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縣級政府駐地,以縣級政府專名——墾利命名。 |
街道辦事處駐于興隆村,因此得名。 |
因取政府駐地坨莊村和附近的勝利村名首字而得名。 |
郝五遷此建村并以姓氏命名郝家村,因鎮政府駐于郝家,因此得名。 |
因機關駐地永安村而得名永安鎮。 |
因為黃河由此入海,故名黃河口鎮。 |
因原名董家集,即現在董集村。董集鎮歷史悠久,西漢末年,現董集鎮大部分已脫海成陸。東漢時期,董集域地現劉家村一帶,置重甲下邑,始有人類活動。隨著河水泥沙沉積,隋末唐初,已全部脫海成陸。黃河水攜泥裹河河和沉沙淤積,使海岸線不斷東移。元末,登州(今煙臺蓬萊)棲霞及河南商丘的民戶,受官府邀請遷至大清河東岸定居。并立村“大請戶”和“東請戶”。明初,陸地面積不斷擴大,事此墾居者漸多。明洪武二年(1369)官府自正西洪洞直隸棗強等縣、鄉批遷移民至此,也有民戶自淄川、濱州、利津等遷此。逐漸形成二十多處村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設集市。清末民初,董家集經濟十分繁盛,是聞名遐邇的漁、鹽、糧貿易和物流集鎮,故命名董集鎮。 |
1970年5月,以海水捕撈為主的3個漁業隊,組建紅光漁業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為紅光漁業管理站(副科級行政單位),行政隸屬縣政府辦公室;1993年10月9日,根據墾利縣委、縣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墾發〔1993〕28號),設置中共墾利縣委紅光漁業工作委員會、墾利縣人民政府紅光漁業辦事處(加掛紅光漁業總公司牌子),屬墾利縣委、縣政府派出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