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1573-1619)年鑒屬鄖縣。 清朝初期,政權機構比較復雜,設計花果區域的有枧嚴保、小嶺鎮、花果村。 清朝中期,鄖縣統一實行鄉、里、保、甲建制,設計花果區域的有枧堰保4甲,花園保2甲,小嶺牛家保3甲。 民國十一年(1922)屬鄖縣黃龍區。 1947年12月鄖縣解放,改鄖縣為鄖陽縣。 1948年2月到3月,成立花果區,隸屬鄖陽縣管轄。 1950年鄖陽縣共設15個區,第八區為花果區,隸屬鄖陽縣管轄。 1956年8月,花果區并入十堰區,花果區改為五八農廠。 1960年7月,五八農廠撤銷,所轄區域劃歸東風公社管轄。 1971年1月,十堰市實行撤區并社,新組建了花果等五個公社。 1984年5月,十堰市實行撤社設區建鄉,設立花果等4個區及18個鄉1個鎮,將花果街道更名為頭堰街道,規劃張灣區管轄。 1986年10月,花果、白浪2個區撤銷,1987年10月,頭堰街道與蔡家鄉合并,在此成立花果街道,隸屬張灣區管轄。 |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鄖陽府。 紅衛街道地域屬湖廣布政使司鄖陽府鄖縣。 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鄖縣在張灣區境內建置花果村、黃龍村、舒家店、土門村、小嶺鎮等部分村鎮。 紅衛街道域內分屬花果村、小嶺鎮。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鄖縣設東、南、西、北4鄉19里109保。 紅衛街道域內分屬鄖縣南鄉十堰保、花園保、小嶺保,其中:牛場、呂溝、紅廟、爐子、王灣、周家溝屬十堰保,大爐子、小爐子屬花園保,葉灣、石橋屬小嶺保。 1922年,鄖縣設7個區,其中六區駐黃龍,七區駐十堰。 1946年9月20日,紅衛街道地域屬花果鄉。 1948年4月10日(農歷3月2日),紅衛街道地域分屬十堰區,花果區管轄。 1950年,鄖縣設區建鄉。 1958年9月,在實行人民公社時,十堰區改為五星公社,原區管鄉改為管理區。 1960年7月,撤銷花果五七農場并入黃龍人民公社。 1980年9月,十堰市設置十堰市張灣區街道。 十堰公社管理城市居民委員會的工作職能移交給十堰市張灣街道。 1984年9月,域內農村生產大隊更名為行政村。 1986年8月,張灣區將張灣區車城路街道分設為張灣區車城路街道和張灣區紅衛街道,隸屬于張灣區管轄,沿用至今。 |
張灣區車城路街道地域的建置區劃,有據可查的可追溯到清朝。 清初,鄖縣設75保,車城路街道屬十堰保管轄。 清嘉慶年間(1796—1982),鄖縣設東、南、西、北4鄉19里109保,車城路街道地屬鄖縣南鄉十堰保。 清同治年間,鄖縣設115保,每保設保正、保下置甲長。 車城路街道屬南鄉十堰保。 1922年,鄖縣設7個區,其中六區駐黃龍,七區駐十堰。 車城路街道屬十堰區管轄。 1932年8月,鄖縣境內實行保甲連坐。 1940年,鄖縣設黃龍指導。 轄十堰鄉、黃龍等12鄉。 車城路街道域內屬十堰鄉管轄。 1946年,車城路街道境內設十堰地區第一所私立中學一新鄖中學,校址在張灣東月觀,莫達才任校長。 1947年12月鄖縣解放,改鄖縣為鄖陽縣。 1948年4月10日(農歷3月2日),車城路街道域內大嶺溝建立十堰公所,區下設村公所。 廢除保甲制實行區公所下行政村。 同日,建立大嶺溝村公所。 4、5兩月,又相續建立花果、黃龍公社和謝家崗、狗陪、夏家店、李家崗、五堰等村公所。 同年農歷5月初,國民黨地方武裝趁解放軍主力參加襄樊戰役之機,襲擊十堰區公所和大嶺溝等村公所,妄圖顛覆,剛剛建立起來的基層政權,將大嶺村公所公所糧食、棉花搶劫一空,殺害村長王瘤子。 翻身骨干謝大漢。 隨后,又在狗陪、鏡譚等一殘害翻身農民11名,搶耕牛500余頭。 十堰區公所和部分村分所被迫轉入分散游擊活動,在四方冊,劉家灣,大嶺埡一帶堅持斗爭。 直到1978年底,解放軍粉碎國民黨九十八軍十一團、十二團及國民黨地方武裝后,區、村民主政權才日趨穩固。 1950年,十堰區設狗陪、紅廟、五堰等鄉。 車城路街道域內分屬狗陪鄉、五堰鄉。 