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公社區 唐公社區基本情況
街子鎮唐公社區位于街子鎮東北面,西面靠臨味江河畔,幅員面積約為4.01平方公里,轄14個村民小組和1個場鎮居民小組,總人口約為4875人,共計1456戶。距都江堰市僅22公里,距離崇州市25公里,屬半山半壩結合部。唐公社區交通便利,山臨水繞,環境優美,具備優良的旅游環境,為街子鎮的古鎮核心景區所在地。唐公社區目前的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旅游業。唐公社區居民目前基本達到水、電、氣、光纖、寬帶五通。
2008年以來,依托街子古鎮成功創建“4A”景區,爭創“5A”景區契機,加大景區建設招商引資工作,成功引進西源豪廷、成都傳媒集團等有實力投資商投資建設,進一步提升唐公社區整體建設水平,通過成立旅游協會,房屋租賃協會等方式,通過休閑房屋出租、農家樂旅游等方式,大力發展古鎮鄉村旅游產業。抓好湯長發麻餅等地方特色名小吃的市場開發和營銷,增添旅游村產業亮點,推動鄉村度假酒店產業發展。
唐公社區地處街子古鎮核心區,在景區提升打造中,始終牢牢把握住古鎮“魂之所在”,力求傳承街子乃至崇州人文歷史精神。一是由政府聘請了經驗豐富的旅游業專家和本地文化名人為文化顧問,全程參與街子各子項目的規劃策劃,重點對相關文態進行挖掘提升。同時精心挑選了項目實施方,在施工過程中進行“二次設計”,形成策劃隊伍與建設隊伍的良性互動,實施了“蜀王投漿”大型群雕、陸游詩歌碑林、茶馬司大院、華陽史志館等一系列文態提升項目,初步形成了點線面結合、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文態氛圍。二是多形式、多渠道征集民間創意和智慧,不斷提升和豐富街子古鎮文化品味。面向全國征求反映街子人文歷史的楹聯,在短短一周時間內,收到全國各地逾2000副對聯;面向社會征集街子古鎮文化大院打造創意,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三是以“節、會、論、展”提升古鎮文態氛圍。成功承辦了成都國際非遺節崇州分會場、中國自行車健身節、中國西部民歌會、第50屆國際小姐走進街子等一系列節慶活動,大力彰顯了古鎮獨特魅力。此外,我們加快了景區內旅游文化設施建設,農耕文化展示區、“古鎮古樂園”已動工建設;建成筆架山游山廊亭等旅游配套設施。完成酒水吧街裝修,已有多家酒吧陸續投入運營。
目前,唐公社區有農民自營農家樂、鄉村酒店近百家,特色商業店鋪100余個,旅游產業從業人員達2000余人,旅游產業實現人均增收800元,初步形成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步的雙贏局面。
|
2、雙河社區 因境內味江河與沒頭河兩條河穿境而過,故名。1949年前屬于街子鄉10保部分,1949年前改保為雙河鄉,1961年分鄉建社為街子公社4大隊,1981年更名為雙河大隊,1983年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2005年村組管理體制改革將原青云村河廣濟村合并設立雙河村。 2005年村變社區。 雙河社區位于街子鎮東南方,距崇州市24公里,距街子鎮4公里,屬平壩地區,106線和重慶路穿境而過;全社區共有24個村民小組,社區幅員面積4.25平方公里;社區有議事會成員35人,財務監督小組7人。社區共有黨員122人,設5個黨小組、有黨小組長5人。 |
3、三郎社區 三郎社區地處街子鎮(原三郎)場鎮區域,東與余慶社區相連,西與歡喜社區相鄰,南與鳳鳴村相連,北與天順村相接。社區距成都市 64公里,在成都的“一小時生活圈”以內,交通便利。目前,社區設居民小組6個、兩委成員6人,下屬2個黨支部,黨員共89人。現轄區有龍翔六頂小區、和平新居2個集中安置小區,幅員面積約3.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0.7萬人。為扎實推進社區和諧發展,增加居民幸福指數,三郎社區黨總支部在街子鎮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堅持把黨建引領致力于社區發展治理全過程,加強統籌協調,建強基層組織,發揮黨員作用,為建設“康養三郎.品質社區”不懈努力。 |
4、上元社區 上元社區由上元村、顯化村和味江村合并而成,因上元宮而得名。全社區共有18個村民小組,面積6.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95人,黨員138名。災后重建安置小區1個,占地20余畝,安置群眾2272余人。有味江河和干五里河穿境而過,滋養了肥沃的土地,主要以水稻、葡萄食用菌、生姜等農產品種植為主,生態本底優越,農業規模化生產出具形態。 |
