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街道,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播州楊氏第十二代統治者楊軫將其治所從白錦堡遷于穆家川(今老城),為遵義建城之始,清代在老城東門之外隔湘江河建立新城,故有新、老城之稱,老城名稱沿用至今。 |
萬里路街道,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將原主干街道豐樂路更名萬里路,街道即以此為名。 |
辦事處以中華路名命名。 |
以境內紅軍長征紀念地迎紅橋命名。迎紅橋原名豐樂橋,是紅軍進入遵義的起點,1966年為紀念遵義會議改為迎紅橋。 |
延安路街道,因轄區內的延安路得名。 |
舟水橋街道,因境內有舟水橋得名。 |
中山路街道,因轄區以中山路片區為主得名。 |
以境內道路北京路而得名。 |
因紀念紅軍長征路過遵義時在此駐扎而得名。 |
因境內關隘南門關得名。 |
忠莊街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遵義縣分東、西、南、北路設鋪,南路又名忠莊鋪,鎮名由此而來。 |
巷口鎮,因境內巷口村的山形似夾巷,中間為洛江河口得名。 |
海龍鎮有古碑載,此地唐代名武天壩,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播州土司楊應龍改名為海龍壩,因此得名。 |
深溪鎮,因一水井名深溪水而得名。 |
金鼎山是黔北著名的佛教圣地,有“先有金鼎山,后有峨嵋”之稱,其地勢巍峨、雄奇秀美,其最高海拔1608米的金桶頂峰略呈圓形,常年沉浮在云霧翻騰中,三面削壁萬仞,登峰而望,可以領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