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濰城區 夏為三壽古國。 商屬萊國。 周為齊國屬地。 秦屬膠東郡(一說屬齊郡)。 西漢屬青州刺史部。 中元二年(前148),境內屬北海郡平壽縣。 建武十三年(37)屬青州北海國平壽縣。 三國屬魏北海國。 北海國國治平壽,仍屬青州,西晉初平壽縣屬齊國,后屬北海郡。 東晉十六國,境內先后為前趙、前燕、前秦諸國占據,其政權建置皆相因襲。 南朝宋屬青州北海郡,屬北海郡。 北朝魏仍屬北海郡平壽縣。 隋開皇三年(583)罷郡存州,實行兩級制,境內屬青州北海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分青州設濰州,州治下密(今清池境內)。 隋大業二年(606)撤濰州;同年改青州為北海郡,境內屬北海郡北海縣,唐初改郡縣為州縣制,又在州上設道。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今境內屬河南道青州北海縣。 宋在州之上設“路”。 宋正和元年(1111),今境內屬京東東路濰州北海縣(州治北海)。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金仿宋制,今境內屬山東東路濰州北海縣。 元至元三年(1341),境內屬益都路濰州北海縣。 明洪武元年(1368)撤北海縣并入濰州,屬青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改屬萊州府。 明洪武十年(1377)降州為縣,始稱濰縣,屬萊州府。 隋、唐、宋、金、元至明初所置濰州,其治所皆在今濰城區境內。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濰縣改屬萊州府平度州。 清初引用明舊制,清雍正十二年(1734)降平度為散州,濰縣直屬萊州府。 1913年裁府,濰縣屬膠東道。 1925年改屬萊膠道。 1928年裁道,濰縣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時期,隸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至1948年濰縣解放。 1948年4月濰縣城(濰城)解放,以濰城、坊子、望留等地組建濰坊特別市,直隸于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局時駐益都縣)。 同年8月恢復濰縣建置(即新濰縣),現境內東部少部分屬濰坊特別市,其余部分屬濰縣,隸屬于昌濰專區。 1949年6月濰坊特別市改稱濰坊市,直轄于山東省。 1950年5月,撤銷濰坊市,并入濰縣。 同年11月,復置濰坊市(縣級),屬昌濰專區,嗣后至1983年,稱濰坊市(縣級),先后屬昌濰專區、昌濰地區、濰坊地區。 1958年12月撤銷濰縣并入濰坊市,1961年10月濰縣析出,市、縣分置,隸屬不變。 1967年3月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5月昌濰地區改為濰坊地區。 )1983年8月國務院批示:撤銷濰坊地區和濰縣,將濰縣的行政區域并入濰坊市。 濰坊市組建為省轄市,為地專級。 市區下轄濰城、坊子、寒亭三個區。 原濰坊地區行署機關組成新的濰坊市人民政府。 原濰坊市人民政府機關組成濰城區人民政府。 1984年1月建濰城區(縣級),屬濰坊市。 轄城關、東關、南關、西關、北宮、東園、院校7個辦事處及河西、于河、望留、杏埠、符山、大柳樹、軍埠口、二十里堡、梨園、大虞10個鄉鎮。 1994年5月區劃調整,以白浪河為界將原濰城區劃析分兩個縣級行政區,白浪河以東新設為奎文區,白浪河以西為濰城區,同屬濰坊市。 |
2、寒亭區 夏為諸侯寒明伯之封國。 商屬營州萊國,周屬幽州齊國。 秦屬青州齊郡。 漢、晉為平壽縣,屬青州北海郡,治在前吉家村。 唐先后或并稱北海、夏密、寒水、濰水縣,屬青州北海郡,治在寒亭境。 宋建隆三年(962)為北海郡治,乾德三年(965)升濰州,政和元年(1111)改北海縣,屬東京東路。 金、元稱北海縣,屬濰洲。 明洪武元年(1368)撤北海縣并稱濰洲,屬中書省青州府;洪武十年(1377)降州為縣,屬萊州府,濰縣之名由此開始。 清沿明制。 1912—1948年稱濰縣,屬省。 1942—1949年,境內先后或并存過壽濰、昌濰、濰南、濰北、濰縣等級縣級建制。 1950年2月,濰南縣與濰北縣合并,稱濰北縣,縣政府先后駐楊孟、固堤、寒亭。 1953年7月,濰北縣與濰縣合并,稱濰縣,縣政府駐寒亭。 1958年濰縣與濰坊合并,稱濰坊市。 1961年復置濰縣,縣政府駐寒亭。 1983年8月,撤銷濰縣建制,同年10月,設立濰坊市寒亭區。 |
