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臺村 臺子村,由“巴哇臺子”簡稱而來,明朝時,這片南北走向的臺地上居住著巴哇族,故名“巴哇臺子”,簡稱“臺子”,后人口繁衍,莊戶擴大后,又分為上下臺子。 |
2、菜灘村 處大菜子溝村外灘地得名。 |
3、菜子溝村 明末此地開墾耕地,大量耕種油菜,故名大菜子溝。 |
4、長壽村 明朝建村時,這里居住著幾戶長壽老人,故得名長壽。 |
5、出路溝村 據查明朝年間,南京竹絲巷叛亂充軍逃難到此地扎根,因地理環境四面環山,只有一條路線可以通行,取名為出路溝村。 |
6、多士代村 多士代系藏語,意為“兩個馬駒出生之地”,土語稱“多士迭”,故名。 |
7、格隆村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此地建有格隆寺得名格隆村或格樓。 |
8、河東村 清朝稱“圈馬溝”,后漸稱“善馬溝”,后因村子位于河東,改名河東村。 |
9、樓子灘村 樓子灘原來滿山溝全被黑刺所覆蓋,因為在黑刺灘里開了一條路,所以就叫路刺灘了,故名。 |
10、恰卡村 恰卡是藏語,其漢語翻譯的意思是:早上太陽開始照見的地方,故名。 |
11、塘巴村 塘巴,藏語“團巴”的諧音,帳房灘之意,很早之前坐落在這兒的藏族、土族以放牧為生,因此,灘里搭建眾多帳篷。清朝時,由于水源旺、地勢高,不易遭洪水沖毀,從阿士記至大通苑建有4盤“油拉磨”,尤其塘巴境內的水磨多,且運轉時間長,因此十分紅火繁忙。有句順口溜說得好:“世上沒去過,塘巴水磨上磨過,掌柜沒當過,草房的鑰匙拿過”,故名。 |
12、阿士記村 在本村三社灣灣地元明時期建有一座寺,它是藏傳佛教瑜伽士的修行寺,寺院被后來的漢族稱作“阿家寺”后來劉氏遷來為寺院做莊頭,交糧食,由此繁衍形成的村莊,遂稱為阿寺記,隨后本村遷往現在的恰卡村冬窩子,阿寺記后漢族民眾居住,阿士記是隨音誤稱,完全變了原義,故名。 |
13、下臺一村 臺子村,由“巴哇臺子”簡稱而來,明朝時,這片南北走向的臺地上居住著巴哇族,故名“巴哇臺子”,簡稱“臺子”,后人口繁衍,莊戶擴大后,又分為上下臺子。下臺子又分為下臺一、下臺二。 |
14、下臺二村 臺子村,由“巴哇臺子”簡稱而來,明朝時,這片南北走向的臺地上居住著巴哇族,故名“巴哇臺子”,簡稱“臺子”,后人口繁衍,莊戶擴大后,又分為上下臺子。后下臺子又分為下臺一、下臺二。 |
15、新城村 明嘉靖年間開始,“海寇”時常進犯互助、西寧等地,故修建了50余里長的邊墻(即明長城)進行防御。此間,位于威遠鎮西南郊的古城攻陷后,防御前移,在今臺子境內海寇必經之地新建一城,故得名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