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區 汕尾市城區 概況 汕尾市城區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東經115°10'-115°37',北緯20°36'-22°54'。東臨碣石灣與陸豐市金廂相望,北與海豐縣接壤。總面積421平方千米。總人口46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香洲街道香城路,郵編:516601。代碼:441502。區號:0660。拼音:ChengQu。 行政區劃 汕尾市城區轄7個街道、3個鎮:新港街道、香洲街道、鳳山街道、田乾街道、東洲街道、遮浪街道、馬宮街道、紅草鎮、東涌鎮、捷勝鎮。其中,田乾街道、東洲街道、遮浪街道委托廣東汕尾-經濟開發區管理。 歷史沿革 1988年3月由海豐縣析出東南沿海的汕尾、遮浪、田乾、捷勝、東涌、紅草和馬宮等7個鎮建置設立汕尾市城區。 1993年析出田乾和遮浪兩個鎮另設-經濟開發試驗區(行政區域仍屬城區)。此后,城區轄4個鎮和鳳山、新港、香洲等3個街道(由原汕尾鎮析立)。 1998年底,城區有66個管理區、20個居委會、210個自然村。 2000年,城區轄6個街道、4個鎮。總人口409677人,各鄉鎮人口:新港街道42903香洲街道78202鳳山街道62286田乾街道40006東洲街道19977遮浪街道25090紅草鎮33098馬宮鎮17921東涌鎮49505捷勝鎮40689(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年,城區轄6個街道、4個鎮,22個居委會、94個村委會:新港街道、鳳山街道、香洲街道、東坑街道、田乾街道、遮浪街道,馬宮鎮、捷勝鎮、紅草鎮、東涌鎮。 2002年,城區轄6個街道(新港、香洲、鳳山、田乾、東洲、遮浪)、4個鎮(捷勝、馬官、紅草、東涌),79個村委會、35個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城區轄7個街道(香洲、新港、鳳山、田乾、東洲、遮浪、馬宮)、3個鎮(捷勝、紅草、東涌)。 注:東沙群島不是鎮建制。 |
2、海豐縣 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西距廣州290km、距深圳197km,東距汕頭180km,水路至香港81海里,水陸交通便捷,是粵東地區陸上交通要津。海豐取義于“南海物豐”。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縣。清雍下九年(1731年)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豐劃出沿海7鎮為市城區。1988年全縣轄19個鄉鎮和3個農林場,總人口69.23萬人,其中,男36.31萬人,女32.92萬人。非農業人口17.25萬人。漢族占總人口99.82%。海豐又是著名的僑鄉。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47萬人。(最新數據:全縣總面積1750平方公里。現轄16個鄉鎮和3個農林場,人口74.6萬人,外來暫住人口20多萬人,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60多萬人。) 全縣總面積1750km2。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蓮花山主峰海拔1337.3m,蓮花山脈橫貫縣境北部。西北山巒疊嶂,中部為寬闊平原,土質肥沃,河涌交錯,有赤石、大液、麗江、黃江4大江河,東部瀕臨碣石灣,西部面向-。境內有長沙灣、高螺灣、九龍灣3大海灣,海岸線116km。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溫220C,無霜期360天,年均降水量2389.5mm。 【礦產資源】 海豐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主要農產品有優質稻、番薯、大豆、花生、甘蔗、荷蘭豆、蓮藕、沙姜等;林果有荔枝、菠蘿、龍眼、芒果、梅、李、柑、甘蔗等;主要海產品有馬鮫、帶魚、龍蝦、貝殼等;有海岸灘涂3340公頃、漁塘水庫6660公頃,可供開發養殖鮑魚、翡翠貽貝、花蛤、對蝦、蟹、蠔、甲魚、鯇、鯉、珍珠等。海豐礦藏種類較多。主要有錫精礦、鎢礦、水晶礦、綠柱石等;建筑石料、沙、花崗巖和陶瓷粘土等蘊藏量豐富。海豐自古民風淳樸,人文蔚然,為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全國13塊紅色根據地之一。 【海豐名人】 在海豐這塊紅色大地上,誕生了許許多多著名人士,有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0時期領導人、杰出的農民領袖彭湃;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首領、粵系軍閥,中國致公黨創始人陳炯明;原中國致公黨主席、著名民主人士陳其尤及其繼任者政治活動家黃鼎臣;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飲譽世界樂壇大師、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中國戰地文學的開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丘東平;著名的一代醫學名賢,地下黨員柯麟;著名的細菌學家、教授黎希干;還有當代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仕祿,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的民俗學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鐘敬文;中國南拳名師劉遠拔;著名歷史學家鄒小楊;厚黑哲學家谷希云;一代影后,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李霞卿;香港著名導演徐克;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實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黃旭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克復等等。 