3、坊子區 夏為斟尋阝國,商為萊國地,秦代屬齊郡、瑯琊郡,西漢時分屬北海郡縣,東漢、三國皆屬北海郡(國)平壽縣。 晉初屬青州齊國,后屬北海國(郡)平壽縣。 南北朝時屬青州北海郡平壽縣和高陽郡北齊改北海郡為高陽郡。 平壽縣并入下密縣,境內屬之。 隋開皇元年(581),恢復北海郡,設北海、下密兩縣。 六年(586),置濰水縣。 十六年(596),置濰州。 大業三年(607)廢州,改下密為北海,又改濰水為下密,境域屬之。 唐武德二年(619),復濰州,領十七縣。 六年(623),惟留北海、營丘、下密三縣,余縣并廢,境屬北海縣。 八年(625),惟留北海縣,境域屬之。 宋代屬京東東路濰州、北海縣。 元代為中書省益都路濰州北海縣地。 明洪武元年(1368),屬萊州府濰州。 洪武十年(1383),降州為縣,境屬濰縣。 清朝屬萊州府濰縣。 1914年,裁府,山東改為四道,屬膠東道濰縣。 1925年,改四道為十一道,濰縣屬萊州道。 1928年,廢道,濰縣直屬山東省。 1933年,濰縣劃分為十區,境域為二、六、八、十區地,部分屬昌樂縣轄。 抗日戰爭期間屬濰縣。 1945年,中共濰南縣成立,境內解放區屬之。 1947年,境域大部為中共濰南縣。 坊子鎮附近屬游擊區和國民黨濰縣統治區。 1948年4月,濰城解放,坊子鎮一帶屬濰坊特別市坊子市區,后改為濰坊市第四區,其他鄉鎮數濰南縣。 1950年,濰南縣制撤銷,并入濰北縣。 1953年,濰北縣并入濰縣。 以后行政區劃雖多次變更,但境域大部分地區仍屬濰坊市和濰縣。 1983年10月,濰坊地區改建為省轄市;12月,組建坊子區。 1984年1月,施政至2014年期間,所屬部分鄉鎮有所調整,但區境內大部仍屬濰坊市坊子區的區域范圍有王家莊子、太保莊、鳳凰、坊城、九龍、坊安、黃旗堡共7個街道。 |
4、奎文區 山東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國函【1994】45號文件精神,設立濰坊市奎文區。 1994年8月,以白浪河為界,析濰城區河東部分,設立奎文區,其行政區域為原濰城區白浪河以東的東關、東園、院校、新城4個街道辦事處,大虞、二十里堡、梨園3鎮和軍埠口鎮的劉家沙窩、李家沙窩、南家、郭家、呂家、高家澗頭院、武家澗頭院7個村,寒亭區郭家官莊鎮的李家朱茂、杜家朱茂、玄家朱茂、辛莊、王家潭里、小南潭、西金馬、東金8個村。 河西仍為濰城區,自此,奎文區名一直沿用至今。 |
5、臨朐縣 夏為季荝氏封地,商為逄伯陵封地,西周為郱(駢)邑,為紀國所轄。 春秋,今縣境置郱邑、東陽邑;戰國為朐邑,齊國所轄,為齊相管仲封地。 秦,境內無縣治,今縣境大部屬臨淄郡,南部屬瑯琊郡。 西漢設有臨朐、朱虛、挍3縣和缾、臨原2個侯國;東漢,今縣境有臨朐、朱虛2縣。 三國魏晉,境內仍設臨朐、朱虛2縣,初臨朐屬徐州東莞郡,朱虛屬青州城陽郡,后同屬東莞郡。 南北朝時期,境內設昌國、朱虛、般陽、西安、安平5縣,隋朝將各縣統一為臨朐縣。 唐、宋屬青州,元朝屬益都路,明、清屬青州府。 民國初,屬膠東道。 1925年改屬淄青道。 1928年直屬山東省。 1949年屬昌濰專區。 1967年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更名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臨朐順次屬之,沿用至今。 |
6、昌樂縣 西周太公呂望始封之地,稱營丘。 春秋曾為杞國地。 戰國為齊國地。 秦為齊郡地。 西漢置營陵縣于營丘(今昌樂鎮東南22.5公里古城),為北海郡治所;又別置柳泉縣,又為劇縣地。 東漢廢柳泉縣,徙劇縣于柳泉縣城西,為北海國治。 三國魏北海國徙治平壽,營陵縣、劇縣隨屬。 西晉初改屬東莞郡,元康十年(300)改屬高密郡。 北魏營陵縣改屬平昌郡,劇縣仍屬北海郡,又徙今昌邑市境之都昌縣來屬。 北齊廢營陵縣、劇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復置營陵縣,改名為營丘,大業八年(612)營丘縣、都昌縣俱廢入北海縣。 唐武德二年(619)復置營丘縣、都昌縣,六年(623)省都昌縣,八年(625)省營丘縣入北海縣。 宋建隆三年(962),以北海縣為軍,境域置昌樂縣,屬之;乾德三年(965),升北海軍為濰州,改昌樂縣為安仁縣,不久復稱昌樂縣。 金時,昌樂縣屬山東東路濰州。 元時,昌樂縣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濰州;至(后)元三年(1337),昌樂縣并入北海。 