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郫筒街道 郫筒歷史文化悠久,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3000多年前,望帝教民務農,叢帝治水興蜀,定都郫邑(今郫筒街道),締造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后設蜀郡,郫邑始稱郫縣。源于望帝杜宇化鵑的美麗傳說,郫筒街道又稱“鵑城”,受到歷代文人墨客青睞。李商隱之“望帝春心托杜鵑”,李白之“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俱與此相關。杜甫詩云“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沽”,詩人念念不忘的郫筒酒乃是郫筒特產。《華陽風俗錄》說:“郫縣(今郫都區)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節,傾春釀於筒,苞以藕絲,蔽以蕉葉,信宿香達於竹外,然后斷之以獻,俗號郫筒酒。”這也是郫筒之名的由來。 |
2、安德街道 清初擴場時,取古驛道石牌坊上刻有“安平德正”命名。 |
3、紅光街道 1958年3月168毛澤東主席視察合興鄉紅光高級農業合作社,由此更名為紅光公社。 |
4、犀浦街道 據說,秦以前犀浦這地方名叫“墀埔”。犀浦的正式得名緣于李冰治水。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一中記載:“垂拱二年,分置犀浦縣,昔蜀守李冰造五石犀沉之于水以壓怪,因取其事為名。”“浦”是水濱的意思,所以把沉石犀之浦稱為“犀浦”(意為沉犀之浦),沿用至今。 |
5、德源街道 相傳大禹治水途經此地,掘井七眼,解百姓干早,后人感念其恩德,立廟祭祀,名為德源。 |
6、安靖街道 明末稱為太平莊,清乾隆年間為祈求“平安",更名安靖。 |
7、團結街道 1955年由太和、仁義二鄉合并而得名,取團結友愛之意。太和場與永定、寶華、石堤3村少數民族住戶較多,其中回族70多戶,故又有“民族團結”之意。 |
8、唐昌鎮 唐代正式設唐昌縣,取唐代繁榮昌盛之意。 |
9、三道堰鎮 三道堰其得名因古望帝和叢帝在柏條河治水期間,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來。 |
10、友愛鎮 三元、普興、龍溪三鄉合并時,取三鄉人民團結友愛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