5、余慶社區 街子鎮余慶村,東與上元村交界,南以干五里河為界,西與我市三郎鎮交界,北與天順村交界,三安路(三郎鎮至安龍)、重慶路(三郎鎮至安龍)穿境而過。幅員面積2.18平方公里,轄區內有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85人,總戶數606戶,13個黨小組,黨員71人,村(社區)內有1個醫療站,1個畜牧站,0市場,民營大型木器加工廠6家,人均收入7000元。
境內屬于平壩地區,土地肥沃,以種植業、木器加工業為主。本屆村兩委任期內將結合余慶村實際,以村林盤整治和實時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為突破口,做好集中居住區的管理,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和提檔升級。加強城鄉環境的重點治理,力爭為以后的余慶村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特色奠定堅實的基礎。
|
6、歡喜社區 歡喜社區地處街子鎮西部,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是連接九龍溝旅游的黃金走廊,分別與茶園村、鳳鳴村、益善村、三郎社區、古寺村相鄰,依沿山而行,交通十分便利。總幅員面積18.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面積達90%以上,植被良好,屬于山壩集合地形。海拔600——1000米,區域內水資源豐富,干五里河,黑石河,新巖堰,神皇廟溝,金佛寺溝,大屋基溝貫穿全社區,溝內多條山澗溝壑,風景優美,形態各異,奇峰疊起,森林茂密,極具旅游發展開發潛力,社區內有九龍寺、古寺、金佛寺、千佛寺等名勝古跡;歡喜社區轄12個居民小組,全社區人口約2200人,歡喜社區黨總支下設兩個黨支部,共74名黨員。社區現有水泥路25公里,12個居民小組通水泥路,社區有農家樂58多家,全社區全年接待游客25000人次,全社區現有發展花卉苗木3000余畝,主要產品有櫻花、桂花、銀杏。集合農家樂和花卉苗木發展歡喜社區逐漸向高品質居家,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自然生態社區發展。 |
7、會元社區 會元村由原中河村高墩村合并而成,因原兩村交界處有一座“會元橋”得名,全村幅員面積3.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80畝,轄24個村民小組,1085戶,村干部6人,組干部24人,黨員108人,總人口3634人。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會元村1085戶村民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其中嚴重損毀535戶。在災后重建中,會元村只選擇原地重建、統規統建和統規自建三種模式,鼓勵、動員受災村名重點選擇統規統建和統規自建模式,向集中居住發展。在535戶受災戶中,選擇統規統建的393戶,統規自建117戶,原址再建的只有25戶。災后重建加上拆遷安置和鎮上住戶,會元村集中居住率已超過60%。
在產業發展上,引進“青城田園”、“金河農業”、天翼航空飛行俱樂部、青城馬術俱樂部、葡萄園和成都湯長發麻餅有限責任公司等業主,共轉土地600畝,建設魚藕共生觀光園、湯麻餅手工制作作坊,發展農家樂旅游10家以上;建設花卉苗木4000畝,和1000畝的優質糧油基地。
|
8、天順村 天順村基本情況介紹 街子鎮天順村位于街子鎮西南面,村辦公地點距街子鎮人民政府1.5公里,位于天順新村集中居住區內。天順村東臨唐公社區,南面上元村,西面余慶村,北面古寺村。
全村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00畝,轄26個村民小組,共計人口33475人,農戶1027戶,黨員95人,預備黨員1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200元。
全村現有耕地面積3100畝,主要類型為水田和水澆地,農村居民用地總面積為720畝。全村以種植為主,特色產業有成都德祥農業發展公司生態觀光農業,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以土地流轉租金、務工為經濟支柱。
|
9、古寺村 古寺村地處街子鎮北面山區,距離鎮中心約1公里,村民小組10個,總農戶378戶,總人口1129人,其中勞動力634人,土地資源2514,其中農用地1225畝。
古寺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于山區,土壤質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適宜種植蔬菜等多種農作物和花卉苗木。
1.2013年,依照古寺氣候條件,實施建設種植花卉苗木1000畝。
2.2013年,全村70余家農家樂進行提檔升級,全村主要以經營農家樂為主。
