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內沁河而得名。春秋名少水,西漢始名沁水,也稱洎水,近代稱沁河。1945年,屬沁源縣第一區。 1956年,分屬縣城關鄉、閻寨鄉、河西鄉。 1958年,屬沁縣城關人民公社。 1959年,屬沁源縣城關人民公社。 1961年,轄城東、城南、城西、城北、閻寨、四元、南石、北石、三友、北元、韓洪溝、四維、琴泉、河西、麻巷、李家莊、長樂、垣上、孔家坡、南石渠、北石渠、有義22個生產大隊。 1962年,增設北石、趙寨、樸則、學孟、曹家園、丁家灣、牧花園6個生產大隊。 1981年,增設東泉溝生產大隊,轄29個生產大隊。 1984年4月,撤銷城關公社,設立城關鎮,改轄29個村民委員會。 2001年3月,將城關鎮更名為沁河鎮。 2005年1月,增設谷遠路、官渠巷、蓮花池、齊泉街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1年撤并鄉(鎮)中更名為沁河鎮,2011年末,轄齊泉街、官渠巷、蓮花池、谷遠路4個居民委員會,城南、城西、城北、趙寨、曹家園、牧花園、閆寨、四元、南石、北石、三友、東溝泉、學孟、北元、韓洪溝、四維、琴泉、河西、麻巷、李家莊、長樂、樸則、垣上、孔家坡、南石渠、北石渠、丁家灣、有義29個村民委員會。 2020年撤銷李元鎮,整建制并入沁河鎮,新的沁河鎮以原李元鎮和原沁河鎮的行政區域為管轄范圍,鎮政府駐北門街118號(原沁河鎮政府駐地)。 2020年下轄齊泉街、官渠巷、蓮花池、谷遠路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城東、城南、城西、城北、趙寨、曹家園、牧花園、閆寨、四元、南石、北石、北元、韓洪溝、四維、琴泉、河西、麻巷、李家莊、長樂、垣上、孔家坡、南石渠、北石渠、有義、李元、正義、李城、上莊、留神峪、下莊、韓家溝、賢友、馬森、新章、崔莊35個村民委員會。 2021年下轄齊泉街、官渠巷、蓮花池、谷遠路、觀音坪、朱鶴嶺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城東、城南、城西、城北、趙寨、曹家園、牧花園、閆寨、四元、南石、北石、北元、韓洪溝、四維、琴泉、河西、麻巷、李家莊、長樂、垣上、孔家坡、南石渠、北石渠、有義、李元、正義、李城、上莊、留神峪、下莊、韓家溝、賢友、馬森、新章、崔莊35個村民委員會。 2021年3月1日,撤鄉并鎮,將李元鎮并入沁河鎮。 屬沁源縣管轄至今。 沁河鎮位于縣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屬城鄉結合部、農業大鎮、黨建強鎮、平安重鎮。全鎮有29個行政村,總戶數6362戶,人口21991人。耕地面積27651畝。2005年全鎮糧食總產量達10924萬噸,農村經濟總收入2766萬元,人均收3131元。 |
沁源縣轄鎮。1958年設郭道鎮公社,1984年建鎮。距縣府30公里。面積172平方公里,人口1.7萬。汾屯公路過境。轄郭道、前興稍、后興稍、朱鶴溝、新集、西陽城、東陽城、永和、秦家莊、東村、西村、棉上、段家莊、蘇家莊、高家山、伏貴、龍門口、興盛1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煉鐵、煉焦為主。農業主產玉米、谷子。 |
靈空山鎮位于縣城西部, 國土面積147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11000余畝, 固定人口9355人, 流動人口 3000余人。轄19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 10個鎮級機關單位, 一所中學, 15所小學。境內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63%,森林面積11萬畝。境內靈空山風景區譽滿華夏, 素有“五岳歸來不看山, 靈空歸來不看松”之譽。全鎮現有10座煤礦,其中基建礦井3個, 改擴建礦井3個, 生產礦井4個?祩ス抉v地于該鎮,是全省全市民營經濟“明星企業”, 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點。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全面貫徹“-”重要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 不斷轉變政府職能, 強化服務意識, 提高執政能力,逐步形成了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有力地促進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好局面, 全鎮上下與時俱進, 爭先發展,奮力實施“興工強鎮、強農穩鎮、新村亮鎮、旅游活鎮”四大戰略, 開創了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經濟建設突飛猛進, 特別是工業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和旅游開發凸顯新亮點, 財政收入達到8000萬元, 實現高速增長, 政治文明長足進步, 基層黨建、黨風廉政和綜合治理等工作走在全縣的前列, 文化、教育、 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欣欣向榮, 蓬勃發展, 呈現出 “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明天的靈空山鎮會更力口美好,更加璀璨。 |
