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937年《續修博山縣志》載:“報恩寺在城外西南隅,今明昌初建。 亦稱南寺”。 《籠水欒氏族譜》載:“始祖諱大公。 元代自黃縣來,始居顏神鎮,即今博山縣也。 昔吾族人居大街南首者甚眾”。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志》載:“南負峨嵋、西枕孝婦(河)為大街。 長三、四里。 居民稠密,商貨往來多于此”。 因該街寬而長,人煙稠密,比較古老,為貫通沂蒙和萊蕪等縣的孔道,故名“大街”。 1948年前為博山縣所轄的中心地帶,曾為舊縣衙駐地。 街道寬闊、人煙集中、商業繁華。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建制為“城里人民公社”。 1959年城里和西冶兩公社合并為博城人民公社。 1982年博城人民公社撤銷,建為城里街道辦事處。 1991年城里、大街2個街道辦事處合并成立城東街道辦事處。 |
民國十一年(1922)《畢氏示祖》:“吾祖先于金元兩朝時自棗強來居顏神。 吾祖敬賢居本鎮西冶街!鼻蹇滴跞辏1664年)《顏山雜記》載:“城西之民多業琉璃,故名西冶!彼未研纬山值。 1937年《續修博山縣志》載:“稅課司:金元時設,久載。 今俗猶稱設局處,為稅務司街”。 宋元之間即已形成街道。 建國后,1965年開始整修孝婦河堤岸,后以河劃分,孝婦河以西,故名城西。 1983年1月,博城人民公社分設為城里、大街、稅務街、西冶街4個街道辦事處。 1991年8月,稅務街街道辦事處與西冶街街道辦事處合并為城西街道辦事處。 轄20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 |
山頭建村歷史悠久。 《薛氏世譜》載:“始祖諱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員外郎。 故于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頭莊西為塋。 二子故時,亦葬于此。 ……薛氏自始祖起,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據此,北宋初即已形成村落。 到元初,僅薛氏一族就已成為“各居易爨二十余宅,數百余口”的大族了。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宋氏舊譜原序》載:“益都之西偏有山城焉,日顏神鎮,名從孝婦。 泉水出其祠下,孝水而東可三里,抵黑山西趾,籬落煙火,勢與山接者,山頭村也。 自三世祖諱云,徙居茲土!鼻迩∈四辏1753年)《博山縣志》載村名為“山頭”。 沿襲至今。 清宣統二年(1910年)隸屬博山縣第三區,1935年建制為山頭鎮,1955年隸黑山區,1956年改制為山頭辦事處,1958年與神頭辦事處合并,建制為山頭人民公社,1982年改為山頭鎮,1995年與樂疃鎮合并為山頭鎮,2010年改為山頭街道辦事處。 |
《般陽胡氏族譜》載:“始祖諱克忠公,自明洪武二年由直隸棗強遷居于淄邑明水店,長門次支居博山西北胡城。”又據《李氏世譜》載:“吾李氏始祖諱彥明,明洪武元年自冀州棗強縣遷居山東淄川縣城西北臺頭莊入籍。 十五世高才,遷居北域城。”據此,胡、李兩姓分別于明初、清初在此定居。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村名為“胡城三莊”。 清乾隆八年(1743年)《續修淄川縣志》載:“北湖城,舊名域城”。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志》載村名為“域城”。 沿襲至今。 1962年建立域城公社。 1984年社改鄉(鎮)為域城鎮。 |
1754(清朝乾隆十九年)《白氏世譜》載:“我白氏……宣和七年(1125)遼亡金興。 干戈擾攘,避亂于青郡之右劉家塢。 后遷居白灘莊。 元泰定四年(1327)立下祖墳”。 又據1860(清同治九年)《梁氏族譜》載:“始祖松,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白塔店!睋,1327(元泰定四年)之前,已有此村,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縣志》、1670(清康熙九年)《顏神鎮志》均載村名為“白塔店”。 1776(清乾隆四十一年后)《淄川縣志》載村名為“白塔”。 1962年3月成立博山區海眼人民公社,1982年12月更名為白塔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白塔鄉。 1984年4月改為白塔鎮。 |
