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鋼山街道 1930年劃全縣為10區時,為第一城區。 1947年,國民黨鄒縣縣政府劃全縣為2鎮、21鄉,改第一城區為向村鎮;1948年6月,鄒縣第二次解放后,將地名稱謂調設為序號稱謂,城區改稱為一區;1955年11月,各區又改以地名稱謂為城關區;1956年10月,鄒縣進行撤區、并區、擴鄉,改城關區為縣轄城關鎮;1958年8月24日,撤銷城關鎮,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銷城關人民公社,恢復設立城關鎮。 1983年5月,城關鎮改設為城關區;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改城關區為城關鎮;1995年4月,城關鎮改稱為鄒城鎮;鋼山街道是根據2000年12月2日濟寧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鄒城市行政區劃的通知(濟政字[2000]62號文),撤銷鄒城鎮,設立鋼山、千泉、鳧山三個街道辦事處而設立的。 |
2、千泉街道 1930年劃全縣為10區時,為第一城區。 1947年,國民黨鄒縣縣政府劃全縣為2鎮、21鄉,改第一城區為向村鎮;1948年6月,鄒縣第二次解放后,將地名稱謂調設為序號稱謂,城區改稱為一區;1955年11月,各區又改以地名稱謂為城關區;1956年10月,鄒縣進行撤區、并區、擴鄉,改城關區為縣轄城關鎮;1958年8月24日,撤銷城關鎮,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銷城關人民公社,恢復設立城關鎮。 1983年5月,城關鎮改設為城關區;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改城關區為城關鎮;1995年4月,城關鎮改稱為鄒城鎮;千泉街道是根據2000年12月2日濟寧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鄒城市行政區劃的通知(濟政字〔2000〕62號),撤銷鄒城鎮,設立鋼山、千泉、鳧山3個街道辦事處而設立的。 |
3、鳧山街道 1930年劃全縣為10區時,為第一城區。 1947年,國民黨鄒縣縣政府劃全縣為2鎮、21鄉,改第一城區為向村鎮;1948年6月,鄒縣第二次解放后,將地名稱謂調設為序號稱謂,城區改稱為一區;1955年11月,各區又改以地名稱謂為城關區;1956年10月,鄒縣進行撤區、并區、擴鄉,改城關區為縣轄城關鎮;1958年8月24日,撤銷城關鎮,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銷城關人民公社,恢復設立城關鎮。 1983年5月,城關鎮改設為城關區;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改城關區為城關鎮;1995年4月,城關鎮改稱為鄒城鎮;鳧山街道是2000年12月2日濟寧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鄒城市行政區劃的通知(濟政字[2000]62號),撤銷鄒城鎮,設立鋼山、千泉、鳧山三個街道辦事處而設立的。 |
4、大束街道 1953年8月,設大束鄉屬第八區;1958年9月成立大束人民公社;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撤大束人民公社設立大束區;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大束區組建為大束鎮。 |
5、中心店街道 1930年劃全縣為10區時為第10近圣區;1935年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劃為第6學區;1955年11月,各區又改以地名稱謂為東灘區;1956年10月,鄒縣進行撤區并區擴鄉,轄區內設中心、南宮兩個縣轄鄉。 1958年3月,進行撤區并鄉,轄區內設中心鄉、老營鄉。 1958年9月,撤上述2鄉成立中心人民公社;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撤中心人民公社設中心區;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組建縣轄中心店鎮。 |
6、香城鎮 1948年7月至1949年9月屬鄒縣民主政府第四(香城)區。 1955年11月,改序號稱謂為香城區。 1956年10月香城區。 1958年3月撤區并鄉設香城鄉。 1958年9月轄區成立香城人民公社和王村人民公社。 同年10月,撤銷王村人民公社,其所轄村莊并入香城人民公社。 1962年6月,香城人民公社分設為香城、王村兩個人民公社,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設區建鄉,香城、王村人民公社分別改設為香城區和王村鄉。 是年7月,王村鄉改為王村區。 1987年1月,撤銷區建制,香城區組建為香城鎮。 |
