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云南省2022年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精品村[8]
云南省2022年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精品村[8]
根據《中共云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云南省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云農領發〔2022〕7號)要求,各地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示范鄉鎮、精品村、美麗村莊建設工作。經逐級申報、分級審查、省級實地核查抽查,評定昆明市五華區西翥街道新民社區等203個行政村(涉農社區)為云南省2022年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精品村。 |
系彝語地名,“夸(卡)”:村,意為有竹子的村莊。1933年為彌勒縣第二區和第三區;1938年為彌勒縣甸西鄉和法門鄉;1949年為彌勒縣第一區夸竹鄉;1955年為彌勒縣彌陽區夸竹鄉;1958年從彌陽區分出成立東風公社夸竹生產大隊;1959年為東風公社夸竹管理區;1963年為招納區夸竹公社;1970年為新哨公社夸竹大隊;1984年為新哨區夸竹鄉;1987年為新哨鎮夸竹村公所;2000年為新哨鎮夸竹村民……。 |
系彝語地名,“章保”:山包,意為在山包上建村莊。1949年為彌勒縣第六區章保鄉;1953年為彌勒縣第一區章保鄉;1955年為彌陽區章保鄉;1958年為彌陽公社章保生產大隊;1959年為大莊公社章保管理區;1961年為大莊公社章保生產大隊;1963年為大莊區章保公社;1970年為大莊公社章保大隊;1983年3月為彌東公社章保鄉;1984年為彌東區章保鄉;1987年為彌東鄉章保村公所;2000年為彌東……。 |
彝語地名。古代寫作“矣戈”,矣指水,戈指彎彎,即此地為流水拐彎之地,后雅化為“益谷”。1958年為白水人民公社益谷管理區,1962年為白水區益谷鄉,1970年改為白水人民公社益谷大隊,1984年為白水區益谷鄉,1987年為白水鄉益谷村公所,2000年為白水鄉益谷村民委員會,2001年6月至今為白水鎮益谷村民委員會。益谷村……。 |
全福莊為“錢龍普”先建村,取名全福莊,表示共同幸福。1950年屬元陽縣團結區;1956年為第一區全福莊鄉;1972年為勝村公社全福莊大隊;1984年為勝村區全福莊鄉;1988年,區鄉體制改革為勝村鄉全福莊村公所;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勝村鄉全福莊村民委員會;2007年撤鄉并鎮,勝村鄉并入新街鎮,屬新街鎮全福莊村民委員會至今。全福莊村……。 |
因該地原是一片大沙壩而得名。2010年6月30日移民搬遷至此,2010年11月15日為南沙鎮大沙壩村村民委員會至今。大沙壩村……。 |
勐龍,傣語,勐:壩子,龍:大,勐龍即大壩,故名。1954年設木龍傣族鄉,1969年改設木龍大隊,1982年更名勐龍大隊,1984年改設勐龍傣族鄉,1988年2月改設勐龍村公所,2000年改設村民委員會至今。勐龍村……。 |
地西北村委會位于鄉境南部。東、南、西部與越南接壤,北與中寨村相連。地域面積27.3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76.6人。駐地海拔840米。轄地西北、荔枝樹、石頭寨、雞窩寨、八抵寨、三家寨、大坪上寨、大坪中寨、大坪下寨、老廠、五家寨等11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165畝,其中水田1722畝,旱地1278畝,人均1.56畝。2011年有500戶2290人,其中男性1176人,女性1114人。世居哈尼族、彝族……。 |
哈尼族語,二甫是“歐普”的不準確音譯轉寫,意為泉水涌出而得名二甫村。1973年11月成立半坡公社由東沙大隊劃分成立二甫大隊;1984年4月撤銷公社、大隊,設區建鄉,將原半坡公社二甫大隊改稱半坡區公所二甫鄉;1988年3月縣鄉機構改革改稱半坡鄉二甫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改稱二甫村民委員會至今。二甫村……。 |
因村民委員會駐地坐落在引水槽附近,故名。1950年6月屬河口市壩田區;1954年劃歸屏邊苗族自治縣;1960年河口、屏邊兩縣合并,成立躍進公社,屬躍進公社;1962年恢復河口、屏邊兩縣建制,躍進公社劃歸河口,改為瑤山鄉公社,水槽大隊;1984年改為水槽鄉;1987年改為水槽行政村;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改為水槽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水槽村……。 |
1950年6月屬河口市河溪區三村;1951年改為第一區,屬一區三村;1954年改為南溪鄉;1958年屬于紅河人民公社;1970年1月紅河人民公社改稱為云南省生產建設兵團四師十六團;1974年改分為四個國營農場,有部分村寨屬農場代管;1987年成立南溪鎮,屬南溪鎮龍堡辦事處;2000年村級體制改革改為龍堡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龍堡村……。 |
清屬開化里。宣統二年(1910年)分屬南區、北區。1939年后分屬云集鎮、新平鄉。1950年屬中心區。1951年屬第一區(紅旗公社、攀枝花區)。1964年改為合掌大隊。1983年改為合掌鄉。1986年改為合掌行政村。2000年5月改為合掌村民委員會,自更名以來沿用此名稱至今。合掌村……。 |
清分屬開化、永平2里。1910年,屬西區。1939年,為升平鎮。1950年,為第二區。1958年,為英雄公社。1959年為平壩公社。1962年,改平壩區。1966年,改平壩公社,并從中分出小街、新街、底泥等公社。同年將以勒沖、古那沖、車期大隊劃歸喜古公社。1969年朝陽(銅廠)劃歸攀枝花公社。1970年底,底泥公社并入。1985年后為“平壩辦事處”。1990年改為“平壩行政村”。2000年8月后改……。 |
1963年接收印度、印尼、越南回國的歸僑后,取名為”國營稼依華僑農場”。1978年又接收一批歸僑。僑園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于2012年4月,更名后沿用至今。僑園社區……。 |
蘆柴沖村民委員會成立于2000年1月村改委,前身是蘆柴沖辦事處,村改委后沿用至今。蘆柴沖村……。 |
因駐地東北有村名瓦廠,原曾在瓦廠設立過小鄉,公社,行政村,后搬遷到湯谷。1952年全縣設西灑、蚌谷、興街、董馬4個區70個小鄉時,設小鄉名瓦廠鄉。1962年改設小公社名瓦廠公社。1971年改設生產大隊時,改名為瓦廠生產大隊。1983年改為小鄉時改名為瓦廠鄉。1987年8月改設行政村時,名為瓦廠行政村。2000年7月,改革村級體制實行村民自治改為瓦廠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瓦廠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