沁源縣王和鎮位于長治市西北部,汾屯公路和沁介公路穿梭而過,交通條件十分優越,介于平遙、介休、沁源交匯處,轄有23個行政村,農業總人口1.4萬余人。全鎮國土總面積161平方公里,耕地18863畝,林地5.2萬畝,煤炭、鋁礬土和鐵礦等礦產資源豐富,龍鳳十八景、北魏石窟、大柵、古堡等人文和旅游資源豐富,轄區內建有煤炭企業12個、建材企業2個、鋁礬土加工企業2個,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良好的集農、林、牧、礦、貿、加為一體的工農聯合型的邊關鎮。 2005年,該鎮以縣科學發展大會精神為指導,結合實際,按照“突出以煤炭生產和鋁礬土深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區域經濟特色鎮建設突出以嚴肅黨紀和民主法制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明建設,突出以農村載鎮化和通道‘五化’為基本要求的‘窗口’建設”的總體發展思路。當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2.2億元,增加值0.8億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0.95億元,財政稅收10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56元!笆晃濉逼谀,80%的村修通水泥(油)路,90%的村安裝了程控電話,80%的村飲用上自來水,50%以上的村接通縣城有線電視信號,80%的農民看上了44套電視節目,99.9%的農民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在全鎮狠抓“高全強”黨建和反腐倡廉的基礎上,以各種“協會”為載體,著力抓好安全和穩定工作,全鎮呈現出和諧、安寧、健康、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 “十一五”期間,我鎮將站在新的起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大綠色發展戰略”理念,在實施新一輪百強調產,實現二次創業的建設中,2006年將堅持一個統領,實現兩個創優,突出三個重點,瞄準四個目標,著力五大創新,推行十大舉措,辦好十件實事,創建一個上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滿意的政府的“1234510101”工程。強化黨建,舉起龍頭,狠抓安全,維護穩定,著力調產,增加收入,科學規劃,改變村貌,提高素質,促進文明。全鎮上下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團結的精神,為重振王和雄風,再鑄王和輝煌而奮力拼搏。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王和的宏偉大業中,王和將以一個富裕、生態、平安、和諧的形象崛起在太岳山上,成為我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
沁源縣轄鄉。1958設王陶鄉公社。1984年改王陶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65公里。面積134平方公里,人口0.9萬。轄王陶、下壁、任家莊、沙坪、百草、松羅、葫蘆溝、豆壁、牛郎溝、馬鳳溝、城艾莊、下城艾、上城艾、益澤溝、義和、陽鳳、王頭、黃段、北道莊、大峪村2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焦炭、鐵。農業主產莜麥、馬鈴薯。 |
景鳳鄉位于沁源縣城東北部,轄6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810戶,3200口人,區域面積121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林1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靈,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素有沁源“生態園” 美稱。 景鳳鄉是沁源林牧大鄉之一,景鳳之長是生態、是畜牧、是環境、是精神。