7、城前鎮 該鎮歷史悠久,明初,置城前為社,名為滕縣城前社。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該城前社為滕縣城前里。 1672年易城前里為滕縣城前保。 1688年,復置城前保為滕縣城前社。 1813年,易城前社為滕縣禮七社。 清末縣下社區,置城前為滕縣禮七區;1931年,該禮七區為滕縣城前鄉,1947年8月名為白彥縣城前區,1958年3月撤銷區建制為城前鄉,1958年9月,撤銷鄉建制,實行人民公社體制,城前、洼陡、大律3鄉合并成立城前人民公社;1983年5月城前人民公社改為城前區,1987年1月撤銷區建制,置城前區改為城前鎮。 |
8、北宿鎮 1958年9月,成立落陵人民公社;1982年1月將落陵人民公社更名為北宿人民公社;1983年5月,改為北宿區;1987年1月改為北宿鎮至今。 |
9、唐村鎮 1950年11月,為鄒縣第十一區唐村鄉;1958年9月屬落陵人民公社唐村管區;1983年5月,屬北宿區唐村鄉;1984年唐村鄉改為唐村鎮仍屬北宿區;1987年撤區建鄉鎮時,增設唐村鎮隸屬鄒縣管轄,今鄒城市。 |
10、太平鎮 1939年8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亦稱兗濟鄒魚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1月即成太平區分委會;1944年10月,設鳧山縣,屬鳧山縣第四區。 1958年3月撤區并鄉時,轄區分屬太平鄉、橫河鄉。 1958年9月,成立太平人民公社;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太平人民公社分別組建為太平區。 1987年1月,撤銷區建制,組建為太平鎮至今。 |
11、石墻鎮 據明嘉靖四年(1525)修《鄒縣地理志》與萬歷三十九年(1611)修《鄒志》,明朝時期,轄區內村莊屬第三鄉中的石墻社、羊緒社。 1949年10月為鳧山縣二區;1958年3月進行撤區并鄉,劃全縣為35個縣轄鄉(鎮),為石墻鄉、深井鄉。 1958年9月成立石墻人民公社,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撤銷人民公社設立區鄉,石墻人民公社改設為石墻區;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劃全縣為10個縣轄鎮和10個縣轄鄉,石墻區改設為石墻鎮至今。 |
12、嶧山鎮 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 古時“繹”與“嶧”二字相通,后逐寫作“嶧”,而得名嶧山。 |
13、看莊鎮 1950年11月,全縣各區由地名稱謂改為序號稱謂仍為第3區,1955年11月又改序號稱謂為地名稱謂為看莊區,1958年9月成立看莊人民公社,1983年進行農村體制改革,全縣共設18個區,下轄80個鄉(鎮)時組建看莊區,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置組建鄉鎮時為縣轄看莊鄉,1990年1月改為看莊鎮至今。 |
14、張莊鎮 1948年6月改為第六區,是年秋,改序號稱謂為張莊區,1950年11月改稱為第六區;1955年11月各區又改地名稱謂為張莊區。 1956年10月撤區并區擴鄉,撤張莊區,建張莊鄉。 1958年9月成立張莊人民公社,1983年5月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撤銷張莊人民公社,建立張莊區。 1987年1月撤銷區的建制,改設為張莊鄉,1994年1月,張莊鄉改設為張莊鎮。 |
15、田黃鎮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11月,全縣各區由地名稱謂改為序號稱謂為第七區。 1955年11月,又改序號稱謂為地名稱謂為田黃區。 1958年4月進行撤區并鄉時,設為田黃鄉。 1958年9月初,田黃人民公社成立,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田黃人民公社改設為田黃區,1987年1月撤區建鄉鎮,改設為田黃鄉。 1994年8月組建田黃鎮。 |
16、郭里鎮 1958年9月成立郭里人民公社,1983年5月,鄒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撤銷郭里人民公社,設立郭里區,轄4個鄉、39個村民委員會。 1987年1月撤區建鄉(鎮),轄區改稱郭里鄉。 1994年改設為郭里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