明洪武初年,復置昌樂縣;九年(1376),昌樂縣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沿明制,昌樂縣屬山東省青州府。 1913年昌樂縣屬山東省膠東道。 1925年屬淄青道。 1928年,裁道存縣,昌樂縣直屬山東省。 1944年,昌樂境內共產黨領導的臨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魯中區沂山專區。 1945年8月底,臨東縣撤銷;9月,昌樂縣民主政府在堯山區大桃花村成立。 1948年5月,昌樂縣解放,昌樂縣民主政府改稱昌樂縣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昌樂縣屬昌濰專區。 1967年3月,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7月,復改為濰坊地區。 1983年10月濰坊地區改為濰坊市,昌樂縣屬之。 |
7、青州市 上古為東夷之地。 至夏商間,先后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 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于齊。 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秦統一天下,置齊郡。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稱青州城。 東漢至三國間,青州城為東方之重鎮。 西晉永嘉五年(311)曹嶷棄廣縣,筑廣固,為青州刺史治。 東晉隆安三年(399)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 義熙五年(409)劉裕破南燕,毀廣固。 青州刺史羊穆之于廣固城東、陽水北另筑州城,名東陽城。 北魏皇興三年(469)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 熙平二年(517)增筑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 北齊天保七年(556)遷益都縣治于東陽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后改為北海郡治。 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后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 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 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 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初,廢除青州府,設立膠東道,益都縣隸屬膠東道,后廢道,直屬山東省管轄。 抗日戰爭時期,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起4個抗日民族政權,后分別改為益都縣、益壽縣、益臨縣。 1948年3月,益都縣解放,8月恢復青州市建置。 1949年12月,撤銷青州市,并入益都縣。 1952年6月,撤銷益壽縣、益臨縣,部分地區并入益都縣。 1986年3月,撤銷益都縣,設立青州市(省轄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 |
8、諸城市 商為諸國地。 春秋為魯諸邑及莒牟婁、防邑。 西漢置東武縣,治今城關鎮東古城子,又別置諸縣、橫縣、昌縣、平昌縣,同屬瑯郡,郡治東武縣。 東漢省橫縣、昌縣,東武縣、諸縣屬瑯國,平昌縣屬北海國。 三國魏東武縣為城陽郡治。 北齊省諸縣、平昌縣,東武為膠州及高密郡治。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取漢諸縣故城名,為密州郡治。 唐、宋、金為密州治。 元屬益都路。 明、清屬青州府。 1913年屬膠東道。 1925年屬萊膠道。 1928年屬省。 1943年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屬濱海專區。 1946年屬膠東行政區濱北專區。 1950年屬膠州專區。 1956年屬昌濰專區(1967年更名昌濰地區)。 1983年屬濰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縣建市,由濰坊市代管。 |
