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河南省健康縣健康鄉村健康細胞等建設評估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經綜合考核評審,認為中牟縣雁鳴湖鎮等143個鄉鎮、登封市少林街道雷家溝村等446個村、國家稅務總局鄭州市管城回族區稅務局等928個單位高度重視健康鄉鎮、健康村、健康單位建設工作,建立完善健康細胞建設組織領導體系,持續加大鄉鎮、村莊和單位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倡導并踐行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健康科普知識,當地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升,社會衛生健康治理初見成效,健康環境優美宜居,健康服務全民受益,健康文化深入人心,基本達到河南省健康鄉鎮、健康村、健康單位建設試點要求。 |
楊崗村位于萬灘鎮南部,距鎮政府10公里,東與萬勝村相連接,西與董崗村相鄰,南與彥崗村接壤,北與沙坡池村相接。村轄區有3個村民小組,共有172戶968人,其中黨員37人,預備黨員1人,村民代表12人。全村有耕地面積2400畝,其中農作物(玉米、小麥)面積1800畝,經濟作物(果樹、大蒜等)面積600余畝。……。 |
該地地處丘陵底部,雷姓人口居多,稱雷家溝。明、清屬在城保。1912年,沿清建制,后縣設八個區屬第一區。1936年前后,縣劃為三個區署,屬第一區。1948年登封縣解放后,縣劃為八個區,屬第一區。1958年,曾為嵩岳人民公社郭店大隊,后定名為城關人民公社郭店大隊。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第一區。1962年撤區恢復公社,為城關人民公社少林大隊。1980年,為城關鎮人民公社雷家溝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 |
清順治年間,王姓依崗建村,自然地理與姓氏結合得名。明、清先后屬青寧保(里)、土山保(里)。1927年屬第六區。1941年屬崗王鄉。1949年屬崗王區。1951年屬第八區。1956年為崗王村,屬姚家中心鄉。1958年建崗王生產大隊,屬姚家公社。1983年改為崗王村民委員會,屬姚家鄉。2011年撤鄉改鎮,屬姚家鎮,沿用至今。崗王村位于鎮政府東南方向12公里處,村委會所在地,無下轄自然村,西鄰大胡村,東……。 |
全店村位于倉狼路以西,東邊和南邊與開封市所轄的金明區潘店村地域搭界,西邊與國有林場搭界,北邊與狼城崗鎮瓦坡村地域搭界。全村總面積0.68平方公里,轄區3個村民小組,耕地859.5畝,戶數208戶,人口819人,年人均純收入5760元,距鎮址約10公里,距縣城17公里,村里建有幼兒園——六年級小學校一座,村部一座,集體收入來源于養殖小區租金。村里的發展前景主要是進一步擴大天邦公司、飼料廠及養殖小區的……。 |
老八莊村位于姚家鎮政府駐地西北約2公里處,北距中牟縣城區5公里,東臨省道223線,西接建設南路,北接鄭民高速,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總面積約1000畝,耕地總面積約600畝,下轄2個村民組,共有176戶居民,總人口536人、自管黨員48人,引黃灌溉南干渠流經村北,全村主導產業大棚白靈菇、大棚西瓜、蔬菜。……。 |
清同治年間,由新鄭田王村遷移至此建村,取繼張氏宗緒之意,因而得名緒張。明、清先后屬青寧保(里)、土山保(里)。1927年屬第六區。1941年屬崗王鄉。1949年屬崗王區。1951年屬第八區。1956年為緒張村,屬姚家中心鄉。1958年建緒張生產大隊,屬姚家公社。1983年改為緒張村民委員會,屬姚家鄉。2011年撤鄉改鎮,屬姚家鎮至今。緒張村位于鎮政府東偏南6.5公里處,距縣城10公里,村委會所在地……。 |