3.特色農業發展農業發展模式,實施建設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100畝,,主要種植優質佛手瓜,辣椒,山黃瓜,西紅柿等時令蔬菜,保障場鎮餐飲供應,就地就業314人。
4自主建設農家樂旅游模式。2013年全村成立農家樂80戶,從業人員達241人,從業人員年收入年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
5街子鎮古寺村集中安置區位于街子鎮古寺村3組,以及街子鎮會元小區面積上,規劃用地面積約41畝,總建筑面積約1.32萬平方米,安置戶235戶。
62001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25元,比2012年增長了13%。
|
10、忙城村 忙城村位于街子鎮東南部,幅員面積3.73平方公里,由原來的忙城村、三圣村合并而成,南與元通接壤;距崇州市區約18公里,街(子)安(仁)路貫穿全村,境內屬平壩地區。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農戶958戶,總人口3352人,其中勞動力人口2001人。忙城村現有爬海河、味江河、泊江河等河流穿境而過,為自流灌溉提供了便利條件。忙城村屬平壩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偏少,屬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忙城村土地肥沃,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油菜,小麥、玉米、;農業生產的經營模式以傳統小農經濟為主,養殖以豬、魚及小家禽為主。村內多栽種經濟作物,主要有銀杏樹,杜鵑花等。 |
11、白圣村 白圣村位于崇州市街子古鎮東南面,東面緊鄰泊江河,與都江堰市安龍場鎮一河之隔,南面與芒城村接壤,北面與都江堰市安龍鎮接壤,距成青快速通道只有700米,西面與雙河村相接。境內有一條重慶路,由東至西貫穿全村。距成都市40公里,距崇州市22公里。
全村幅員面積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51畝,人均耕地0.85畝。全村共有19個村民小組,農戶904戶,總人口3058人,其中婦女1103人,勞動力1800人,文盲、半文盲802人,常年外出務工85人。
|
12、益善村 益善村位于國家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北與汶川縣交界,西與雞冠山國家森林公園接壤,自然資源豐富,生態本底良好,海拔在800-268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95%以上,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溫度宜人。全村有農戶653戶,總人口2094人,距成都市約60公里。主要以鄉村旅游、農產品種植和中藥材種植為主。其中,云上自然緣、拉菲和沐泉等星級酒店7家,農家樂40余家,漂流、溫泉、戶外拓展等游樂項目,每年接待游客約1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約2800萬元左右。 |
13、茶園村 茶園村村域面積37.6平方公里,設13個村民小組,海拔高度610-1680米,距成都市區60公里,崇州市區31公里,屬純山區。北與省級風景名勝區九龍溝相鄰,南與成都市第二水源綜合風景區相鄰,西接國家大熊貓保護區雞冠山森林公園白云溝,東連本鎮歡喜社區。全村林地22831.51畝,耕地6824.8畝,建設用地404畝,其余為峽谷、河流、道路等;隴海項目征租3000余畝。戶籍戶數806戶,2614人,勞動力1852人,2008年“5·12地震”后525戶集中安置在九龍小區、歡喜小區和山水桃源小區,生產生活分離,山區散居281戶,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0元。油溪河穿越全境,境內Y103鄉道5.3公里,為村主干道;全村森林覆蓋率90%以上,自然資源豐富。 |
14、鳳鳴村 鳳鳴橋位于該村境內,村名遂借取橋名為名。1949年前屬于三郎鄉8、8、11保,1950年改保為萬全村、鳳鳴村和武童村,1981年更名為鳳鳴大隊,1983年改大隊為村。 2005年村組管理體制改革將原化成村并入鳳鳴村。 鳳鳴村位于街子鎮西南,地處龍門山段,轄11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95戶,總人口2985人。2009年底,140戶完成災后自建,集中安置小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怡情休閑;2013年隴海旅游度假區項目入駐,度假區集休閑、娛樂、房地產銷售于一體;域內風景秀美,有古剎大明寺。據傳為楊貴妃改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