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夏村,明隆慶元年(1567年)更名夏鎮,筑城墻周九百余丈。夏鎮寨,筑子康熙年間,后三者連為一體,通稱夏鎮。 |
“昭陽”來源于昭陽湖。昭陽湖初現于宋末元初,約完成于清康熙年間。民國《沛縣志》引《齊乘》載:昭陽湖,亦稱山陽湖,俗稱刁陽湖。“昭”是“刁”的音轉。 |
因街道辦事處駐地傅村。據《傅氏族譜》載:傅氏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自沛北水城港道東,始遷此,名傅村。 |
明初它不過是只有韓姓幾戶人家的普通居民點。萬歷三十二年(1604)這里開始成為漕運線上一個小碼頭,1604年以來,相繼建起了韓莊閘,湖口(積水)雙閘、韓莊碼頭和韓莊集。 |
古籍載,此地夏代為邱邑,商湯在相仲虺封于薛(今滕州官橋),西遷都城30囦于邳邑(今歡城)歷600余年。周代,薛國都城又遷回舊址。此地更名仲虺城。今歡城為虺城之轉音。一說,戰國進孟嘗君的門下食客馮驩曾替孟嘗君到封邑薛地(官橋、歡城一帶)收取債息,得錢十萬,將貧困無力還息的債券當眾燒掉,替孟嘗君買得人心,后孟嘗君一度能相位,回薛地受到當地百姓擁戴。不久復相位后,將仲虺城贈于馮驩。故得名歡城。今城東有馮驩墓、馮驩亭。 |
元朝時建起南陽閘,便以閘名為鎮名。 |
《金史.地理表》載“唐咸更中(860~873),龐勛之亂,茺州節變使曹翔聞魏博軍敗,以滄州卒四千人成魯橋。則把在唐時已為重鎮矣”。宋元時多名勝。元至元二十年(1283)后,京杭大運河傍村而過,魯橋成為水旱碼頭,遂成運河名鎮。元物曾設都漕運司于此,掌管濟寧南北漕運。1958年公社化后,屬南陽人民公社,1959年建魯橋公社(駐魯橋村),1966年1月更名魯橋區,1969年復名魯橋公社,1984年建魯橋鎮。 |
原名彭莊,居住彭、鄭、李、劉四姓居民,彭氏人多勢眾,故名,元末戰亂,周圍均遭浩劫,獨此村安然無恙,遂改稱留莊。 |
《宋書》載,南朝宋大明二年(458)“殷孝祖修兩城于清水東,以防魏軍南侵”。北齊天保元年(550)五月,高平縣廢,稱兩城寨,簡稱兩城。 |
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 |
清咸豐五年,黃河于河南銅瓦廂決口,微山湖、昭陽湖西部出現黃泛灘地,江蘇沛縣當局招墾,山東巨野、鄆城兩縣村民墾荒建村,名義和,后因鄆城趙廟村人越來越多稱趙廟。 |
清咸豐五年(1855年),張氏四十二戶由鉅野遷來,開墾荒地,并從事湖業生產,沿用原籍張樓村名。1953年建縣后,屬五區(?趨^)。張樓鄉,1984年建張樓鄉(駐張樓村),2013年撤鄉設鎮,設張樓鎮。 |
殷微子葬于此山,微山湖形成后成為島嶼稱微山島。 |
清咸豐五年,黃河于河南銅瓦廂決口,微山湖、昭陽湖西部出現黃泛灘地,江蘇沛縣當局招墾,山東巨野村民墾荒建村,筑土寨,該村位于西門,名西門村,后演變為西平。 |
駐地高樓村因古時高姓多得村名,位于微山湖西南部,古運河兩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