清雍正十二年(1734),博山立縣,八陡地區的石炭塢、八陡、黑山三社屬博山縣正南路,福山社則屬博山縣東北路。 清宣統二年(1910),博山縣劃為7個區,八陡地區的石炭塢、八陡、黑山三社屬第三區敦化鄉,福山社屬第六區進化鄉。 1932年八陡第一次設鎮。 當時該地區共建有四鎮:八陡鎮、黑山鎮、石炭鎮、福山鎮。 1949年建制為八陡鎮,屬淄博工礦區博山市所轄,1951年屬縣級淄博市所轄。 1955年八陡地區的八陡鎮、黑山鎮、石炭東鄉、石炭西鄉同屬黑山區所轄。 而福山鎮、黑山后鄉劃歸昆侖區。 1956年,八陡地區設有石炭塢辦事處、黑山辦事處、福山辦事處,均屬博山區所轄。 1958年屬博山區黑山人民公社。 1962年黑山公社改名為八陡人民公社,將福山、岳莊兩處劃出,分別成立人民公社。 八陡公社下轄13個生產大隊。 福山公社轄4個生產大隊。 1963年博山區黑山街道辦事處成立,與八陡人民公社分開,下轄16個居委會及4個企業家屬委員會。 同年,福山街道辦事處成立,與福山人民公社分開,下轄4個居委會與1個企業家屬委員會。 1969年,兩處街道辦事處撤銷,分別并入八陡、福山人民公社。 1981年12月,八陡、福山公社撤銷,恢復八陡鎮、福山鎮建置。 八陡鎮下屬13個村、17個居委會;福山鎮下屬4個村,5個居委會。 1992年福山鎮并入。 |
《崔氏族譜》載;“由唐迄宋更數代,有諱汝正者,居萊邑之石馬莊。 汝正祖以前,紀載闕如也。 始祖汝正避金兵之亂,往迤北大金山。 及大元開國,始復舊居。 有石馬老塋譜碑可考。 西石馬有原碑存焉!庇州d:“故唐之大姓有五,以吾族冠蘆、李、鄭、王之首。”宋宣和二年(1120年)《重修黃紅峪仙人洞古佛堂碑記》已有“石馬泉”的村名記載。 據此,宋代已形成村落。 據傳,該村原名“汲泉”,系因齊國孝婦顏文姜遠汲泉水供姑飲而得名。 又據村東金代開國之碑所載,亦有“崖下莊汲泉”字樣。 由此可斷定該村曾用“崖下”為莊名。 早年曾有“先有崖下,后有石馬”之說。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萊蕪縣志》,已有“西石馬”的村名記載。 清雍正十二年(1743)設博山縣時,為青州府博山縣正南路石馬社。 清宣統二年(1910)為博山縣第四區德化鄉,分東石馬社、西石馬社。 1932年改社為鄉鎮。 1958年3月劃歸博山區,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時兩鄉合并為石馬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石馬鄉。 1992年12月石馬撤鄉設鎮。 |
據《博山縣志卷首•圖記》載,最早名為“原泉”,為淄河正源之意,后來演變為源泉。 春秋時期是齊國和魯國的結合地。 1917年屬博山縣第五區遵化鄉。 1944年屬博山縣(縣府駐大里)崮山區(駐地麻峪)。 1951年至1958年是博山縣委、縣政府所在地。 1958年成立源泉人民公社,1984年后改為源泉鎮。 2010年與崮山鎮合并,仍稱源泉鎮。 |
《鹿氏宗譜》載:一世慶仙,冀州人也,生于元,座地明、明洪武七年,二世綱由冀州棗強縣遷來山東益都縣西南界鹿疃莊。 傳至七世掌財遷池上莊。 《丁氏宗譜》載:吾祖于洪武七年由棗強縣山東省淄川縣道凱莊,十二世鳳山遷居池上莊。 清乾隆十八年《博山縣志》載村名為“池上”。 1958年建立池上人民公社,1963年池上人民公社析為池上、李家兩個公社,1984年改為池上鄉,1995年池上鄉與李家鄉合并為池上鎮。 |
清乾隆十八年《博山縣志》民國二十六年《續修博山縣志》均載有南博山字樣。 據此金代已建村。 民國二十六年《博山縣志》載:辰已山,縣東南四十里,居辰已方故名。 山南為南博山莊,山北為北博山莊,后鎮政府分別駐南博山、北博山,稱南博山鎮、北博山鎮,2010年11月南博山鎮與北博山鎮合并成立博山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