9、壽光市 夏朝,屬斟灌國。 斟灌國故城即今壽光留呂鄉斟灌村。 商朝,壽光屬齊地,在逢伯陵的封域之內。 西周,屬紀國。 周莊王七年(前690)紀為齊所滅,改稱劇邑。 故城在縣城南紀臺村。 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 壽光境內有劇邑、益邑。 秦朝,壽光地為劇縣、益縣,屬齊郡。 西漢,置壽光縣,屬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轄,自此史書始見壽光縣之名。 東漢時,壽光縣屬青州樂安國。 三國魏時,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郡。 另有屬青州齊郡益都縣。 西晉,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國。 南北朝時,無壽光縣名,在今縣境內有隸屬青州北海郡的劇縣、隸屬青州齊郡的益都縣、隸屬青州樂安郡的博昌縣;以及南朝宋僑立的隸屬冀州河間郡的南皮縣(在今城東北五臺鄉)、樂城縣(在今城東洛城鄉)。 北齊天保七年(556),益都縣洽移至青州東陽城。 劇縣、南皮縣、樂城縣均撤銷。 隋開皇六年(586),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復置壽光縣,隸屬青州北海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于壽光縣南置閭邱縣。 到大業初年,撤閭邱縣,并入壽光。 唐、宋、元、明、清各代,壽光縣治均在今縣城。 唐代隸屬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隸屬京東路青州北海郡,金時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代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隸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隸屬山東青州府。 1912年屬青州府。 1913年廢府,屬膠東道。 1925年屬淄青道。 1928年道廢,直屬于省。 1938年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1941年2月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中國共產黨于1940年6月建立壽光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清河專區。 同年12月屬清河行政主任公署清東辦事處(1941年7月改為清東專署)。 1944年3月屬渤海行政區第五專區。 1944年4月撤銷后,又另建昌濰縣(包括昌邑部分區、村)。 昌濰縣于1945年10月撤銷。 壽光縣范圍是今縣境北部地區,于1948年7月建立(開始曾稱壽北縣),屬山東省渤海區第三專區(后改稱清河專區);1950年5月改屬山東省昌濰專區。 壽南縣范圍是今縣境的南部地區,1948年7月建立,屬山東省昌濰專區。 益壽縣1945年8月建立,1952年6月撤銷。 抗日戰爭以前曾屬壽光縣第五區的各村莊,分別劃給壽光縣、壽南縣和益都縣。 1953年8月,壽南縣并于壽光縣,隸屬山東省昌濰專區。 1967年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屬昌濰地區,1981年7月改稱濰坊地區屬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屬濰坊市。 1993年6月1日,撤銷壽光縣,設立壽光市,由山東省直轄。 1993年6月23日由濰坊市代管。 2007年8月,大家洼街道劃歸濰坊市寒亭區轄。 |
