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鶴龍街道 鶴龍街道的“鶴”“龍”二字意為“鶴立雞群”“龍騰虎躍”,寓意新街道蓬勃發展之氣勢,故名。 |
17、白云湖街道 |
18、石門街道 石門街道內有宋、元兩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門返照”,考慮當地的歷史沿革、風俗習慣及群眾認同度,故名。 |
19、龍歸街道 原名蛇山圩,后雅化為龍歸圩,因此得名。 |
20、大源街道 大源以山洞山泉豐富著稱,清代稱大源山泉,又稱大源洞,后交洞字省略,稱大源,由大源村派生得名。 |
21、人和鎮 相傳人和建圩時,有父子三人在此居住,父常以此地地肥傍水,人和興旺寓教兒子。父逝后,到此經商者有增無減,皆感在此經商遂意,均賴在此有天時地利人和興旺的風水寶地安居,人此人們遂以人和為圩名。寓意眾人和睦相處。后建鎮,因駐地人和圩,故以人和為鎮名。 |
22、太和鎮 清道光十七年,歲次丁酉(1837年)石湖營(營溪)的關朝亮、謝家莊的謝大來、上南村的湯朝輔,多次商議,決定在望崗嶺腳,創設一圩。傳說他們曾往謝家莊北帝廟康元帥菩薩前卜吉,乩云:“此地太旺,唯和氣自可生財。眾人認為時俱地利人和,故取名為“太和市”。可見因建圩而得名,是“太和地名之始,一直沿用至今。 |
23、鐘落潭鎮 “鐘落潭”這個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當地有個集市,因為該集市的面積像個三角形,所以當地人叫做三角市,也叫三角圩。三角市最初只有幾十戶人家,后來隨著當地農產品交易的發展,小小的三角市逐漸發展成一個有兩百來間商鋪的鬧市。為了祈求出入平安生意興隆,商戶們在集市的中心建了一間關帝廟,關帝廟落成之時,又派人到廣州買了一口大鐘,準備用來掛在關帝廟門口。當這口鐘被人們從廣州逆水運到三角市前面的三角潭時,突然刮起大風,卷起巨浪,小船被掀翻,大鐘也跌落到潭里。說也奇怪,大鐘下潭后,便風平浪靜。因此,大眾視大鐘是蔭福本鎮的吉祥物,就把圩市起名叫鐘落潭。 |
24、江高鎮 江高鎮中心區所在原為清代所建的江村墟和高塘墟,1938年被侵華日軍所毀,抗日戰爭勝利后重建,兩墟合并,各取一字,合稱為“江高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