萬人),常住人口82.5萬人。2021年,無為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8億元,增長10.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8億元,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9.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7元,增長10.4%。連續兩年入圍中國創新百強縣(市)、中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無為歷史悠久,人才薈萃。市名取“思天下安于無事,無為而治”之意,自隋朝始建以來,已有1400余年歷史。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和“渡江第一船”始發地。歷史上 書畫家米芾曾任無為知軍三載,誕生了臺灣開山之祖陳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藺、哲學家吳廷翰等名仕賢達,近代涌現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擂鼓詩人田間等仁人志士,當代有“七一勛章”獲得者“渡江英雄”馬毛姐和人民音樂家呂其明,以及位列胡潤富豪榜的王傳福、姜純等商界精英。
無為區位優越,優勢凸顯。位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長江軸”之上、長三角城市群及“蕪湖核”之內,處在南京都市圈、合肥經濟圈、馬蕪銅經濟圈的交匯區域,京福高鐵、商合杭高鐵穿境而過,廬銅鐵路、蕪銅高速、北沿江高速、蕪湖長江二橋連接線全線貫通,G347、S208已正式建成通車,岳武高速東延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無為對外交通四通八達,大大縮短了與北上廣的經濟時差。
無為資源豐富,生態良好。坐擁59.3公里長江黃金岸線,深入推進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無為)經濟帶建設。擁有30萬外出創業大軍,是著名的“勞務之鄉”。糧棉油及水產品產量均跨入全國百強行列,是傳統的“魚米之鄉”。石油、天然氣等儲量豐富,米公祠、泊山洞、黃金塔、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等自然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無為山環西北、水聚東南,山清水秀、環境怡人,榮獲全省文明城市、森林城市、衛生城市。高溝鎮、姚溝鎮、鶴毛鎮分別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和“國家級生態鄉鎮”。
無為產業集聚,發展強勁。按照“產業為基、項目為本、招商為要、創新為魂、金融為器”發展思路,沿著“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圈”發展路徑,構建起以電線電纜、健康食品、無機新材料、羽毛羽絨等產業為主導,智能裝備、電子電氣、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戰新產業為補充的“4+N”現代產業體系。市域經濟綜合實力多年穩居全省十強、中部百強。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糧食生產先進縣、第二批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縣、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縣域金融生態環境百佳縣、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和全省人才強市、水產生產大縣、平安縣、雙擁模范縣、制造業發展綜合十強縣、質量強縣示范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按照市第一次黨代會的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奮力打造“一地四區”、加快建設蕪湖市域副中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