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分屬交城縣第一區、第九區。 1958年,屬汾陽縣東風人民公社。 1959年,屬交城縣城關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城關人民公社,設立城關鎮。 2000年,撤鄉并鎮時,劃入原義望鄉青村、陽渠、柰林、三角四村,同原城關鎮六街八村組成天寧鎮,沿用至今。 |
古代為交城界處兵營,后為殷氏所居,定名殷家營,明代夏姓漸多,遂更名為夏家營。 1949年,屬交城縣第一區。 1958年,屬汾陽縣東方紅人民公社。 1959年9月,屬交城縣義望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義望人民公社,設立義望鄉。 2000年12月,將段村鎮、義望鄉合并為夏家營鎮,后沿用至今。 |
春秋時期,魯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分祁氏之田建平陵縣于境內大陵村一帶,成為太原盆地政治、文化中心。 戰國改縣名為大陵,此后歷經漢、晉,到北魏大平真君九年(448),一直為縣治。 隋以后至明隸于文水縣。 明天啟年間,文水因祭祀天鹿,以大陵晚交城土安川始歸于交城。 明代置大陵屯,隆慶年間賜大陵屯于寧化王,是為寧化屯地,清沿襲不變,1917年,屬一區。 1949年,屬九區,區政府駐大營村。 同年10月,屬交城縣第九區。 1950年6月,劃屬第七區。 1958年,屬火箭人民公社。 1959年9月,將火箭人民公社分為西營人民公社和洪相人民公社,增設西石侯生產大隊,屬西營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西營人民公社,設立西營鎮,之后沿用至今。 |
1949年,屬交城縣第三區。 1958年屬鋼鐵人民公社。 1959年9月,將鋼鐵人民公社更名為水峪貫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人民公社,設立水峪貫鎮。 2000年12月,撤并鄉鎮,將古洞道鄉并入水峪貫鎮,之后沿用至今。 |
明清時期屬西南都。 1917年屬三區,1937年冬至1939年春為工衛旅駐地。 1941年屬交西縣二區。 1949年,屬交城縣第三區。 1958年,屬鋼鐵人民公社。 1959年9月,將鋼鐵人民公社更名為東社人民公社。 1971年5月,將東社人民公社并入文水縣。 1983年11月,又將東社人民公社并入交城縣。 1984年6月,撤銷東社人民公社,設立西社鎮,之后沿用至今。 |
1949年屬交城縣第四區。 1958年,屬太陽升人民公社。 1959年9月,將太陽升公社更名為橫尖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橫尖人民公社,設立橫尖鎮。 2000年12月撤并鄉鎮,將橫尖鎮更名為龐泉溝鎮,沿用至今。 |
明代屬廣步都,清屬洪安都。 1917年屬一區三段,1940年屬五區,1941年屬一區,1949年屬交城縣第九區。 1950年屬七區,1953年屬洪相鄉,1958年屬火箭公社洪豐社。 1959年9月將火箭人民公社更名為洪相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洪相人民公社,設立洪相鄉。 2000年12月,增設舍堂村民委員會,撤銷西嶺、西莊、黃崖、圪洞坡、窯兒頭、槐灣、落子嶺、斗足洼、申家莊9個村民委員會。 2021年2月撤銷洪相鄉,設立洪相鎮。 |
清代康熙十年(1671)之前,名葫蘆峪。 康熙十二年(1673)名福祿峪。 1917年為工衛旅駐地;翌年為山西決死第四縱隊駐地,山西省犧盟會,太原中心駐地。 1940年為山西省青年抗日救國,決死第二縱隊駐地。 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財政科,民政科,教育科駐地,中共晉綏邊區第八地委,專員公署駐地。 1941年為晉綏邊區第八軍分區駐地,同年底,直屬交西縣二區。 1945年復屬交城縣為四區。 1953年分屬永田鄉,王家鄉。 1956年屬永田鄉。 1957分設永田,永久高級社。 1958年屬永田公社,公社駐地逯家巖。 1971年劃屬婁煩縣,改為燕家莊公社,分社駐地燕家莊。 1972年4月,復歸交城縣燕家莊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燕家莊人民公社,設燕家莊鄉。 2000年12月,將燕家莊鄉和惠家莊鄉合并,更名為東坡底鄉,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