【產業與現狀】 改革開放給海豐帶來無限生機,帶來經濟騰飛。20多年來,海豐充分發揮毗鄰港澳、海外僑胞眾多的地緣人緣優勢,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與香港、臺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韓國、法國、英國、美國等地區和國家建立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到1998年底止,全縣建筑14個工業開發區,初步形成以礦泉飲料、副食品、服裝、制鞋、建材、工藝、珠寶玉石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農業建成優質稻、蔬菜、甘蔗、優質果、水產養殖和畜禽六大商品生產基地,形成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新格局。 海豐敢為人先再造輝煌 海豐,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全國十三塊革0據地之一,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這塊曾經譜寫壯麗革命詩篇,在中國現代史留下光輝一頁的革命圣地,隨著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城鄉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市場貿易繁榮興旺,旅游發展方興未艾,城鄉處處安定和諧、新風蔚然。當前的海豐經濟建設正保持著強勁的上升、發展勢頭,而且也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正處在發展的關鍵階段、黃金時期。 區域格局初步形成 經過近幾年來的建設、發展,縣城地區以科技工業園、金園工業區和金岸工業區為載體的工業規模不斷壯大,商貿、餐飲、旅游、房地產等產業迅速發展,使縣城在全縣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出龍頭、輻射作用。公平、城東、鵝埠、可塘、梅隴等鎮的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專業化、產業化水平越來越高,日益成為名符其實的專業鎮。其他平原、山區、沿海地區的鎮(場)也立足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旅游業等特色化、專業化經濟,赤坑、小漠、后門等鎮已逐步發展成為該縣高效農業、海水養殖和旅游美食專業鎮。尤其是地處偏遠的赤石鎮,近年來工業、農業、旅游等產業齊頭并進,已成為該縣山區發展的一個新典型。目前,一個“一鎮一業”、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競先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已在該縣初步形成。 旅游經濟成新熱點 海豐通過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建設了赤石田園沐歌溫泉度假村、鵝埠明月度假村、小漠金海岸旅游度假村、后門金麗灣度假村和金海花園度假村等一批大型旅游項目,使全縣進一步形成了旅游開發、建設的熱潮。特別是在紅色旅游上,經過近幾個月的宣傳、推介,海豐的紅色旅游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利用,紅色旅游品牌日益凸現,該縣已成為廣東發展紅色旅游的熱點。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該縣圍繞“塑造海豐新形象”,連續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整治活動,使縣城的市政環境、行政服務環境和社會治安環境出現了嶄新的變化。目前,縣城的衛生環境和交通、公共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出現了路道整潔,秩序井然的新氣象,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政服務環境明顯改善,縣投資服務中心和各“窗口”部門真誠為客商服務,很多客商都表示很滿意;曾一度較為嚴峻的治安狀況得到根本的扭轉,群眾-案件大幅減少,全縣城鄉日趨安定祥和,從而在全縣形成了優化、穩定、寬松的良好環境,進一步在外界樹立了海豐的新形象。 |
