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秀區 西秀區歷史上稱為安順州、安順府親轄地、安順縣、安順市。 春秋時期,現區境為牂柯國所屬。 戰國時期,為夜郎地境。 秦屬象郡夜郎縣。 漢屬牂牁郡談指縣。 三國屬漢及晉為牂牁郡談指縣。 南朝宋、齊、梁屬夜郎郡談指縣,南朝陳偉寧州西謝部和晉里部。 隋屬牂州、牂牁郡賓化縣。 唐為琰州望江縣。 宋屬黔州望江縣。 元為云南行省曲靖宣慰司晉定府(路)晉定縣同時置安順州,州制在今治舊州鎮。 明代,先后設置晉定衛。 晉定府、晉定軍民指揮使司、晉定軍民府,為治所駐地。 其所轄的晉定縣、安順州即為今區境。 清為貴西道安順府知府親轄地和晉定縣地。 1914年,撤安順府,主要以府親轄地置安順縣,晉定縣治移駐定南(今晉定縣城)。 1958年安順縣改設為安順市。 2000年安順市改名為西秀區。 |
2、平壩區 元為習安州東部地,屬普定路。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平壩衛,屬貴州都司。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于北部置柔遠千戶所,隸鎮西衛。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衛,改置安平縣,柔遠千戶所并入,屬安順府。 1914年因與直隸安平縣、云南安平廳重名,更名平壩縣,因縣城附近地勢平曠得名,屬黔西道。 1935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37年為省直轄。 1949年屬安順專區。 1970年屬安順地區。 2000年屬安順市。 2014年撤銷平壩縣設區。 |
3、普定縣 唐置始安縣,屬琰州,宋屬普里部。 蒙古元宗七年(公元1257年)置普定萬戶(今安順市東部)普定之名始此,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7年)置普定縣與習安州,州治西普寨(今馬場鎮)。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廢縣,十九年于今縣東境置十二營長官司,于西境置西堡長官司,均屬普定衛,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于蠟爾里置定南守御千戶所,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改普定衛置縣,為安順府附郭縣,后裁定南所之入,1912年撤銷普定縣,1913年復置,徙定南所故城(今縣城),屬黔西道,1935年屬第二行政督查區,1949年屬安順專區,1966年劃抵簸、大用、索考3公社入六枝特區。 1970年屬安順地區。 2000年屬安順市。 |
4、鎮寧縣 漢為夜郎縣地。 唐屬應江縣、降昆縣。 宋為羈糜和武州。 元屬普定路和宏州。 明初屬鎮寧州。 洪武二十三年(1390)于納吉堡置安莊衛(今城關鎮),屬貴州都司。 嘉靖十一年(1532)徙鎮寧州治于安莊衛,州、衛同城。 萬歷三十年(1602)改隸安順軍民府。 清康熙十年(1671)裁安莊衛并入鎮寧州。 1913年廢州改置鎮寧縣,屬黔西道。 1935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安順專區。 1956年劃關嶺縣第四區(六馬)入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關嶺縣并入,屬安順專區。 1961年關嶺縣析出。 1963年改置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1970年屬安順地區。 2000年屬安順市。 |
5、關嶺縣 秦為夜郎國地。 漢為柯郡夜郎縣地。 唐置武侯縣,屬琰州。 宋屬普里部。 元至正十一年(1351)屬達安州。 明洪武十八年(1385)改達安州為永寧州,屬普定府。 嘉靖十一年(1532)永寧州治徙關索嶺。 萬歷四年(1576)徙安南衛(今晴隆)。 三十年改隸安順軍民府。 清順治十六年(1659)州治遷查城驛(今永寧)。 1913年廢州改置永寧縣。 1914年更名關嶺縣;于募役設募役分縣,屬黔西道。 1916年徙縣治于募役司(今花江鎮),募役分縣遷永寧。 1936年省募役分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興仁專區。 1950年縣人民政府遷關索鎮。 1952年屬興義專區。 1956年劃第四區(六馬區)歸鎮寧縣,改屬安順專區。 1958年撤縣并入鎮寧縣。 1961年以原地復置關嶺縣。 1970年屬安順地區。 1981年改置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2000年6月屬安順市。 |
6、紫云縣 唐貞觀四年(630)置降昆縣,屬琰州。 宋屬羈縻和武州。 元至正十一年(1351)置和宏州,治羅黎寨(今火烘),屬普定路。 明洪武十八年(1385)更名鎮寧州。 十九年置康佐長官司,屬安順州。 正統三年(1438)康佐長官司改隸鎮寧州。 嘉靖十一年(1532)徙州治于安莊衛(今鎮寧)。 清雍正五年(1727)廢康佐長官司。 七年設威遠營,十年析鎮寧州地置歸化廳,隸安順府。 1913年廢廳,改置歸化縣。 1914年更名紫云縣,以城郊紫云洞得名,屬黔西道。 1935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屬安順專區。 1956年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撤縣,劃東北部地歸長順縣;西南部地歸望謨縣。 1961年以原地復置縣。 1965年改置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屬安順專區。 1970年屬安順地區。 2000年6月屬安順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