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流井區 古代在公井(今貢井區)域內。 漢時屬犍為郡江陽縣。 北周(557-591)至宋、元時期均屬榮州(今榮縣)。 明嘉靖年間,改屬富順縣。 1939年9月,正式成立自貢市政府。 富順縣第五區所轄桐垱鎮、長坵鎮等五鎮三鄉劃歸自貢市管轄,其中之桐垱鎮、長坵鎮即今之自流井區。 1942年桐垱鎮更名為自流井鎮。 是年廢鎮設區,自流井鎮為市直屬第一區,長坵鎮為第二區治所未變。 1949年12月,接收原第一區和第二區。 1950年3月25日,市人民政府決定,將一、二區合并為第一區。 1953年1月,將第一區按地名改稱自流井區,建置為縣一級政權。 所轄紅旗、永勝、世平、鞏固4個鄉合并為紅旗、永勝兩個鄉,6月,兩鄉劃郊區管轄,自流井區成為純城市區。 1957年1月,自流井、大安兩區合并,仍稱自流井區。 1959年兩區又分設。 1960年5月1日,成立自流井城市人民公社。 1960年6月,和平、鳳凰和紅旗3個公社先后劃歸自流井區。 1968年4月23日成立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7月,和平、鳳凰和紅旗公社又劃歸大安區,自流井區再次成為純城市區。 至1980年11月恢復區人民政府。 2005年5月,紅旗鄉、舒坪鎮、仲權鎮、榮邊鎮、高峰鄉、農團鄉、漆樹鄉劃歸自流井區管轄。 2006年9月21日,自流井區設立丹桂街道辦事處、學苑街道辦事處。 2019年撤銷農團鄉和漆樹鄉,設立飛龍峽鎮,撤銷紅旗鄉設立紅旗街道,撤銷高峰鎮設立高峰街道,撤銷舒坪鎮設立舒坪街道。 |
2、貢井區 西漢時(前206~25)屬犍為郡南安縣(今樂山)管轄,東漢屬犍為郡江陽縣所屬。 北周武帝時(561~578)開鑿鹵源豐富的大公井后置公井鎮。 犍為郡設榮州衙門于公井鎮。 唐武德元年(618)改公井鎮為公井縣。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改公井縣為公井鎮屬榮德縣(今榮縣)管轄。 明嘉靖年間(1522~1566)改公井為貢井。 清雍正八年(1730)以榮溪河為界,以東及南(含今筱溪街、長土鎮一帶)設稱富榮東廠,河西貢井(屬榮縣,含今貢井街、艾葉鎮一帶)為富榮西廠,分別在自流井和貢井設置縣丞署。 民國成立后,鹽政發生變化,貢井設蓆草田、茍氏坡、黃石坎鹽垣管區。 1939年9月1日自貢建市,將榮縣所轄貢井鎮、艾葉鄉、敦睦鄉(今建設鎮),富順縣所轄上坵鎮(1942年更名為筱溪鎮)劃歸自貢市。 貢井地區為三(筱溪鎮)、四(貢井鎮)、五(艾葉鄉、敦睦鄉)區。 1950年2月三、四區合并為二區,五區未變。 1953年1月二區改稱貢井區、五區改稱自貢市人民政府第二區公所。 同年6月第二區公所撤銷,城市部分劃歸貢井區,轄貢井街、筱溪街、艾葉街、長土街道辦事處。 農村部分劃歸郊區管轄。 1960年11月由郊區所屬的艾葉、建設、雙塘、榮邊人民公社先后劃歸貢井區管轄。 1982年改人民公社為鄉。 1995年撤雙塘鄉、長土街道辦事處,建長土鎮,撤艾葉鄉、艾葉街道辦事處,建艾葉鎮,撤榮邊鄉和建設鄉,分別建榮邊鎮和建設鎮。 2005年5月,自貢市行政區劃調整,將榮縣所轄成佳、白廟、龍潭、橋頭、五寶、蓮花、章佳、牛尾8鄉鎮劃歸貢井區管轄,同時將貢井區所轄榮邊鎮劃歸自流井區管轄,名稱沿用至今。 2018年11月15日,進行自貢市區劃微調,將貢井區長土鎮石溝村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大安區管轄。 將貢井區長土鎮石溝村1、12組所轄S305線以北和貢舒路以東行政區劃劃歸自流井區管轄。 |
3、大安區 明初富順降州為縣,設置新羅鹽課司,管富榮鹽場。 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富順縣官署在自流井設縣丞,管理鹽務,隸屬縣丞所轄。 民國元年(1912),成立自貢地方議事會行使地方行政權利。 1938年經四川省政府批準,成立自貢市政籌備處。 1939年,成立自貢市。 1941年大墳堡改為大文堡。 1944年由新垱鎮(大文)改為自貢市第六區。 1950年由第六、七、九區合并為第三區。 1953年改稱大墳堡區。 195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大墳堡改稱大安區。 1957年合入自流井區。 1959年成立大安區人民公社(區級),直屬自貢市。 1961年恢復大安區建制。 |
4、沿灘區 沿灘區原名自貢市郊區,成立于1953年6月15日,其時轄地為今自流井、大安、貢井所轄部分地域的20個行政鄉,即紅旗、太平、永勝、三臺、天池、黃桷、和平、民樂、新燕、愛國、團結、互助、勝利、世平、永安、新勝、建設、水平、新華、固勝。 1959年2月,將其分別屬于富順、宜賓兩縣部分地域劃歸郊區。 1961年7月,將郊區成立之初所劃的地域分別劃回自流井、大安、貢井3個區。 1983年3月,郊區更名為沿灘區,時轄地完全是從富順、宜賓兩縣劃撥的原部分地域。 |
5、榮縣 榮縣相傳古為青陽封國。 晉末設冶官縣。 隋開皇十三年(593),在今縣城設大牢縣治。 唐武德元年(618),置榮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榮州為榮縣。 1914年屬建昌道。 1935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內江專區。 1973年劃歸自貢市。 |
6、富順縣 富順縣原為古代江陽縣治域。 北周天和二年(567)設雒原郡及所轄富世縣。 隋開皇二年(582)撤郡存縣,隸于瀘州,縣域約15萬公頃。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因避諱皇帝李世民的‘世’字,更名為富義縣。 北宋乾德四年(966)升縣為監,隸于梓州(潼川)府路,境域約30萬公頃。 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諱皇帝趙匡義的‘義’字,易名富順縣,即富順鹽監。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改富順鹽監為富順安撫使司,20年(1283)升為州,隸于四川行中書省之敘州。 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為縣,隸于敘州府。 清代因之。 民國前期先后隸于川南道、永寧道。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裁道,隸屬四川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隸于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縣域331.2萬畝。 1949年以后,富順縣先后隸于瀘縣、隆昌、瀘州、宜賓。 1983年從宜賓地區劃歸自貢市管轄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