景鳳境內林木茂盛,牧草豐厚,水源充足,空氣清新,是綠色小雜糧和品位較高的肉、禽培植生產基地,林業和畜牧業是該鄉的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 今年以來,新一屆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富裕、生態、平安、和諧景鳳為目標,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重點,以安全穩定為前提,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創優環境為抓手,搶抓機遇,創新發展,全鄉呈現出政通人和,百業升騰,千帆競發,爭先發展的可喜局面。 鄉黨委、政府將按照“抓安全、保穩定、打基礎、調結構、促增收”的總體發展思路,誠邀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利用當地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野生資源開發、畜牧龍頭企業建設、天然礦泉水加工、木材制品加工、避暑山莊建設等產業,我鄉將為所有商賈創造一切寬松環境,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愿望,為全面建設和諧小康社會貢獻我們各自的力量。 |
中峪位于沁源縣西南部,總面積120.43平方公里。東臨沁河鎮,南連安澤縣。全鎮有:蔚村,北峪,中峪,南峪,東王勇,西王勇,白家灘,渣灘,龍頭,上莊,等十一個行政村.境內屬土石山區,地勢北高南低,全鄉平均海拔高度為1200米左右,最低處為全縣最低海拔939米,主要河流有中峪河。 中峪鄉原為純農業區,有耕地1.2萬畝,本區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8.6攝氏度,一月最低平均氣溫零下6.5攝氏度,七月最高平均為22.4攝氏度,年降水量為613.5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為150至180天,主要農作物以雜糧為主,有玉米,谷子,豆類,莜麥等,全鄉森林面積有9.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3%。近年來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中峪鄉的地下黑金已被發掘,即將成為這里的主導產業。再加上06年以宋國慶為-的新一屆黨委領導班子的組成更給中峪帶來了前所位有的曙光,生機和活力同在,熱情和希望并存,新領導班子提出了“傳承興工強脈,打造新型中峪”的戰略目標,致力于“改造傳統農區,打造新型工區,塑造特色強區的主調”,唱響了“領跑科技發展征程,建設新興特色強區”的主調,在全鄉積極部署了“打好區域特色牌,興好人本特色牌,出好經濟特色牌”的三大品牌建設戰略,穩步推行了新農村建設規劃,萬壽菊調產富民項目落實,霍州煤電項目創優環境,政府機關辦公條件改造.黨的建設實施“五好支部”等五大工程,使中峪鄉的氛圍更加濃郁,政通人和的風采更加過人,中峪人民將在宋-的帶領下走的更加精彩。 |
為紀念抗日戰爭中在霍登村犧牲的張法中烈士,將霍登村命名為法中村,鄉依村名。1945年,屬沁源縣第一區。 1953年至1955年屬沁源縣第一區分法中、支角、馬西友仁四個鄉。 1956年,合并縣撤銷區級建制,重新劃鄉,分屬法中鄉、支角鄉。 1958年,屬沁縣法中人民公社。 1959年,屬沁源縣法中人民公社。 1961年轄友仁、支角、馬西、桑凹、董家村、上灣、法中馮村、周家溝、柳灣、麻坪11個生產大隊。 1962年,增設南溝生產大隊。 1971年,屬安澤縣,1972年,屬沁源縣。 1984年4月,撤銷法中人民公社,設立法中鄉,改轄12個村民委員會。 2001月3年撒并鄉鎮中,將柏木鄉并入法中鄉,下轄法中、董家、馬西、桑凹、支角、友仁、上灣、南溝、馮村、柳灣、麻坪、周家溝、曲木、南莊、三條棧、水泉、石板廟共17個村民委員會,151個自然村。 2020年下轄法中、董家、馬西、桑凹、支角、友仁、上灣、馮村、柳灣、麻坪、南莊共11個村民委員會。 沁源縣轄鄉。1958年設法中公社,1984年置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16公里。面積184平方公里,人口0.9萬。汾屯公路橫穿境內。轄法中、馬西、董家、支角、上灣、南溝、馮村、友仁、周家溝、柳灣、麻坪、桑凹12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谷子。 |
因位于沁河各支流的交匯處而得名。1945年屬沁源縣第二區。 1956年屬交口鄉。 1958年,屬沁縣交口人民公社。 1959年,屬沁源縣交口人民公社。 1961年,轄交口、官軍張壁、龍泉、信義、仁義、尚義、南洪林、北洪林、自強、侯壁、長征.中義、正中14個生產大隊。 1982年,增設石壑生產大隊,轄15個生產大隊。 1984年4月,撤銷交口人民公社,設立交口鄉,改轄15個村民委員會。 2001年3月,將白狐窯鄉并入交口鄉,增設馬泉、永義、五鳳峪、白狐窯、鋪上、安樂、新毅7個村民委員會,轄22個村民委員會。 2020年下轄交口、官軍、張壁、仁義、尚義、洪林、自強、侯壁、長征、中義、正中、五鳳峪、白狐窯、安樂、新毅共15個村民委員會。 沁源縣轄鄉。1958年設交口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17公里。面積137平方公里,人口0.7萬。通公路。轄交口、仁義、正中、候壁、長征、自強、石壑、中義、張壁、北洪林、南洪林、官軍、龍泉、尚義、信義1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焦炭、磚。農業主產玉米、谷子。 |