3、陸河縣 陸河縣(Inlandcounties) 位于廣東省東部,汕尾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3°68′-23°28′之間,東經115°24′-115°49′。東北鄰揭西縣,西連海豐、惠東、紫金縣,南接陸豐市,北倚五華縣,東南與普寧市接壤。總面積986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河田鎮,郵編:516700。代碼:441523。區號:0660。拼音:LuheXian。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5℃,年均降雨量2187毫米。 基本概況 陸河縣是1988年初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地處廣東省東部沿海與興梅山區結合部。東經揭西至汕頭市140公里,南經惠州至廣州和深圳分別為378公里和270公里。陸河轄八鎮一場,全縣面積1005平方公里,有29萬余人口,純講客家話,是中國最年輕的客家縣。陸河自古民風淳樸,人文蔚然,境內群峰疊翠,山清水秀,地靈人杰,是全國著名的海陸豐革0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縣近十五年來,在各級黨政的領導下,陸河人民搶抓機遇,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拼搏圖強,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縣上下積極貫徹落實江總書記“-”重要思想,認真實施“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攻方向,以發展外資、民營企業為突破口,努力提高全縣經濟總量“的發展思路,全方位發展山區經濟,把社會各項事業推上一個新臺階。如今的陸河:交通發達大道如砥;通訊先進,廣電、文教并駕齊驅;工業穩步增長,農業增產增收,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陸河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有青梅、青欖、油柑、荔枝、龍眼等水果,香菇、柿餅、茶葉等土特產久負盛名。地下礦產資源主要有優質礦泉水、花崗石、高嶺土等非金屬礦和錫、鋅、鈦、鉀長石、石英石等金屬礦。水力資源可供開發水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地表溫泉布點多,泉量大,素有“泉鄉”之稱。 1988年3月29日,0陸河縣委、縣政府在駐地原河田鎮府正式掛牌。1988年11月24日在馬娘凸舉行縣城典基儀式,并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從此,中國最年輕的客家縣誕生了。 經濟概況 建縣16年來,在上級黨政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社會各界的關心扶持下,全縣上下緊緊把握改革開放和新縣建設的歷史機遇,同心同德,銳意進取,一步一個腳印地改變貧困落后面貌,使山區新縣經濟社會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8.5億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23倍;工農業總產值20億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21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35萬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22倍;農村人均純收入3403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12倍。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縣辦三家農業龍頭企業(偉能食品有限公司、生寶綠色水果基地、南萬茶葉公司)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使農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目前全縣水果種植面積22.5萬多畝,其中青梅種植面積10萬畝,農村人均水果近1畝,出現了許多種果專業戶、富裕戶;工業發展迅速。16年來,全縣國有、集體、個體工業企業得到較大發展,同時先后吸引上規模的外資、民營企業上百家,其中投資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有21家,為山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旅游開發邁出新步伐,第三產業迅猛發展。精心規劃生態旅游發展藍圖,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出了純美陸河的新形象,開通了“陸河一日游”旅游線路。交通運輸、酒店餐飲、商貿流通、房地產開發等行業實現新發展,律師、公證、信息、保險、醫療保健等服務業日益健全。 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601.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60公里,通往揭西、紫金、陸豐、海豐等過境公路及通各鎮的公路均實現了硬底化,全縣85%以上行政村鋪設了水泥路面村道;實現了通訊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經營管理微機化,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現代通信網絡;以小水電建設為主的能源建設富有成效,至目前止,全縣已開發興建小水電站75宗,總裝機容量52260千瓦(不含南告電廠),實現全縣用電自給有余。