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黨峪村,所處山陡路險,故名。《釋名》:“黨,所也。在于山上……。”清末民初派生新的居民點,據方位改稱后黨峪。 |
據乾隆版《介休縣志》載:唐太宗討劉武周,糧運弗繼,有耕女饋濁酒,脫粟飯數日。太宗即位后,訪諸境內,不得此人。貞觀15年,敕封助國圣母,建廟以祀。村居廟東,后改為東內封(內,舊指婦人)。 |
因為地處舊城區之南,地勢比上城南低,故名下城南。 |
該村位居縣城西南,早年村民靳姓多。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屯兵積糧之地,故稱南靳屯。2020年3月27日介休市人民政府同意南靳屯村撤銷村民委員會建制,改設居民委員會,仍隸屬于張蘭鎮管轄。 |
該村位居介休城西南,早年村民靳姓多。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屯兵積糧之地,故稱。據《介休縣志》載:秦王塔在縣西南十三里,西靳屯村南原上。唐武德二年,劉武周固守雀鼠谷,秦王兵不得進,遂登南原合戰,大敗武周于此。 |
位于兩山間的溝口,得名于泉。據《介休縣志》載:謝谷泉在縣南十里,源自谷中流出。 |
該村位于侯堡河下游,河水在此折轉,早年村民岳姓多,故稱“岳家灣”。 |
李世民戰劉武周時,戰至十里鋪,人困馬乏,有村婦數日贈以飯食、草料。李世民即位后派人到此地尋訪,不得其人,貞觀十五年,敕封村婦為助國圣母,建廟以祀,因舊時稱婦人為內人,村居廟西,故稱西內封。 |
該村臨近縣城,交通便利,清洪兩灌,土壤肥沃。村民意愿建成常樂之鄉,故名常樂村。 |
地處丘陵,地勢比下城南較高,故名上城南。 |
據傳原名城內村,后興建“慈恩寺”,更名城寺村。 |
春秋時期,介子推背母上綿山,路徑此處,藏于一板壁,以避晉文公。后在此處建立居民點,取名坂地。 |
該村依山臨溝,侯堡河流經村西,故名“東河底”。 |
該村與小靳僅一溝之隔。相傳,靳氏兄弟倆最早在此分住溝之南北。后逐漸形成兩個村莊,因該處初為兄者所住,故定名為“大靳”。 |
該村與大靳村僅一溝之隔。相傳,靳氏兄弟倆早在此處定居,分住溝之南北。后逐漸形成兩個村莊,因該處初為弟所住,故名“小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