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南宋紹興年間重建拱振橋,落成之日,有采藥仙童7人游其上,后飛升而去,遂名其橋為童游橋,名其里為童游里,元、明、清各代沿用,故名。 |
因位于寶山之麗,故名。 |
因靠近崇陽溪畔,故名。 |
“崇”,出自《說文》,《大雅》有“福祿來崇”,一般指推崇、尊崇之意。“泰”,《易經》六十四卦之一,象天地相交、通順,與“否”相對,亨通、幸運等。《鹖冠子·泰鴻》。“泰一者,執大同之制,調泰鴻之氣,正神明之位者也”。“崇泰”指的是社稷、江山、百姓平安康泰之意。 |
將口鎮古稱榆溪。南宋時期相傳有王姓將軍死于國難,頭葬于此時尚口流唾液,朝廷為紀念其功,遂將榆溪改為將口。 |
早先是一荒河灘,后人在此建村,慢慢擴大為一街市,取名徐墩街。由于與附近村鎮重名多,改為徐市。 |
宋時有莒潭,村莊座落在麻陽溪與書坊溪河流交匯口處,故名莒口。 |
因早年該區域沙多而得名。 |
傳說古代有某名人深秋游此,吟得“葉黃滿坑金”詩句,遂名黃坑。 |
隋朝以前,水吉原非陸地而是河道,名吉溪,后因被水沖積,向西改道而成鄉里。為一志水(沖)積成陸之功,二懷吉溪填移巨變之跡,三忌復有水(沖)積之患,乃銘其績,祝其祥、隱其害,諱“積”選用諧音“吉”字避之,故名水吉。 |
宋代當地居民多姓章,以姓氏命名“章墩”,后改名“漳墩”。 |
宋代南浦溪中游河道既寬又淺,流經該鎮之南,兩岸有高山峭壁似門,群眾稱為“雙門峽”阻礙溪水暢通,因而淤水成湖,但湖中石大而多,湖面顯得很小,故稱小湖。 |
地名由來傳說有二:一說崇雒似船形,洛在街尾潭,一位風水先生認為要使“船”永駐,還需要加鎖,于是在街尾潭前架了一座鎖形拱橋,把船一洛再洛,故名重洛,后雅化為崇雒;二是境內地勢“洪山為屏障,洛水為隘口”似是從洪洛二字演變而來。 |
因南宋刻書作坊云集于此,是全國著名木版印書大作坊之一,故名“書坊”,又稱書林。 |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該村一座寺院,只見古樹參天,澗水長流,風景甚是秀麗,當即揮筆賜名為“自然寺”,至此打道北上回宮,故即取名“回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