興建了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4座,全縣農村電網全面改造,輸供電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縣城建設不斷推進,由建縣初的1平方公里擴建到現在的5平方公里,縣城道路、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日益完善。 農村面貌出現了巨大變化。目前已有部分農民率先邁進了小康生活行列,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403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12倍;特別是通過大力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據統計,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達5萬多人,部分務工經商人士在外興辦公司、實業,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85%以上的農戶住上新樓新房,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等現代家電進入尋常百姓家,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郵、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建縣以來,全縣共投入2億多元資金完善教育設施,完成了河田中學遷建工程及全縣校舍危房改造任務,基本實現了中小學課室樓房化。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了“普九”成果,幼兒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特殊教育協調發展;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先后研制成功并獲國家專利發明4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10項;興建了粵東第二大廣播電視微波中繼站和縣廣播電視中心,建設了八個鎮文化站和縣文化館、青少活動中心以及影劇院、公園、文化廣場等群眾性文體設施,多層次、多形式的城鄉公共文體設施網絡逐步形成;縣鎮村三級醫療保健和計生服務網絡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穩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保持了“無毒縣”聲譽,全縣呈現出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的良好局面。 自然地理 動植物資源 觀天嶂、火山嶂、尖山嶂、羅經嶂、獅子嶂、蓮花山脈等山峰像天然的屏障一樣把陸河環繞起來,使該縣境內八個鎮所在地均為開闊的-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宜林宜果。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5.4%,擁有全國最大的紅椎林自然保護區,松、杉、樟、桉、木荷、毛竹、綠竹等遍布山野,林木蓄積量達120萬立方米。紅椎林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紅椎林自然保護區已被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紅椎林中,有成片的被譽為古老植物活化石的桫欏,是1億6千萬年前恐龍時代恐龍的主要食物,現存極少,十分珍貴。陸河境內的野生動物有野牛、野豬、野山羊、山兔、狐貍、穿山甲、蛇及鳥類等;果產方面有青梅、青柿、青欖、荔枝、龍眼、芒果、香蕉、油柑、桃、李、茶葉等。 礦產資源 主要有礦泉水、花崗石、高嶺土、稀土等非金屬和錫、鋅、鉛、鈦、鉀長石、石英石等金屬礦。其中花崗巖品種多達30種,儲量2700萬m3,是價值較高的建筑裝飾材料;鉀長石品位高,是優質的陶瓷原料。 土產資源 全縣森林蓄積量11.85萬m3。松林面積3萬公頃,年可產松脂7000t;土特產有久負盛名的柿餅、香菇、青梅、黃欖、油柑、芒果、荔枝、龍眼等水果。 地熱資源 地表溫泉遍布上護、新田、河田、螺溪、水唇等鎮,布點多,蘊藏量大,溫度高,有“泉鄉”之稱,可供沐浴和養殖甲魚。 行政區劃 陸河縣轄8個鎮(河田、水唇、河口、新田、上護、螺溪、東坑、南萬)。 歷史沿革 1988年1月7日,析陸豐縣的河口、河田、東坑、水唇、新田、螺溪、上護、南萬8個鄉鎮和吉溪林場設立陸河縣。3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 1990年,陸河縣轄8個鎮,5個居委會、117個村委會:河田鎮、河口鎮、新田鎮、螺溪鎮、水唇鎮、上護鎮、南萬鎮、東坑鎮。 2000年,陸河縣轄8個鎮。總人口229633人,各鎮人口:河田鎮62923水唇鎮29454河口鎮38669新田鎮27240上護鎮23097螺溪鎮25824東坑鎮15052南萬鎮7364(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陸河縣轄8個鎮(河田、水唇、河口、新田、上護、螺溪、東坑、南方),117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陸河縣轄8個鎮(河田、水唇、河口、新田、上護、螺溪、東坑、南萬)。 |
