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計劃(2018—2022年)》要求,根據《浙江省善治村認定暫行辦法》規定,經鄉鎮(街道)初評、縣(市、區)審核、市核查、省聯審,現將2022年度“浙江省善治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擬認定名單和擬撤銷名單予以公示。 |
為了響應青山白云的美好農村建設,故名。2019年馬嶼鎮部分村民委員會規模調整,撤銷馬嶼鎮大墳腳村、白石坳村、三大廠村、金竹坑村、田隆村等5個村民委員會,將其管轄區域合并,設立青云村民委員會,批準文號馬政〔2019〕75號。青云村……。 |
所在處多巖石,且地廣平坦,故名。2019年馬嶼鎮部分村民委員會規模調整,撤銷馬嶼鎮凈水村、上洞村、石牌村等3個村民委員會,將其管轄區域合并,設立石州村民委員會,批準文號馬政〔2019〕75號。石州村……。 |
根據白葉、壽桃尖、大徐、中心四村共同人文、地理特征,并結合村民意愿共同命名決定。2019年撤銷高樓鎮白葉村、壽桃尖村、大徐村、中心村等4個村民委員會,將其管轄區域合并,設立聯忠村民委員會。聯忠村……。 |
村委會駐地,以序數名村,村委會駐地為九里,以序數分為二村。1949年屬雙里鄉九里中村;1962年稱上望公社九里二大隊;1984年置九二村委;1986年屬九里鄉;1992年全市進行撤擴并后改屬上望鎮;2000年并入安陽鎮,2003年屬上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九二村位于瑞安市東大門,現有常住858戶,常住總人口3200人.全村占地面積1500畝.……。 |
東甌社區在甌北街道轄區內,位于甌北三橋以西,東至三橋西側,南至陽光大道,西至和三村,北至甌北大道。社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有便民服務中心、法律援助服務中心、社會服務管理服務中心、社區文體活動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計生服務中心、勞動保障中心。戶籍總人口627人,總戶數213戶,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13人。轄區內非公制經濟組織23家,社會組織10家、志愿者服務隊12支。社區服務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 |
村建高山后向,故名。1949年稱羅溪鄉山后行政村;1958年稱黃田公社羅溪管理區后山生產大隊;1961年稱羅溪公社山后生產大隊;1984年稱羅溪鄉山后村民委員會;1992年5月稱羅東鄉山后村民委員會;2001年7月稱甌北鎮山后村民委員會;2011年4月稱三江街道山后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山后村……。 |
宋代該地一官,建墓于村后山岙,墓前立有青石鑿琢的一對石馬,故名。以駐地得名。2019年5月村規模調整撤銷石馬岙村、外垟頭村、新浦村,設立石馬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石馬岙村位于菇溪下游,離鎮中心不到1公里,北面與外洋頭村為為鄰,南面與新浦村為鄰;全村348戶,1219人口,多為農業戶口,外來人員242人。有水田43畝、旱地14畝。人均耕地0.05畝。大小企業9家,村中大部分青壯年以經商為業。20……。 |
村建一座殿宇前方,故名。1949年5月稱橋頭鄉雙廟行政村;1958年稱橋頭管理區稱雙廟生產大隊;1961年分設稱橋頭公社殿前生產大隊;1981年稱橋頭鎮殿前生產大隊;1984年稱橋頭鎮殿前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殿前村……。 |
村中有一橋,橋下建有水塔,腳基用兩塊大石連接而成,取名塔石,后以“泰石不敢當”吉利之詞,改寫為“泰石”。1949年5月稱泰石鄉泰石行政村;1956年4月稱渠口鄉泰石農業社;1957年3月稱泰石鄉泰石農業社;1961年10月稱渠口公社泰石生產大隊;1984年稱渠口鄉泰石村民委員會。2011年4月稱沙頭鎮泰石村民委員會;2019年5月村規模調整撤銷呈坑村、泰石村、下城岙村,設立泰石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 |
北山村有1100余人口,366戶人家,村民代表27人,黨員14名,全村耕地面積100余畝。村辦企業有12家,多為加翻砂廠生產的半成品,如閥門及減速機等等機械配件,銷往溫州等地,再由溫州廠家組合成成品,銷往祖國各地和出口國外。因此無形中成了沙頭鎮工業園區的重要部分,有著不可或缺的經濟地位。……。 |
黃南村位于大楠溪源頭景區黃南鄉境內,鄉政府所在地。平均海拔500多米,耕地面積167畝。135戶,365人,勞動力186人,其中外出勞動力為120人。自列入村莊整治啟動村以來,黃南村以“四大工程”建設為重點,推進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以創建市級生態村為契機,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積極開展環境整治大行動,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一、建立組織,加強村莊整治工作領導 為了更好地開展村莊整治建設工作,進行村容環境……。 |
地處大源溪與黃南溪合流口處得名,古名合溪。2019年5月村規模調整撤銷小舟垟村、溪一村、溪二村、到家山村,設立溪口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溪口村……。 |
林坑村地處楠溪江源頭,始建于明朝,其毛氏祖先原籍江西吉安,為逃離戰亂,背井離鄉遷徙。發現此處景色奇麗,水草繁茂,氣候宜人。于此安家,至今四十五代,七百余年。村內現有137戶,418人,村民以農耕經濟為主,兼營竹木,因竹木繁茂,三面環山,溪多谷深,交通閉塞,故稱“林坑”。2000年,廣州畫院一級畫師趙瑞椿教授攜學生來到林坑村,被林坑如詩如畫的景色深深吸引,并報道了《永嘉古村處處畫》新聞,引起了市縣領……。 |
大若巖鎮藤溪村,全村人口928人,318戶,區域面積6886畝,耕地面積495畝,山場面積5800畝。村莊座落在大若巖鎮的西南角,屬于革命老區。全村植被良好,山青水秀,自然風景優美,具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其中“五星奇潭”和省級森林公園已獲上級部門批文。藤溪村民風淳樸,治安狀況良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各項指標達到縣定標準,2007年獲得縣整治村榮譽稱號、群眾科技興農意識較強。農民經濟收入主要是靠外出務……。 |
北部有一口清如白玉的泉井,故名。1949年9月稱白泉鄉后村行政村;1958年稱白泉管理區后村生產大隊;1961年稱白泉公社后村生產大隊;1984年稱白泉鄉玉泉村民委員會;1992年5月稱大若巖鎮玉泉村民委員會,一直沿用至今。玉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