傳明洪武初,聶氏自山西遷此建樓,成村得名聶樓。1958年5月并鄉,屬喬樓鄉,9月屬宏偉人民公社,同年建聶樓大隊,以大隊部在聶樓得名。1983年因體制改革,大隊變更聶樓村民委員會,屬喬樓鄉。1998年屬喬樓鎮至今。聶樓村……。 |
明萬歷年間,韓姓遷居此地時,常姓已建村,村名“常村”。清末以韓姓住戶多得名韓常村。清末屬汜水縣木樓倉。1912年屬東北區。1931年屬第二區。1941年屬濟瀆鄉。1948年屬成皋縣第四區。1954年屬滎陽縣第八區。1956年屬司馬中心鄉。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建常村大隊。1983年屬高村鄉,設立韓常村村民委員會至今。韓常村……。 |
村住索河發源地山坡上,得名“索坡“。1958年建索坡大隊,以大隊部位于索坡得名,屬崔廟人民公社。1961年屬崔廟區。1963年屬崔廟公社。1983年屬崔廟鄉,設立索坡村民委員會。1993年屬崔廟鎮至今。索坡村……。 |
按岳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岳飛十三代孫由山西洪洞縣遷至縣老城,十五世時又遷于此,始稱“岳家坑”。明末,憑山筑寨,稱“岳寨”,故名。1948年4月前屬大新鄉第十五保(本保含岳寨、磨嶺),后為第五區(城關區)岳寨行政村。1952年為第九區(玉皇廟區)岳寨行政鄉。1956年為岳寨高級社。1958年屬大峪溝公社。1961年為大峪溝區王河公社岳寨大隊。1963年為玉皇廟公社岳寨大隊。1965年為大峪溝公社……。 |
原名“火燒廟”,后以佛山下幾道水在此匯流,得名“水道口”。1948年4月前屬崇仁鄉第八保(本保含水道口(曹溝)),后屬第八區(米河區)。1952年屬第八區(小關區)。1956年屬小關鄉高級社。1958年屬金星公社,后劃入鄭州市上街區。1965年為小關公社水道口大隊。1983年改為小關鄉水道口村,成立村民委員會至今。1990年撤鄉建鎮,屬小關鎮。水道口村……。 |
是一山溝,山口處有一小丘陵似將山口封住,人稱“封門溝”,后嫌不吉祥,改為“豐門溝”。1948年4月前屬崇仁鄉,后屬第八區(米河區)。1952年屬第八區(小關區)。1956年屬小關鄉高級社。1958年屬金星公社,后劃入鄭州市上街區。1965年為小關公社封門溝大隊。1983年改為小關鄉封門溝村,成立村民委員會至今(后改為豐門溝)。1990年撤鄉建鎮,屬小關鎮。豐門溝村……。 |
村內多楝樹而得名,后又聚居形成的自然村落。1948年前屬崇仁鄉第十三保(本保含葦園、池溝、楝樹口),后屬滎汜廣縣第二區,同年11月為鞏縣米河區楝樹口行政村。1952年為第十區(米河區)楝樹口行政鄉。1956年為新中鄉楝樹口高級社。1958年屬金星公社。1959年屬鄭州上街區新中公社。1965年為鞏縣新中公社楝樹口大隊。1983年改稱楝樹口村,成立楝樹口村民委員會,屬新中鄉。1996年撤鄉建鎮,屬新……。 |
原名搠刀泉。劉秀被王莽追趕到此口渴尋水,在山石上搠刀成泉的故事得名。又因此地有明月寺,2004年改現名。1948年4月前屬崇仁鄉,4月后屬第八區(米河區)。1952年屬第十區(米河區)。1956年為米河鄉搠刀泉大隊。1958年屬金星公社,后屬鄭州市上街區新中公社。1965年為鞏縣米河公社搠刀泉大隊。1983年改稱搠刀泉村,成立搠刀泉村民委員會,屬米河鄉。又因此地有明月寺,2004年以寺名村,得名明……。 |
明代該地設有茶亭,又因地處丘陵溝壑,時稱茶亭溝,后胡姓定居于此,稱胡家門。建村時取曾用名作為行政村名稱。明屬曲河保;清屬曲高里。1912年,沿清建制,后縣設八個區屬第五區。1936年前后,縣劃為三個區署,屬第二區。1948年登封縣解放后,縣劃為八個區,屬第五區。1958年,曾為潁河人民公社茶亭溝大隊,后定名為告成人民公社茶亭溝大隊。1961年恢復區建制,屬第五區。1962年撤區恢復公社,為告成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