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陶為天下之中“之說,故命名為天中街道。 |
因濱臨定陶新河,取名為“濱河”。 |
冉堌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其鎮名以冉耕、冉雍、冉求三兄弟的后裔聚集地冉堌集村作為鎮駐地而來。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不僅名列孔子弟子72賢,還是孔子親自認可的十哲中人,三人為親兄弟,故有“一門三賢”之譽。據《冉堌村志》記載:“冉求系出于周聃季載,冉伯牛,冉仲弓三賢鼎足,世居山左。”因冉姓定居于此,故稱冉山。據《冉氏族譜》記載:“漢高祖劉邦起兵至吉旺里,練兵卒于冉山南,改冉山為冉堌。 |
據《董氏族譜》記載,該村曾有張家灣、張灣集、張灣鎮等名。據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火神廟記載:“曹南張家灣,東接汎陽,西鄰灉河(灉同雍,今趙王河)-----百有余家之名區也。”相傳古時乃濟水岸畔的水旱碼頭。由于該村由張姓建村,并以位于趙王河拐彎處,故名張灣。 |
黃店鎮政府駐地在黃店集,故名黃店鎮。 |
隋末農民起義領袖孟海公在此筑南北二城抗守敵寇,后改為孟海。 |
因鎮內建有西周曹國皇陵遺址仿山而得名。 |
明洪武元年(1368)濟渡河溢被淹,南堤至此終斷,故名半截堤,后因順堤南沿成集,故稱順堤集,1960年改為半堤集,半堤鎮因此而得名。 |
明弘治年間杜姓在村東建廟,叫杜堂廟,因以得村名杜家堂,至明末簡稱杜堂,因政府駐杜堂村,故名杜堂鎮。 |
鎮政府駐地王店村,處于定陶縣南部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