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位于縣城中心地帶,故得名。城關鎮解放初為城關區,1951年改為城關鎮。 |
早在秦漢時期,即為秦楚要沖,當地人們筑土城,保衛家園,土門因此得名。 |
以集市而得名,原名道館坪,民國時稱上店子,解放后行政域名簡稱為“店子”。清朝時,外地商販從大壩口穿越崇山峻嶺進入西安,經常在一個小店歇息,再趕往大壩河上游50多里的小驛站食宿。民國時,有少數外地商戶來此定居,經營雜貨、飯店、鞭炮、中藥等行業,月逢1、4、7場日,遠近數十里來此趕場,從此,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作上店子。1987年深化農村體制改革,撤區設鄉(鎮)、小鄉并大鄉,全縣設7鎮19鄉,店子設鎮,稱店子鎮。 |
因地形地貌而得名。此地正是三山夾兩河之地。西魏置陽郡,后周改郡置縣,曰“長罔”,后省陽入甲郡,甲郡在今夾河關。明正德年間,屬上津縣轄區,清乾隆三十八年屬鄖西縣轄堡,嘉慶年間為夾河關鎮。民國時期曾設區署、區公所、鄉公所。自1999年12月得名為“鄖西縣夾河鎮”。 |
因境內羊尾山,即歷史名山钖義山而得名。據志書記載,此為“钖義山”支山也,故稱為“钖尾”。后來衍化為羊尾。關于羊尾巴山還有個傳說:漢江北岸,有一座高高聳起的山峰,象一只靜臥的山羊尾巴,人們謂稱此山羊尾巴山。 |
鎮政府駐地是觀音堂,故得名“觀音鎮”。 |
因“馬鞍川”而得名“馬鞍”,現改為“馬安”。相傳遠古時期(大約四千余年前),此地西方一座大山中有一深不莫測的洞,洞內藏有一匹寶馬,忽一日寶馬出洞飲水恰遇雷電驚駭,馳騁東方,路經此地脫韁棄鞍,故名馬鞍川(今上川、下川)(當地口音為馬安川兒),寶馬順勢狂奔東邊,卻被一大山(馬鞍關梁子)擋住去路,便在“龍王屆”歇息,遇龍王顯靈,點化寶馬墜入溝壑深谷,潛入龍潭,成為關口,故名馬安關(今馬鞍關,水庫大壩處),馬安因此而得名并延用至今。 |
因鎮政府駐在居民點河夾店,1987年9月設立河夾鄉人民政府,1999年河夾鄉改為河夾鎮。 |
政府所在地為古鄖陽至漫川關的必經之路,相傳古代,街道很窄,約4米寬,長約300余米,街道兩旁建有兩座古廟,一座叫太山廟,一座叫文公廟,古時廟堂晝夜點著香油燈和檀香,翻過過風樓,進入街道就聞到香氣,于是人們就將此街道稱為“香口”,因為在官路上有一座“洪門寺”也是常年點著油燈,燒著檀香,兩處經常香飄數十里,而三座廟均處于惠河兩岸,相距不遠,又屬于兩個村莊,后來,人們便將處于上游官路溝一帶叫做上香口,把下游河灣這里的集鎮街道稱為“下香口”。另有一說:古代這里是鄖陽至陜西的必經之道,經常家過客在此歇息、吃住,道旁很多村婦發現商機,便加工制作麻花銷售,開起了許多麻花商鋪,過往客商從鄖西城往陜西走,一到過風樓梁子就聞到陣陣香氣,到了街上買幾根麻花充饑,更是滿口清香,于是口碑相傳,此地就得名“香口”。 |
因所轄區域而得名。關防鄉,又名關防鋪,檔案記載,歷史上稱之仙鶴鋪、官坊鋪、仙河鋪,清朝地志名為關防鋪,為“籍險之關,以相防捍”,邊關、要害防御之地。故而得名“關防”。 |
湖北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鄖西知縣翁吉士親臨其地勘查省界,見天堂山與鳳凰山山脈結合部的路道兩邊存有石砌古城墻。經詢查了解:早年間,因此處鄂陜邊界土地、山林糾紛不斷,鄖西縣府差役邊民仿秦長城模式,在山埡豁口處沿南北走向砌石城墻,作為鄂、陜省界。翁吉士認為此處為秦楚要地,提出“當此要隘,據險筑一關,名湖北之關、口”差湖北邊民修筑城門洞,兩邊夯土筑墻,墻上安裝“十字架”木制大梁,面上蓋瓦,門洞東西進深長3米,南北寬2.5米,高4米。門洞南北兩端與石砌城墻連接,呈東西向,定名為“湖北關”。1939年,當地鄉紳籌資重修,改為石砌門洞,門洞上方正中鑲嵌兩塊石刻匾額,對外(陜西)曰“湖北關”,對內(湖北)曰“湖北口”。從此,“湖北口”(亦稱“湖北關”)成為鄂、陜省界標志性建筑。縣政府分別于1987年、2006年撥款重修湖北關。回族鄉:明末清初年間,陜甘一帶回民因躲避戰亂,陸續遷移至陜南與鄂西北境內墾荒定居,繁衍生息,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18.7%。1986年4月3日,經省政府批準,成立廟川區紅巖、東川兩個回族鄉。1987年9月撤區建鄉,成立湖北口回族鄉。以轄區內居民民族屬性及建筑物命名。1987年9月,撤區建鄉,撤銷廟川區和區轄紅巖鄉、東川鄉,成立湖北口回族鄉。 |
以所轄川道名稱命名。景陽的山脈與眾不同,僅從象鼻子山至鞍上就有九道“栓”,山峰交叉栓鎖,形成八條“川”。日出月落時,映照出迷人的光彩,形成自然風景,故名“景陽川”。光緒年間,在此地建有一泰山廟,廟前立有一石碑,碑正中刻有“景陽川”三個大字,此廟碑于民國三十年被拆毀,景陽鄉因“景陽川”而得名“景陽”。 |
六郎為歷代王朝兵家必爭之地,宋朝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駐守。民國三十六年(1947)設六郎鄉。后一直保留和延用此名稱。 |
相傳有位將軍騎馬從池塘經過,下馬休息飲水時,身上佩戴的寶劍不小心丟在池塘里而得名“劍池“,后來演變成“澗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