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紅光,因重名,以境內“梓柏山”諧音字“北”而更名北山村。 建國后,1950年建設為安昌鄉15村和14村上段,1953年為開茂鄉15村和14村上段;1958年公社化時為城關公社第五管區。 1959分社后為城關公社紅光大隊,1963年為開茂公社紅光大隊;1981年因重名更名為開茂公社北山大隊,1983年體改時為開茂鄉北山村,設立北山村村民委員會。 1984年撤鄉并鎮為安昌鎮北山村,2019年12月25日,北川羌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安昌鎮和永昌鎮,設立永昌鎮,以原安昌鎮和原永昌鎮所屬行政區域為永昌鎮行政區域,永昌鎮人民政府駐圣燈社區大東街13號。 |
2020年5月14日村建制調整,將石梯村、建國村合并,設新華村,活動陣地(辦公地點)駐原建國村委會駐地。 |
1950年建政時為白馬鄉,23、24村,1953年并為白馬鄉新民社,1963年復為開茂公社新民大隊,1984年體改時為現在的川主村,設立川主村村民委員會。 |
1950年為安昌鄉28.29村,1953年為開茂鄉28.29村,1958年為城關公社十一管區,1959年為城關公社紅星大隊,1981年更名納溪大隊,1983年為開茂鄉納溪村,設立納溪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為安昌鎮納溪村,2019年12月25日,北川羌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安昌鎮和永昌鎮,設立永昌鎮,以原安昌鎮和原永昌鎮所屬行政區域為永昌鎮行政區域,永昌鎮人民政府駐圣燈社區大東街13號。 |
2020年5月14日村建制調整,將翼泉村、雙福村合并,設圣燈山村村民委員會,活動陣地(辦公地點)駐原翼泉村委會駐地。 |
建國后1950年建政為安昌鄉25村。 1957年合作化時為群聯高級社。 1958年公社化時為城關公社群聯管區。 1960年分社后為高橋公社群聯大隊。 1983年體改時為南豐鄉群聯村。 1984年撤鄉并鎮后為安昌鎮群聯村,設立群聯村村民委員會。 2019年12月25日,北川羌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安昌鎮和永昌鎮,設立永昌鎮,以原安昌鎮和原永昌鎮所屬行政區域為永昌鎮行政區域,永昌鎮人民政府駐圣燈社區大東街13號。 |
1952年高橋公社寶林大隊,1966年改為前進大隊,1984年改為安昌鎮寶林村,設立寶林村村民委員會。 2019年12月25日,北川羌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安昌鎮和永昌鎮,設立永昌鎮,以原安昌鎮和原永昌鎮所屬行政區域為永昌鎮行政區域,永昌鎮人民政府駐圣燈社區大東街13號。 |
建國初,1950年建政時,為安昌鄉32、33村,1953年為高橋鄉32村,1957年為雙龍高橋社,1958年公社化時城關公社雙龍管區,1963年分社時為高橋公社雙龍大隊,1983年改為高橋鄉雙龍村,1984年鄉并鎮后為安昌鎮雙龍村,2019年12月25日,北川羌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安昌鎮和永昌鎮,設立永昌鎮,以原安昌鎮和原永昌鎮所屬行政區域為永昌鎮行政區域,永昌鎮人民政府駐圣燈社區大東街13號。 |
1950年建政府時為安昌鄉34村。 1957年合作化時為高安高級社。 1958年公社化時為城公社高安管區。 1963年分社后為高橋公社高安大隊。 1983年體改為高橋鄉高安村。 1984年撤鄉并鎮后為安昌鎮高安村,2019年12月25日,北川羌族自治縣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安昌鎮和永昌鎮,設立永昌鎮,以原安昌鎮和原永昌鎮所屬行政區域為永昌鎮行政區域,永昌鎮人民政府駐圣燈社區大東街13號。 |
1950年建政時為安昌鄉36村,1957年合作化時為高橋鄉中心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時為城關公社高安管區,1963年為高橋公社中心大隊,1981年因重名更名為南豐公社金龜大隊,1984年撤鄉并為安昌鎮金龜村,設立金龜村村民委員會。 |
2020年5月14日村建制調整,將原南豐村、東升村合并,設沙汀村,活動陣地(辦公地點)駐原東升村委會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