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更樓村撤村建居,與更樓居民合并組成。 按舊志記載,在南宋淳熙十二年時為壽昌縣仁豐鄉屬地;明萬歷六年為壽昌縣一都屬地;清雍正六年為壽昌縣東鄉屬地,光緒八年仍為壽昌縣東鄉屬地。 民國三十年屬壽昌縣更樓鎮,解放前后屬壽昌縣仁豐鄉。 1950年7~8月間至2001年10月,屬更樓鄉(公社)、新安江公社(鎮)。 1949年稱更樓鄉更樓村農會;1953年稱更樓農業社;1958年稱更樓大隊;1983年稱更樓村村委會;1981年為更樓居委會;2003年更樓村撤銷與更樓居委會合建更樓社區。 |
1958年衢州鋼鐵廠遷至更樓成立更樓化肥廠,1960年更名為建德縣更樓化工廠。 2005年6月設置更化社區。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厚堂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二都二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 解放初屬七里鄉,1950年9月為淤堨鄉張家村,1953年為淤堨鄉張家初級社,1958年底屬新安江公社張家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張家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張家村;自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駱村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二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七里鄉。 解放初屬七里鄉,1950年9月為淤堨鄉駱村村,1953年為淤堨鄉駱村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駱村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駱村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駱村村,自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厚堂莊,光緒八年屬一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 解放初屬仁豐鄉,1950年9月為更樓鄉后塘村,1955年為更樓鄉后塘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后塘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后塘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后塘村;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湖岑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一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 解放初屬仁豐鄉,1950年9月為更樓鄉湖岑畈村,1953年為更樓鄉湖岑畈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湖岑畈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湖岑畈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湖岑畈村,自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新市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一都二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 解放初屬仁豐鄉,1950年9月為東林鄉新市村,1953年為東林鄉新市初級社;1958年底屬新安江公社新源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新市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新市村;自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燕山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一都二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 解放初屬仁豐鄉第十村,1950年9月為東林鄉黃岙村,1953年為東林鄉黃岙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黃岙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黃岙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黃岙村,自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 |
宋元祐六年(1091),龍溪鄭氏族人鄭彥進士及弟。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建德鄉;明萬歷六年屬建德鄉;清雍正六年屬西小洋莊,光緒八年屬建德十二都;民國三十年屬白沙鄉。 解放初屬西洋鄉,1950年9月劃歸壽昌縣,為更樓鄉甘溪村,1955年為更樓鄉甘溪初級社,1958年底屬新安江公社甘溪生產隊,1961年7月為沽塘公社甘溪大隊,1966年12月為鄧家公社甘溪大隊。 1983年11月為鄧家鄉甘溪村,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 |
“淤堨”在官書中所見最晚不遲于明萬歷《嚴州府志·壽昌縣圖》所載之“淤堨鋪”。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淤堨莊、新街莊,光緒八年屬二都二圖;民國三十年屬七里鄉。 解放初屬七里鄉,1950年9月為淤堨鄉第九村、第十村、桐子源村;1953年為淤堨鄉新街、淤堨、桐子源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新街、淤堨、桐子源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新街、淤堨、桐子源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新街、淤堨、桐子源村,3個村自1992年5月起屬新安江鎮,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2007年7月合并由原淤堨、新街、桐子源3個村。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燕山莊,光緒八年屬一都二圖、十二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西華鄉。 解放初屬仁豐鄉,1950年9月為東林鄉五里源村、童家鄉第五村、第六村;1955年為東林鄉五里源、石馬、童家鄉過浴山初級社;1958年底屬新安江公社新源、石馬生產隊和卜家蓬公社過浴山生產隊;1961年7月為更樓公社五里源、石馬大隊,童家鄉過浴山大隊。 1983年11月為更樓鄉五里源村、石馬村,童家鄉過浴山村。 1992年5月起五里源、石馬村屬新安江鎮,過浴山村屬壽昌鎮;2001年10月起五里源、石馬村屬更樓街道;2007年7月3個村合并。 |
由原洪宅、直塢、巖壟3個村合并而。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里;清雍正六年屬過塘莊,光緒八年屬壽昌仁豐區一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白沙鄉、仁豐鄉。 解放初屬仁豐鄉,1950年9月為沽塘鄉第二村、第五村;1955年為沽塘鄉直塢、巖壟、洪宅初級社;1958年底屬新安江公社甘溪生產隊,1961年7月為沽塘公社洪宅、直塢、巖壟大隊;1966年12月為鄧家公社洪宅、直塢、巖壟大隊。 1983年11月為鄧家鄉洪宅、直塢、巖壟村;3個村自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2007年7月合并。 |
由原橋亭、甘嶺、馬目塢3個村合并而成。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建德縣建德鄉、壽昌縣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建德縣建德鄉、壽昌縣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建德縣馬目莊、壽昌縣沽塘莊,光緒八年屬建德縣十二都、壽昌縣一都;民國三十年屬建德縣甘源鄉、壽昌縣仁豐鄉。 解放初屬建德縣親睦鄉、壽昌縣仁豐鄉,1950年9月為鄧家鄉第八村、沽塘鄉第一村;1955年為鄧家鄉橋亭、馬目塢、沽塘鄉甘嶺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橋亭、馬目塢、甘嶺生產隊,1961年7月為沽塘公社橋亭、馬目塢、甘嶺大隊;1966年12月為鄧家公社橋亭、馬目塢、甘嶺大隊。 1983年11月為鄧家鄉橋亭、馬目塢、甘嶺村;3個村自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2007年7月合并。 |
由原鄧家、新嶺、大坪3個村合并而成。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建德鄉;明萬歷六年屬建德鄉大川里;清雍正六年屬馬目莊,光緒八年屬十二都;民國三十年屬甘源鄉。 解放初屬建德縣殿后鄉,1950年9月為鄧家鄉第六村、第七村,1955年為鄧家鄉鄧家、大坪、新嶺初級社;1958年底屬新安江公社鄧家、馬目塢生產隊,1961年7月為沽塘公社鄧家、大坪、新嶺大隊;1966年12月為鄧家公社鄧家、大坪、新嶺大隊。 1983年11月為鄧家鄉鄧家、大坪、新嶺村;3個村自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2007年7月合并。 |
由原石嶺、長嶺、南山、過塘源等4個村合并而成,恢復使用1956年合辦高級社后至1961年7月間的社(隊)名。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石嶺莊、過塘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二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沽塘鄉。 解放初屬仁豐鄉,1950年9月為沽塘鄉第一村、第三村;1955年為沽塘、石嶺、長嶺、南山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石嶺生產隊,1961年7月為沽塘公社石嶺、長嶺、南山、過塘源大隊;1966年12月為鄧家公社石嶺、長嶺、南山、過塘源大隊。 1983年11月為鄧家鄉石嶺、長嶺、南山村;4個村自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2007年7月合并。 |
現村域在南宋淳熙十二年屬仁豐鄉;明萬歷六年屬仁豐鄉;清雍正六年屬石嶺莊,光緒八年屬仁豐區二都一圖;民國三十年屬仁豐鄉。 解放初屬七里鄉,1950年9月為沽塘鄉第四村,1955年為沽塘鄉許村、八樂塢初級社;1958年底為新安江公社四村生產隊,1961年7月為沽塘公社許村、八樂塢大隊,1966年12月為鄧家公社許村(1981年10月因重名改為許村畈)、八樂塢大隊。 1983年11月為鄧家鄉許村畈、八樂塢村;兩村自2001年10月起屬更樓街道,2007年7月合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