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開元盛世之意而得名。 |
因抗美援朝二級戰斗英雄栗振林而得名。 |
因有龍鳳山景區得名。 |
因該辦事處內有兩個大的小區,分別是桂園西區和桂園東區而得名。 |
合澗鎮歷史悠久,因地處淅河之間,故取名“河澗”,明代稱“河間”。清代咸豐年間,淅河上游慶龍集、下游大店集等商販都來到“河澗”開業,洽談生意,為此,山西省在“河澗”南地街西頭建立了“山西會館”。自此,慶龍和大店兩集合二為一,各行各業興隆旺盛,自此商賈云集,日進斗金,有了“六集之首”的美譽,成為山西和林縣的物資集散地,故將“河”改為“合”,稱合澗,并沿用至今。 |
因該鎮臨近淇河而得名。 |
據白云山《三仙廟》碑文記載,唐貞觀23年(649),安陽林邑之東五十里許有村曰姚。后人分析是因為后秦王姚萇長期在這里活動而得“姚”名。又據民間傳說,明代以后此村東頭屬姚姓墳址,且位于縣城東部,故名東姚,沿用至今。 |
清《康熙·林縣志》載,系林州千年以上古村之一。林州地形西高東低,洹河在此自北向南橫流得名。村名沿用至今。 |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魏氏家譜》記載,魏氏6戶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見當地有兩條小河,便取名“魏家河”村。后聽信一風水先生的話,清光緒二年(1876)更名為“河順”,沿用至今。 |
明代初年,任氏三兄弟來此建村,故名任村。 |
據《林縣志》載,漢朝時此地為燒窯場,姚氏夫婦在此看窯,故取名“姚村”。 |
據《水經注》記載,北魏時期已有此村,因村莊位于陵陽河北岸,故名。 |
原康村始建于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以位居小平原,西臨康王泉,而得名,是林州市千年以上的古村之一。原康鎮因鎮政府所在地為原康村,所以原康鎮名稱由此而來。 |
因有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而得名。 |
戰國時此地桑樹成林,村人以采桑養蠶為生,故名采桑。后村莊規模擴大,分南、北采桑兩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