其中:狗陪、鏡譚、張灣3個村隸屬狗陪鄉,謝家村隸屬五堰鄉。 1956年,在實行農業作化時,撤銷狗陪鄉并入紅廟鄉,撤銷五堰鄉并入十堰鄉。 車城路街道域內公屬十堰鄉、紅廟鄉。 1958年初,十堰區改為十堰鄉,將原區轄鄉改為管轄區。 同年9月,十堰鄉改為五星人民公社,原行政村(合作社)改為生產大隊。 1961年6月,十堰(五星人民公社)和白浪(英雄人民公社)合并設十堰區。 同時,將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公社轄生產大隊,生產大隊轄生產小隊。 車城路街道區域內謝家村屬十堰公社。 狗陪、鏡譚、張灣3個村屬紅廟公社。 1971年1月,十堰市撤區并社時,撤銷紅廟公社,并入十堰公社。 車城路街道區域屬十堰公社。 1975年,十堰公社培養設街道管理辦公室,管理區域內城市居民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1980年9月,十堰市設置十堰市張灣街道。 十堰公社將管理城民委員會的工作職能移交給十堰市張灣街道。 1984年9月,區域內農村生產大隊更名為行政村。 1986年8月,張灣區將張灣車城路街道分設為張灣區車城路街道和張灣區紅衛街道,隸屬張灣區管轄,沿用至今。 |
漢江路街道在明朝萬歷(1573-1619)年間,鄖縣實行村鎮制度,駐地區域屬鄖縣土門村。 清朝中期,鄖縣廢除了村鎮建置,統一實行鄉、里、保、甲建置,到清嘉慶(1796-1820)年間,鄖縣設4鄉19里109保,其中涉及漢江路街道區域的有茅坪、火爐、土門三個保。 1922年,鄖縣設7個區。 1935年6月,設4個區署。 1940年改為2個指導區和縣直轄鄉鎮,漢江路街道屬黃龍指導區十堰鄉。 1947年12月鄖縣解放,改鄖縣為鄖陽縣,1948年2月成立了十堰區,廢除保甲制度,區設行政村。 1950年鄖陽縣改設15個區,十堰區為第7區,1952年調整為18個區,十堰區轄20個鄉,漢江路街道區域當時所屬十堰區的火爐、七里鄉及茶店區部分。 1956年2月鄖陽縣將18個區調整為16個區,漢江路街道區域當時所屬十堰區的火爐鄉、七里鄉及茶店區的土門、茅坪、柳家鄉。 1956年8月鄖陽縣16個區合并為11個區,區下設鄉,鄉下設行政村,合作化運動,各鄉的行政村改成合作社。 1958年9月,鄖陽縣將18個鄉鎮改為人民公社,十堰鄉改為五里人民公社,下轄管理區不變,實行政企合一體制,同時將原行政村(合作社)改為生產大隊。 漢江路街道的區域當時所屬管理區不變。 1961年鄖縣將18個公社改建為15個區和1個城關鎮,同時將全縣原有106個管理區改為102個小人民公社和1個區屬鎮(黃龍鎮),公社下轄生產大隊。 漢江路街道區域當時屬七里公社和茅坪公社。 1965年1月鄖陽縣改為鄖縣。 1967年4月,二汽動工興建,12月成立鄖陽地區十堰辦事處,1969年12月,撤銷鄖陽地區辦事處,成立十堰市。 1971年1月,十堰市實行撤區并社,將兩區及公社同時撤銷,新組建8個公社,歸市直轄。 七里公社、茅坪公社合并為東風公社,漢江路街道區域屬當時的東風公社。 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境內開始增設居民委員會。 1975年7個公社內(大川除外)設置街道辦公室,負責管理所轄居民委員會日常工作。 1981年1月,東風公社更名為土門公社,區域即現在漢江路街道區域。 1984年5月,十堰市實行撤社設區建鄉,撤銷原8個公社,設立4個區以及18個鄉和1個鎮。 增設土門街道,所轄原東風公社夏家店、熊家灣、八畝地3各村。 歸張灣區管轄。 1987年7月土門街道與白浪區的東溝鄉合并,成立漢江路街道。 |
