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平羅村 西平羅村在鄉中部,為鄉人民政府駐地。轄區3.67平方千米。居民1469戶3980人,有崔、趙等姓,多為漢族。因在太行山間平地侯兆川,地形似羅,北魏時人稱羅城。后按方位故名西平羅。鄰西沙崗、南村鎮、梨園溝、圪垱坡。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省道229線過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古有集市,臘月二十后交易最盛。有三清殿、勝福寺戲樓、輝縣縣委會成立舊址,古舊民居多處。村人郭長齡(1913~1945),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下交通員,曾任輝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區分委書記,輝嘉縣第二區區長等職。省道229線過村。 |
2、姜溝村 姜溝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4千米。轄姜溝,東姜溝,后姜溝3個自然村。轄區面積2.26平方千米。居民196戶560人,有付、李等姓,多為漢族。初以此地西山溝住姜姓老道,人稱姜老道溝,建村時更為姜溝。鄰鹿莊、淇河、寨凹、南寨鎮。主產玉米、小麥、花生。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9線。 |
3、鹿莊村 鹿莊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1.6千米。轄鹿莊,東鹿莊2個自然村。轄區面積1.1平方千米。居民306戶960人,有侯、張等姓,多為漢族。古時此地為森林,常有鹿群出沒,建村時人稱鹿莊。1958年修筑要街水庫,搬遷西山坡居住沿用原名。鄰東峪、淇河、東姜溝、虎峪。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有龍王殿、觀音堂舊跡。臨省道228線。 |
4、白土崗村 白土崗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6.4千米。轄白土崗、鹿嶺溝、虎峪3個自然村。轄區面積2.5平方千米。居民385戶1080人,有郭、王、董等姓,多為漢族。初以此地白干土較多,山勢似臥虎,村名白虎崗。清乾隆時以求吉利,更名白土崗。鄰林州市界、東鹿莊、南寨鎮。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8線。 |
5、東峪村 因村建在侯兆川東部三山夾一溝內,故名。1947年為東峪村公所,屬輝縣第二區。 1958年為東峪大隊,屬南寨公社。 1969年屬西平羅公社。 1983年為東峪村民委員會,屬西平羅鄉。 東峪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6千米。轄區2.9平方千米。居民169戶490人,有王、劉等姓,多為漢族。因村建在侯兆川東部三山夾一溝內,故名。鄰里溝、里榮花、東鹿莊、鹿嶺溝。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8線。 |
6、榮花村 榮花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5.4千米。轄榮花,里榮花2個自然村。轄區面積1.8平方千米。居民160戶470人,有宋、李等姓,多為漢族。村東窟窿溝有金榮洞,內有金蠑,后被南蠻盜走,遺跡如花,故名金蠑,后簡為榮花。鄰邊墻嶺、蓮花、要街水庫、東鹿莊。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8線。 |
7、蓮花村 蓮花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4.9千米。轄蓮花,后溝2個自然村。轄區面積3.67平方千米。居民383戶1160人,有牛、閆等姓,多為漢族。初以附近井中生長蓮花故名。鄰邊墻嶺、南村鎮、柏樹灣、榮花。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8線。村人劉廷和,1945年生,曾任輝縣人民政府縣長、獲嘉縣縣委書記、新鄉市委統戰部部長、新鄉市政協副主席。 |
8、柏樹灣村 柏樹灣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4.5千米。轄區0.89平方千米。居民280戶940人,有王、付等姓,多為漢族。村北廟前有古柏,建村時人稱柏樹廟,因村在淇河轉彎處,更為今名。鄰蓮花、南村鎮后掌、東沙崗、要街水庫。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蓮花庵舊跡。村道連接省道228線。 |
9、兆村村 因村建在侯兆川盆地中部,以侯兆川的兆字,取今名。1946年為兆村村公所,屬輝縣第二區,后改屬第九區。 1958年為兆村大隊,屬南村公社。 1969年屬西平羅公社。 1983年為兆村村民委員會,屬西平羅鄉。 兆村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1千米。轄區0.6平方千米。居民195戶660人,有趙、劉等姓,多為漢族。因村建在侯兆川盆地中部,以兆字命村名。鄰西沙崗、西平羅、山街、郎山。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年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9線。 |
10、郎山村 郎山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1.6千米。轄郎山,東工2個自然村。轄區面積1.22平方千米。居民224戶650人,有王、韓等姓,多為漢族。以有山崗似狼臥狀得名狼山,后以音演為郎山。鄰東沙崗、兆村、張莊、淇河。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9線。 |
11、大羅口村 大羅口村在鄉東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2.9千米。鄰姜溝、淇河、淇河、南寨鎮。轄大羅口、上羅口、寨凹3個自然村。轄區面積2.35平方千米。居民187戶570人,有李、王等姓,多為漢族。初以地勢名羅口,又因人多村大名大羅口,亦稱下羅口。今移駐上羅口,仍用原名。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南接省道229線。 |
12、南平羅村 南平羅村在鄉東南,距鄉人民政府駐地2千米。鄰柳河、槲樹莊、229省道、柳河。轄區3.48平方千米。居民990戶3320人,有趙、王、郭等姓,多為漢族。因在太行山間平地侯兆川,地形似羅,北魏時人稱羅城。后按方位故名南平羅。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有戲樓、普照寺舊跡。臨省道229線。 |
13、張莊村 張莊村在鄉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1.3千米。轄張莊、上張莊2個自然村。轄區面積1.3平方千米。居民352戶1020人,有常、王等姓,多為漢族。初以張姓人眾故名。鄰郎山、山街、雁高渠、周家嶺。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9線。 |
14、圪檔坡村 圪檔坡村在鄉西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0.6千米。轄圪垱坡,山街2個自然村。轄區面積1.65平方千米。居民267戶770人,有王、白等姓,多為漢族。初以座落于山坡之上,故名圪臺坡,后以音演為今名。鄰南梨園溝、北梨園溝、張莊。主產小麥、玉米。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衛生室、健身場所。村道連接省道229線。 |
15、山懷村 山懷村在鄉北部,距鄉人民政府駐地2千米。轄山懷、太頭、周家嶺3個自然村。轄區面積3.1平方千米。居民448戶1390人,有劉、張等姓,多為漢族。因村建在萬柏山南麗,故名。鄰淇河、張莊、井郊、羊郊等。主產玉米、小麥。收入以務工、務農為主,養殖家畜家禽,年人均4500元。有20世紀70年代人工修筑大跨度愚公石橋。今閑置,成為輝縣人民艱苦創業,改變山區交通的見證。有衛生室、健身場所。臨省道229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