10、安丘市 西漢于淳于西南置安丘縣,于淳于城置淳于縣,又別置梧城、平昌、昌安、成鄉等縣,分屬北海郡、瑯邪郡、高密國。 東漢省梧城、成鄉、安丘、淳于、平昌、昌安等縣入北海國。 三國魏于昌安縣置平昌郡,昌安縣、淳于縣、安丘縣、平昌縣等縣均屬之。 北齊省安丘縣入昌安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分昌安縣置牟山縣,大業二年(606)改牟山縣為安丘縣,屬高密郡。 大業三年安丘縣徙治今諸城境。 乾元二年(759)刺史殷仲卿奏請治于昌安城(今安丘縣城),并改名為輔唐縣,屬密州。 五代梁改稱安丘縣,五代晉改名為膠西縣。 北宋開寶四年(971)復名安丘縣,仍屬密州。 金、元因之。 明、清屬青州府。 1945年7月于縣東南境置淮安縣,屬同安丘縣,同年12月,原高密縣西部所置之高密縣撤銷,并入淮安縣。 1948年安丘縣全境解放,5月于安丘縣城建立安丘縣,是為新安丘縣,屬魯中行政區第三專區(沂山)。 1949年6月老安丘縣改稱丘南縣,新安丘縣改稱安丘縣,二縣與淮安縣均屬昌濰專區。 1950年6月淮安縣改稱濰安縣,1952年6月并入安丘縣,1953年8月丘南縣并入安丘縣。 1994年3月18日,撤銷安丘縣,設立縣級安丘市,由濰坊市代管。 2007年9月,安丘市黃旗堡鎮劃歸坊子區管轄。 同時,將趙戈鎮也劃歸坊子區管轄。 |
11、高密市 今高密市境,春秋稱夷維,屬萊國。 齊靈公十五年(前567)齊滅萊后地屬齊。 戰國時亦為齊地。 秦置高密縣,屬齊郡,后改屬膠東郡。 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屬膠西國。 西漢武帝之封三年(前108)屬膠西郡。 西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屬高密國。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高密為章牟。 東漢建武十三年(25)屬北海國。 魏黃初元年(220)高密地為魏,屬青州城陽郡。 東晉建武元年(317)縣改屬青州高密國。 1913年縣屬山東膠州東道,1925年改屬萊州道。 抗日戰爭時期,縣隸屬山東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1944年建立高密縣,1945年隸屬膠東行政區南海專區。 1946年改屬膠東行政區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山東省膠州專區,1956年2月劃歸昌濰專區。 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濰坊地區撤銷改稱濰坊市,高密縣順次屬之。 1994年5月撤銷高密縣,設立高密市(縣級),以高密縣的行政區域為高密市的行政區域。 高密市歸濰坊市代管。 |
12、昌邑市 夏時,屬青州。 商時,為萊國地。 周時,境域有襸、密、邶殿、都昌和棠鄉。 秦時,置都昌縣,屬膠東郡。 漢時,增平城、膠陽、下密。 唐初,置訾亭、華池、膠東、平城和下密5縣,不久皆撤銷,歸入北海縣。 宋建隆三年(962),由青州北海縣析唐安鄉置昌邑縣;乾德三年(965),改屬濰州。 元時,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濰州。 明初,屬青州府,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昌邑歸濰縣;二十二年(1389年),恢復昌邑縣,改屬萊州府平度州,在北部濱海設漁兒鎮(今漁爾堡)巡檢司。 清初,屬萊州府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改屬萊州府。 1913年屬膠東道。 1925年屬膠萊道。 1928年直屬山東省。 1938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39年后,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45年,改屬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1941年,抗日民主政權昌邑縣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轄縣境北部地區,屬膠東區西海專區;1942年7月,改屬清河區清東專區;1944年,屬渤海區第五專區。 1944年5月,與濰北縣合并稱昌濰縣,屬渤海區第五專區。 1945年6月,復分,改屬膠東區西海專區。 1945年8月,原昌邑第十區即宋莊及其以南地區劃入平度和高密,隨后又分置,初為昌南行署,10月改建昌南縣,屬西海專區。 1948年秋,政府機構由馬渠移駐縣城。 1950年5月,昌邑、昌南2縣改屬昌濰專區(昌濰地區、濰坊地區、濰坊市)。 1956年4月,昌南縣并入昌邑縣。 1994年6月,撤銷昌邑縣,改設縣級昌邑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