清乾隆三十年(1770),清政府在黃龍設立了巡檢司,維持地方社會治安,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是鄖縣唯一的巡檢司署所在地;清咸豐元年(1851),黃龍在現大峽棗園、肖家灣一帶建鎮;咸豐三年(1853),堵河發洪水,街道被沖毀,黃龍被迫遷至老店(今黃龍東灣);同治年間(1867)老店又被洪水淹沒,自1867年后第三次修建街道于現址。 建街道于堵河、犟河交匯口,即今黃龍鎮所在地;清同治九年(1870),設黃龍灘塘,有一員千總專管,外委、把總協防,光緒二十三年(1897),鄖縣增設河汛10處;十堰設花果汛、黃龍灘汛。 1948年成立黃龍區,隸屬鄖陽縣管轄;1950年鄖陽縣共設15區,第九區為黃龍區;1958年初改為黃龍鄉,1958年9月改為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6月改為黃龍區,下轄7個公社和1個區屬鎮;1967年12月黃龍區劃歸鄖陽地區十堰辦事處管轄;1971年1月成立黃龍公社;1980年9月劃歸花果街道;1984年5月劃歸花果區管轄;1986年7月大峽鄉撤消,所轄區域劃歸黃龍鎮管轄;1986年10月花果區撤消,黃龍鎮劃歸張灣區管轄;2001年6月舒家鄉撤消,所轄區域劃歸黃龍鎮管轄。 |
明朝萬歷年間屬鄖陽府管轄。 1969年12月鄖陽地區十堰辦事處撤銷,成立十堰市,隸屬十堰市管轄。 1971年1月十堰市實行撤區并社,隸屬十堰市管轄。 1984年5月,實行撤社設區建鄉,屬花果區管轄。 1986年7月柏林鄉更名為柏林鎮,成立張灣區,隸屬張灣區管轄。 |
明萬歷(1573-1619)年間屬鄖陽府黃龍村管轄。 清朝末年(1770)屬鄖陽府黃龍灘村巡檢司署管轄。 清嘉慶(1797-1820)年間屬鄖陽府黃龍保管轄。 民國11年(1922)屬鄖陽府黃龍六區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屬鄖陽府黃龍鄉管轄。 1947年12月鄖縣解放改為鄖陽縣管轄。 1948年2月屬鄖縣黃龍區管轄。 1950年屬鄖縣專區十堰地區黃龍區公所管轄。 1961年屬鄖縣十堰地區黃龍區管轄。 1971年撤區并社屬十堰市黃龍公社和平大隊。 1984年屬十堰市花果區方灘鄉方灘大隊。 1986年屬十堰市張灣區方灘鄉至今。 |
漢朝屬漢中郡長利縣。 東漢建武六年(30)屬漢中郡錫縣。 晉朝時期屬上庸郡微陽縣。 隋唐時期屬堵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屬鄖鄉縣,自此1967年屬鄖鄉縣(鄖陽縣)管轄。 1969年12月,鄖陽地區十堰辦事處撤銷,成立十堰市,隸屬十堰市管轄。 1971年1月十堰市實行撤區并社,隸屬十堰市管轄。 長坪鄉前身為過風樓鄉。 1984年3月25日市委市政府十發[1984]12號文件《關于十堰市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請示報告》中是設:“過風樓鄉”:面積63.9平方公里,人口3849人,轄區范圍是白石、岳州、長坪、沙洲、西溝、過風樓等六個大隊”,同年4月11日省政府辦公廳批復了這個報告,5月5日市政府轉發了省政府辦公廳的批復,5月9日市委組織部十組干[1984]91號文件任命官守國為過風樓鄉黨委書記,提名徐守芬為過風樓鄉鄉長,但同年5月18日市政府辦啟用的印章卻是長坪鄉政府,沒有過風樓鄉政府。 這說明,在1984年5月9日至17日之間,過風樓鄉被改成了長坪鄉,但目前尚未查到正式更名的文件。 據了解,更名原因是原計劃鄉政府設在過風樓大隊,在籌建的過程中改設到了長坪大隊。 1987年10月長坪鄉政府與相公嶺鄉政府合并,成立西溝鄉政府,隸屬張灣區政府管轄,同年12月設立西溝鄉人大主席團,2002年11月設鄉政協聯絡處。 |
西城經理開發區1992年12月成立,2013年11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區政府副縣級派出機構。 |
張灣區委、區政府在省市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2007年開始動工,按照“先城后業、城業并濟”理念建設,一個以工業為主導的現代化西部新城拔地而起,截至目前新區共入駐各類企業近90家,建成經營(投產)企業70個,含:規模以上企業49家、東風板塊6家、生物醫藥企業5家、高新企業12家、貿易及文化公司7家,共有員工人數約5300余人,分布在A、B、C三個特色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