4、紅海灣區 廣東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位于汕尾市區東南部,東臨碣石灣、南依紅海灣。距廣州230公里、深圳150公里、汕頭170公里,距潮汕機場180公里、汕尾高鐵站10公里;水路距香港82海里,離西太平洋國際航道僅12海里;興汕高速海紅段二期工程2020年啟動建設,建成后它將構成汕尾地區南北交通大動脈,是粵東地區通往贛東南的重要通道。1992年11月經廣東省政府批準,設立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轄田墘、遮浪兩個鎮。1997年,田墘鎮和遮浪鎮改設為田墘街道和遮浪街道,并從田墘鎮析出東洲坑和湖東兩個村設立東洲街道。2007年3月,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更名為“廣東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2012年開發區轄3個街道,截至2021年末戶籍人口11.89萬人,常住人口5.65萬人。 |
5、陸豐市 陸豐市區玉照公園陸豐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北緯22°45′-23°09′,東經115°25′-116°13′。北和陸河縣、普寧市交界;東與惠來縣接壤;西與海豐縣和汕尾市城區為鄰。總面積1681平方千米。 市人民政府駐陸豐市區(東海),郵編:516500。代碼:441581。區號:0660。拼音:LufengShi。 80年代的陸豐縣城基本概況陸豐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廣東省東南部碣石灣畔,位于東經115°25′-116°13′,北緯22°45′-23°09′。北與陸河縣、普寧市交界;東與惠來縣接壤;西與海豐縣和汕尾市城區為鄰;南瀕南海,毗鄰港澳,介于深圳與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全市陸地總面積1681平方公里,占全汕尾陸地面積的31.89%。海岸線長116.5km,海域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沿海有烏坎、甲子、碣石、湖東、金廂5個港口,17個島嶼,230個海礁。1995年1月陸豐撤縣設市,實行市轄鎮(場、區)的行政管理體制。市委、市政府駐東海鎮。現轄17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及銅鑼湖農場、大安農場、星都經濟開發試驗區,總人口155.4萬人。 陸豐水文條件優越,全境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四季溫暖,雨量充沛,日照充分,無霜期長,海洋性季風明顯等特點。境內地勢平坦,最高山脈不上千米。地勢自北向南傾斜,依次分布有山地、丘陵、平原(濱海臺地)3個地貌類型區。其中北部以山地為主,間有小盆地,中部與南部沿海多為丘陵、臺地、平原與低洼地。境內有河流X條,總長458km,徑流總量23.58億立方米。螺河、烏坎兩大水系從北向南注入南海。主要河流有螺河、烏坎河、鰲江、龍潭河。其中,螺河河長102km,發源于陸河縣與紫金縣交界的三神凸山,為陸豐第一大河、母親河,集雨面積達1356平方公里。流域100平方公里以上一級支流有螺溪、南北溪、新田河;主要水庫有龍潭、巷口、五里牌、秣投圍、三溪水、牛角隆水庫等。其中,龍潭水庫為國家大型蓄水工程之—,集雨面積156.03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量1.05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29萬公頃。 陸豐資源豐富。土地資源類型多,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灘涂等;礦產有6大類15種,其中尤以高嶺土、石英砂、鋯英礦、鈦鐵、硫鐵礦、花崗巖石、錫等蘊藏量最為豐富。高嶺土蘊藏量1億以上,主要分布在大安、陂洋、八萬、博美、城東、金廂等鎮;石英砂總蘊藏量為1億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星都、上英、東海、金廂、碣石、湖東等地。生物資源總類繁多,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大豆、芋頭、紅麻、玉米、番薯、木薯、花生、甘蔗等。林木有16科35種,常見的有喬木、灌木。水產類有海產漁類110多科140多種,淡水魚類20多科30多種,海、淡水養殖品種有的魚、甲魚、海馬、馬鮫、鯧魚、對蝦、蟹、牡蠣、扇貝、貽貝、海參、角螺、海膽、鰻魚等。 陸豐山川秀麗,古跡眾多,文物薈萃,有蜚聲海內外的宗教旅游勝地碣石玄武山、“神海沙石”四者兼備的金廂觀音嶺海濱旅游區、佛教古剎清云山定光寺、岬角風光甲東麒麟山,被譽為“粵東旅游黃金海岸”,僅碣石玄武山每年接待中外旅客超過150萬人次。全市有以港口為依托、具有優越條件的東海、碣石、甲子三大中心城鎮,有東海、星都經濟開發試驗區等投資載體,有建筑面積39萬多平方米的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和綜合市場。全市有50多萬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及一批在深圳、珠海、廣州、上海等地創業圖強的鄉資,他們是熱愛、關心、支持家鄉建設的重要力量。陸豐市區地圖 經濟概況 陸豐市努力克服各種矛盾和困難,充分依托各種有利條件,著力培育和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全市經濟總體上呈現持續穩步增長態勢。據了解,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68億元,比增10.3%;全市工農業生產總值完成74.51億元,其它各項經濟指標均有明顯增長。 前三季度,陸豐市堅持一手抓抗災保生產,一手抓結構調整增效益。使農村經濟平穩發展,農業效益取得新突破。 陸豐市在鞏固提高現有各類工業企業的同時,大力改善工業發展環境,培植上馬新的項目。