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2016年合肥市“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第九批)[2]
2016年合肥市“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第九批)[2]
為促進全市現代特色農業快速發展,走規;、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路子,市農委在各縣(市)推薦申報的基礎上認真審核評選,經公示無異議,現認定肥東縣牌坊回族滿族鄉等32個專業村(鄉鎮)為我市2016年市級“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鄉鎮)。 |
下塘鎮南圩社居委于2011年11月由原南圩村、松林村合并而成,位于長豐縣下塘集鎮周圍,居民組分布在下塘青州社居委四周圍,地理位置獨特,合水路、合淮鐵路、合蚌高鐵穿行而過。社居委轄23個居民組,現有人口4927人,耕地面積1621.09畝,人多地少。社區“兩委”共有10名成員,其中2名大學生“村官”。共有3個黨支部,正式黨員126名,預備黨員4名,入黨積極分子4人。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社居委已形成了種……。 |
永豐社區位于左店鄉東南部,東西向八公里,是縣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縣級文明創建先進村。永豐村下轄22個村民小組,人口4214人,耕地面積7010畝,水稻、小麥種植面積6000多畝,草莓、蔬菜種植面積達1000畝以上,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主導產業和增收的主要途徑。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一事一議”修建了村村通水泥道路和砂石路,實現了道路網絡化;利用庫區移民項目對董圩村民組進行了村莊改造,在合水路永……。 |
羊荒村位于鎮域東北部,居住總戶數771戶,總人數3062人,下轄29個村民組。村莊建設用地總面積195.2公頃,耕地面積10247.6畝。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約3650元,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依靠工地種植業和外出務工。村民飲用水源主要是井水。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遷村并點發展的需要,村莊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了合理利用土地,集中進行村莊建設,同時考慮到對原有村莊內質量很好的建筑的保留,對原有張戶進行改建,同時進行……。 |
東許村位于鎮區西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0.5公里,是朱巷鎮的北大門,西南方分別于梁山、朱巷、陳莊村接壤,東北部分別于龐孤堆、梁圩村相鄰,現有耕地面積4600畝,轄17個村民組698戶,總人口2960人。該村于2001年成立了黨總支,下設2個黨支部,11個黨小組,現有黨員66名。 本村水利條件優越,39支渠橫貫南北,東邊幾個村民組從永豐水庫提水,西邊有廢水河小型水庫,農業生產用水便利,村內設小中型電灌……。 |
境內原有連河自然村,故得名。民國時期為保甲制;1961年設排圩、永和、五連大隊,屬古圩公社;設朱陳、橫溪大隊,屬常豐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大隊改村,改為排圩、永和、五連三村,屬古圩鄉;朱陳、橫溪二村屬常豐鄉。1992年2月撤銷古圩鄉、常豐鄉并入新渡鄉,排圩、永和、五連、朱陳、橫溪五村屬新渡鄉。2003年永和、排圩二村合并為連河村,橫溪、朱陳二村合并為橫溪村,屬新渡鄉。2005年7月撤銷新渡鄉并……。 |
同春村位于白山鎮東北部,瀕臨巢湖,廬樅公路穿村過,水陸交通發達。該村轄區國土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耕地5302畝,人口7523人,18個村民組,農戶2032戶,人均純收入5000元,是白山鎮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該村共有黨員202人,其中女黨員24人,35以下年輕黨員29人,35-45歲黨員41人,45-60歲黨員59人, 60歲以上黨員7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黨員174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黨員……。 |