因傳說而得名;一說為此村原名蟲子峪,因地處山谷,山中野獸眾多而得名。唐朝時,村里出了一名聰明伶俐,天資過人的男孩,因此更村名為聰子峪。另一說為聰子峪在歷史上曾兩易其名。宋代之前,稱空佛峪,元清明三朝改名蠢滋峪,1917年,本村一名先生去“蠢”字貶辱性不雅之名,取諧音字“聰”而代之,更名聰子峪,意為聰明后代輩出的風水寶地。鄉政府駐此村,故名。1945年至1952年屬沁源縣第四區,1953年劃為聰子峪、才子坪2個鄉,仍屬沁源縣第四區。 1956年撤銷區級建制,才子坪并人聰子峪鄉,屬沁源縣。 1958年公社化,聰子峪鄉劃歸郭道公社,屬沁縣郭道人民公社。 1961年屬聰子峪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撤銷聰子峪人民公社,設立聰子峪鄉。 沁源縣轄鄉。1958年設聰子峪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43公里。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0.6萬。轄聰子峪、水峪、才子坪、小聰峪、三義、土嶺底、新店上、王家溝、小嶺底9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焦炭、鐵。農業主產玉米、谷子。 |
相傳,明朝洪犯年間,沁源遭冰雹襲擊,冰雹其大如牛,小如人頭,人畜被打死無數,后國家從陜西移民來此定居,當時縣官名韓白龍,為紀念此縣官,定村名為韓洪。1945年,屬沁源縣第三區。 1956年,屬韓洪鄉。 1958年,屬沁縣韓洪人民公社。 1959年,屬沁源縣韓洪人民公社。 1961年,轄韓洪、王壁、程壁、定湖、上務頭、下務頭、杭村、石臺、旭河、上舍、澤山、奠基12個生產大隊。 1962年,增設定安、下窯、富村、寨上、王家灣5個生產大隊,轄17個生產大隊。 1984年4月,撤銷韓洪人民公社,設立韓洪鄉,改轄17個村民委員會。 2001年3月,將魚兒泉鄉并入韓洪鄉,增設刁王坪、紅窯上、魚兒泉、仁道4個村民委員會,轄21個村民委員會。 2020年下轄韓洪、王璧、程壁、定湖、上務頭、下務頭、杭村、石臺、旭河、上舍、澤山、奠基、定安、刁王坪、魚兒泉共15個村民委員會。 沁源縣轄鄉。1958年設韓洪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39公里。面積145平方公里,人口6萬。通公路。轄韓洪、奠基、上舍、澤山、定安、程壁、王壁、定湖、下務頭、上務頭、杭村、下窯、富村、石臺、寨上、準石河、王家溝1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鐵、水泥。農業主產玉米、谷子。 |
赤石橋三面環水,村東、村南皆有一條大河,村西有一條小溪叫沿河溝水,自古就影響著農民勞作和出行。兩大河河面寬闊,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橋梁。村西沿河溝水雖小,但一到雨季,河水漫淹,毀壞農田。直到清嘉慶十四年(1809),村人合力才用紅金石修建了一座石橋。因構建橋的紅金石呈赤色,為紀念建橋一事,人們就把村子叫赤石橋村。1945年,屬于沁源縣第四區。 1953年,劃為赤石橋、姚壁、倪莊鄉3個鄉,仍屬于第四區。 1956年,撤銷區級建制,姚壁鄉、倪莊鄉并入赤石橋鄉,統稱赤石橋鄉,屬于沁源縣。 1958年,因公社化莊兒上鄉與赤石橋鄉,成立赤石橋鄉公社。 1961年,轄赤石橋、倪莊、實會灣、胡家莊、胡漢坪、青楊灣、善樸、劉家溝、段家坡底、桃坡底、姚壁12個生產大隊。 1962年,增設師莊、世旺鉤2個生產大隊。 1972年,增設北暢生產大隊,轄15個生產大隊。 1981年,增設閻家溝生產大隊。 1984年,由赤石橋公社改名為赤石橋鄉。 2001年3月,將莊兒上并入赤石橋鄉,增設榆坪,莊兒上、澗崖底、算盤溝、桃園、箭桿、紅沙崖7個村民委員會,轄22個村民委員會。 2003年1月,撤銷胡漢坪、世旺溝、閻家旺3個村民委員會,轄赤石橋、桃坡底、姚壁、劉家溝、青楊灣、師莊、倪莊、實會灣、胡家莊、善樸、段家坡底、武家溝、榆坪、桃園、紅沙崖、箭桿、算盤溝、澗崖底、莊兒上19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 2020年將赤石橋鄉的桃坡底村1個村委會劃歸郭道鎮管轄。 2020年下轄赤石橋、姚壁、劉家溝、青楊灣、師莊、倪莊、實會灣、胡家莊、善樸、段家坡底、箭桿、澗崖底、莊兒上13個村民委員會。 沁源縣轄鄉。1958年設赤石橋公社,1984年改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51公里。面積132平方公里,人口0.6萬。轄赤石橋、倪莊、實會灣、師莊、胡漢坪、青楊灣、武家溝、善樸、世旺溝、劉家溝、段家坡底、閆家溝、桃坡底、姚壁村14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