全市共洽談引進工業項目18個,其中湖東玻璃硅基地、東海生輝珠寶城等一批具有較大規模項目的建設進展情況良好,河西軋鋼廠、佳匯工藝、碣石頸椎牽引枕等一批項目相繼投產或試產,有力地推進了該市工業生產的穩步發展。1—9月該市完成工業生產總值48.86億元,增長18.5%。 陸豐市通過一方面全面開展稅源財源調查,規范管理秩序,推動依法治稅、治財,認真組織各類財稅收入。另一方面,強化財稅管理,堅持實行“收支兩條線”規定和支出集中審批制度,確保了財稅金融穩步運行。 陸豐市堅持“內外并舉,兩源同化”,高度重視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橋梁作用,著力規范市場管理和服務,廣開渠道拓展商貿業務,促進市場貿易購銷暢旺。04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6億元,增長12%,城鄉集市成交額完成14.9億元,增長7.5%。旅游業形勢喜人,實現總收入4.03億元,比增30.29%。對外經貿部網站工作出現新局面,1—9月全市共與外商簽訂協議7宗,合同利用外資220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40萬美元,增長52%;完成外貿出口總值2670萬美元,增長24.4%;加工貿易1860萬美元,增長34.8%。 自然地理 土地資源:陸地總面積1681km2,其中耕地3.5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1%;宜林地7.9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7.4%;草地1.67萬公頃,約占總面積的10%;水域(不含海域)3.6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1.6%。其中魚塘8223公頃,此外還有山塘水庫3000多公頃,灘涂1000公頃。土地資源的特點:一是類型多,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灘涂等,有利全面發展農業經濟。二是潛力大,原土地生產力較低,潛力未充分發揮;土壤適應性廣,發展旱地作物條件好;復種指數為215%左右,擴大冬種生產有潛力。三是臺地廣布,宜發展水果生產。 礦產資源:陸豐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6大類15種,以高嶺土、石英砂、錫、鋯、鈦鐵、硫鐵礦等蘊藏量最為豐富。高嶺土蘊藏量1億噸以上,主要分布在大安、陂洋、八萬、博美、城東、金廂等鎮,其中大安鎮分布面積達59km2,蘊藏量4000多萬t。石英砂總蘊藏量為1億m3以上,主要分布在星都、上英、東海、金廂、碣石、湖東等地,其中星都經濟試驗區的白沙埔,面積400多公頃,地面至地下2.5m深處純屬石英砂,蘊藏量達1000多萬m3。高嶺土和石英砂品位均高,很有開采利用價值。 生物資源:總類繁多,有農作物、林木、牧草、畜禽和水產等6大類。農作物主要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如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番薯、花生、甘蔗等。林木種類很多,常見的喬木、灌木有16科教35種。牧草覆蓋面廣、適口性好、采食率高,主要有鴨嘴草、鷓鴣草、芒草、蜈蚣草等。青飼料有水浮蓮、假水仙、藻、水竹菜等。近年還從澳大利亞引進格拉姆、有勾超長草、黑麥草、象草,從國內引進糖蜜草等優良牧草。畜禽以牛、雞、鴨、鵝為主,還有免子、鴿子等。水產類有海產漁類110多科140多種,淡水魚類20多科30多種,海、淡水養殖品種有鮑魚、甲魚、海馬、鯧魚、對蝦仁、蟹、牡蠣、扇貝、貽貝殼、海參、角螺、海膽、鰻魚等。均屬珍稀高值產品。 海港和旅游資源:沿海有烏坎、甲子、碣石、湖東、金廂5個港口,平均23.3km海岸線有1個港口,其密度比世界經濟大國日本(平均25km海岸線有1個海港)還要密。烏坎港位于碣石灣頂部,歷史悠久。該港距市中心城區東海鎮僅9km,歷史上曾是個運輸良港。清朝初期為粵海關下設的七大總口之一。目前建有千t級碼頭2座,還有可建3000-5000t級碼頭泊位100多處,已于1997年3月3日正式對外通航;甲子港是一個瀉湖港,航道水深3-4m,是對外開放口岸裝卸點和廣東省10大漁港之一;碣石港海域面積達5500km2,海洋漁類資源豐富,海防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就設有衛建城,為國家級漁港,有可建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多處。現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的5000t級碣石港成品油專用碼頭已經投入使用。 陸豐海岸多沙灘,奇巖怪石,岬角與海灣錯落分布,陽光、海水、沙灘、福廟頗具特色,有“東方的夏威夷”、“粵東明珠”、“粵東旅游的黃金海岸”之稱。全市旅游資源以宗教資源為主,伴以景色旖旎的風光旅游資源、濱海旅游資源、歷史悠久的人文旅游資源和以工藝產品為主的購物旅游資源,五者優勢互補,得天獨厚。主要旅游景點有“神、海、沙、石”四者兼備的碣石玄武山一金廂灘濱海旅游區、依山隅海的“海上公園”田尾山、千年古剎河西清云定光寺、甲子待渡山甲秀樓、甲東麒麟山、潭西法留山等。 陸豐玄武山行政區劃: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陸豐市轄3個街道(東海、城東、河西)、17個鎮(大安、八萬、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東、湖東、碣石、金廂、潭西、橋沖、甲西、上英、西南、內湖、河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