北圩村位于郭河鎮東北,地處廬江縣西北部,與同大毗鄰,與舒城、肥西兩縣接壤,北依千年古鎮三河,315國道和杭埠河穿境而過,省道柏油路從村中心穿過,標準化砂石路組組相通,水陸交通便捷,人勤地肥。距省城合肥50公里。全村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0.78萬畝,轄22個村民組,4623人。境內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達,電力、通訊、供水等基礎設施齊全。 依托“魚米之鄉”促發展。境內特產豐饒,依托于未開發……。 |
因其山形毗牙缺口得名大窊口,亦名大凹口。因“凹”字不雅,且方言“凹”、“化”近音,便改“凹”為“化”,得名大化。且村委會駐地于此,故得名大化村村民委員會。民國年間三十四年(1945)置大化鄉,下轄8保。1949年廢除保甲制,1950年置樂橋區大化鄉;1955年成立農業合作社;1961年成立大化公社,下設桃嶺、大化大隊;1984年更名為大化鄉桃嶺、大化村;1992年撤區并鄉,桃嶺、大化村隨大化鄉并入……。 |
此山歷史上為高姓族人所有,得名高家山,簡稱“高山”;故得名高山村村民委員會。民國21年(1932)廢地總制、推行保甲制;民國35年(1946)高山保隸屬于楊泗鄉8保之一;1961年成立生產大隊,隸屬于黃屯公社;1968年至1979年為革命委員會;1980年取消革命委員會,仍稱高山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高山村,隸屬于原缺口區夾板鄉;1992年撤區并鄉隸屬于礬山鎮;1995年隸屬于缺口鎮;2003年……。 |
因由原積慈村、七橋村兩村合并各取一字,得名積橋村,方言“積”與“吉”諧音,遂取名吉橋,寓意吉祥,又因村委會駐地于此,故得名吉橋村村民委員會。1950年屬羅河區七橋鄉、積慈鄉;1961年成立七橋公社時,分別成立七橋大隊、積慈大隊,屬之;1984年改為七橋村、積慈村,屬泥河區七橋鄉;1992年2月兩村隨七橋鄉并入羅河鎮;2003年七橋村、積慈村合并成立吉橋村,屬羅河鎮至今。吉橋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8……。 |
月形村位于泥河鎮東部,面積15.6平方公里,72個村民組,1548戶,總人口5760人,勞動力3703人,耕地面積4607畝,林地5900畝,主要經濟收入種植業(如水稻)、林場,人均年收入3400元。 村共有0正式黨員126名,預備黨員4名,積極分子16名。下轄東升、繁榮、月明三個黨支部和銅陵流動黨支部、黃山流動黨支部。 2010年2月被泥河鎮人民政府授予信訪工作“三無村”光榮稱號!。 |
笏山村位于廬城西北方20公里處,地理條件復雜,屬于丘陵地帶。人口3200人,3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達4256畝,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笏山黨總支由三個支部組成,15個黨小組,共88名黨員;村兩委成員5名。經濟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境內有笏山、馬山林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2010年被評為生態環境優美村。2012年3月完成了苗木花卉200畝。新農村示范點中,戶戶改水改廁,戶戶通水泥路,路的兩旁綠柳……。 |
閘山村2006年6月于原十八橋合并成新的閘山村,位于長崗集鎮,東鄰永橋村,南連程橋村,西于長崗村相鄰,北靠石頭鎮。閘山村交通十分便捷,省道319公路貫穿東西,長郭公路貫穿南北,長石支渠橫穿我村。氣候屬亞熱帶南緣溫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級分明,光照時間長,氣溫在15.9度,全年有效積溫5100度,無霜期238天,年降水量1150毫米,土壤為黃棕壤,土層較厚。全村共有18個村民組,4495人,耕地面……。 |
槐林鎮潘付村位于槐林集鎮5公里外海如街道兩旁,槐青路直穿我村,海尚路由海如街道向東延伸,井峰路、沐海路跨越而過,平安大道順村向西延伸,巢湖至蔣沖水庫抗旱渠道穿過村旁,蔣沖水庫蓄洪道橫穿農田中央,此水庫灌溉全村農田。全村共有11個自然村,32個村民組,總人口4280人,土地面積3667畝。村黨總支設兩個支部,10個黨小組,92名黨員,幼兒園兩所,初級中學、小學各一所,學生1000余人。潘付村以農業生……。 |
合群行政村位于黃麓鎮西北,北于肥東縣長臨鎮接壤,西于中廟辦事處毗鄰。總人口3120人,轄20個自然村1087戶,總面積近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00多畝,水面面積2000多畝,山場面積近4000畝,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村民勤勞淳樸。合群村有“村村通”主干道2條近6公里,臨師路跨距其中,交通便捷,內有張崗水庫400多畝水面,系休閑、垂釣的好場所。轄區內5個養殖大戶,十幾戶種植大戶,1000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