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稱東鄉;1939年,始稱甘棠鎮;1952年稱甘棠鄉;1958年10月稱甘棠人民公社;1965年12月,稱為甘棠鎮,沿用至今。 |
1939年始設仙源鎮,1952年8月,設城廂鎮,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銷城廂鎮,后以公社稱之,屢有變動,1965年,復設仙源鎮至今。 |
1952年始設湯口鄉;1958年成立黃山人民公社,社址設湯口;1983年體制改革,改設黃山鄉;1985年1月,撤銷黃山鄉設立湯口鎮,后政區屢有變動,均以湯口鎮稱之,一直沿用至今。 |
1965年12月中墩和長源兩公社合并成譚家橋公社。 1983年7月為譚家橋鄉。 1992年3月,更名譚家橋鎮。 |
1992年3月,撤區并鄉,將原大橋鄉共幸村劃入與原和平鄉合并成立平湖鎮;1996年3月,平湖鎮更名為太平湖鎮;2006年3月,廣陽鄉并入太平湖鎮。 同時,太平湖鎮與太平湖風景區管委會合署辦公。 |
乾隆四十年(1776),境內設西鄉和弦歌鄉。 宣統二年(1910),太平縣設11個自治區,境內為第六區。 1919年,太平縣按明代建置設西鄉、弦歌鄉2個鄉。 1928年,縣在境內設郭村自治區(三區)。 1931年8月,實行編戶保甲制,自治區公所改為保甲區公所。 1949年4月,太平縣設三區,焦村為第三區,轄南望、焦村、郭村、美溪4個鄉。 9月撤區,劃美溪鄉歸石臺縣。 1950年2月,撤鄉存焦村區。 1952年8月劃鄉建政,焦村區轄章村、雙溪、龍源、賢村、郭村、桃坑6鄉。 1956年3月,境內設龍源、郭村2鄉。 1958年10月,為龍源人民公社。 1960年6月,撤廣陽人民公社,并入龍源人民公社。 1965年7月,龍源人民公社易名焦村人民公社。 1983年7月,設焦村鄉。 1984年9月,設焦村區,轄焦村、賢村、郭村三鄉。 1988年3月5日,縣級黃山市正式更名為黃山區,焦村區改為辦事處。 1992年3月,撤區并鄉,撤焦村辦事處,焦村鄉改為焦村鎮。 2006年4月區劃調整,賢村、郭村2鄉并入焦村鎮。 |
耿城鎮古為太平縣望仙鄉;1928年,太平縣撤鄉設5個自治區,望仙鄉被廢;1939年,原望仙鄉改稱南望鄉;1949年5月,設南望鄉;1952年8月,撤銷南望鄉,原鄉境設耿城鄉;1958年10月,耿城鄉撤銷,歸入甘棠人民公社;1961年6月,設立耿城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稱耿城鄉;2000年,改為耿城鎮至今。 |
1952年8月,設三口鄉。 1958年10月,屬三口公社。 1983年7月,體制改革,復置三口鄉。 1992年4月撤銷三口鄉,并入仙源鎮,1994年3月恢復三口鄉,設三口辦事處,1995年恢復三口鄉建制;2002年8月16日,撤銷三口鄉設三口鎮。 |
1958年10月設烏石管理區。 1961年12月,設烏石公社。 1983年7月,體制改革,置烏石鄉。 2006年2月,桃源、清溪、烏石鄉合并為烏石鄉。 2011年6月,經省政府批準,烏石鄉撤鄉建鎮,稱烏石鎮至今。 |
1952年8月始設“新明”小鄉(今新明村);1962年10月,成立新明人民公社;1983年,成立新明鄉。 |
民國行鄉保簡化,改龍堯鄉。 民國時期,沿用10多年,直到建國后才恢復“龍門”原名。 1948年9月,建立龍門鄉,1950年2月,撤鄉建鎮。 1951年,設三龍鄉(新明、龍門)、龍堯鄉(龍門、堯村)。 1952年8月,建立龍門鄉。 1958年10月改為復荊管理區。 1961年6月,成立龍門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7月,設立龍門鄉。 |
1952年8月,設新華鄉;1956年3月撤區并鄉,新華鄉與賜田鄉合并,設立賜田鄉;1958年10月,改賜田鄉為新華管理區;1961年6月,設立新華人民公社;1983年7月,設新華鄉至今。 |
1952年8月境內設有新豐鄉;1958年10月,成立新豐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為新豐鄉,沿至迄今。 |
1952年8月劃建永豐鄉;1958年10月,屬新豐公社;1961年6月,屬永豐公社;1983年7月,復置永豐鄉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