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商初,商王湯于境內建都,稱亳。 周初,境內始稱焦,周武王封神農氏后裔于焦,置焦國。 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楚平王筑譙城改焦為譙,境內始稱譙。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滅楚,在當地置譙縣,隸泗水郡。 西漢至東漢,名稱未變。 東漢建武十八年(42),豫州刺史治于譙縣。 建安末年置譙郡,治于譙縣。 魏黃初二年(221)改譙為都。 晉稱譙國,都譙縣。 東晉咸康四年(338)晉于譙縣僑置陳留郡小黃縣,自此譙縣又稱小黃縣。 北魏正始四年(507),置南兗州,治小黃縣。 北周大象元年(579),因當地古為商湯都城,改南兗州為亳州。 隋大業三年(607),改小黃縣為譙縣,一直沿用至元朝。 明,洪武初,廢譙縣,城父縣,并入亳州。 洪武六年(1373),改亳州為亳縣,隸鳳陽府潁州。 弘治九年(1496),改亳縣為亳州,隸鳳陽府。 清代,當地一直稱亳州。 1912年,亳州改為亳縣。 新中國成立后,稱亳縣。 1986年3月國務院批準撤銷亳縣,建立亳州市(縣級)。 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為省直管市。 1998年收歸省直轄。 2000年6月組建地級亳州市,原亳州市整建制轉化為譙城區。 2006年譙城區鄉鎮區劃調整,區劃調整后的譙城區轄3個街道、20個鎮、2個鄉。 地名沿用至今。 |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置郡縣,渦陽故地分屬铚和城父兩縣,皆屬泗水郡。 西漢初,改泗水郡為沛郡。 東漢初,渦陽縣境在沛郡與汝南郡交接處,屬豫州刺史部。 黃初元年(220),曹丕稱帝,以礁為“先人舊郡”,稱為瞧國。 縣境地接礁南。 晉改譙國為譙郡。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改渦陽縣為淝水縣;隋煬帝大業初年,淝水縣又改為山桑縣,屬譙郡。 唐武德四年(621)四月,山桑屬譙州。 貞觀十七年(643)廢譙州,割屬亳州。 天寶元年(742),改為蒙城縣屬亳州。 北宋紹興十一年(1141),蒙城改隸壽州。 此時,縣境分屬潁、亳、宿、壽4州。 元至元三十年(1293),分置汝寧府,下穎顧州。 明洪武四年(1371)二月,從歸德府劃出宿州;三月,從汝寧府劃出潁州,與蒙城縣同屬鳳陽府,直隸南京。 弘治九年(1496)十月,設義門巡檢司。 清雍正二年(1724),將蒙城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潁州為府,亳州、蒙城同屬潁州府。 宿州屬鳳陽府。 清同治三年(1864)為鎮壓捻軍起義,割亳州、蒙城、宿州、阜陽縣4州縣各一部分地,以捻軍首義地雉河集為縣治,取蒙城縣北魏舊名置渦陽縣,屬潁州府。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縣境一度屬淮泗道。 后在潁州設立阜陽專署,轄渦陽縣。 1945年—1947年,縣境西設立渦亳縣,縣境南立渦陽縣,縣境東立宿蒙縣,隸屬皖北專員公署第三公署。 1948年4月18日,解放渦陽縣城。 1949年3月,將4縣占有的原渦陽縣境,仍歸并為渦陽縣。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建立后,阜陽專員公署駐阜陽縣城,轄渦陽縣。 1965年5月以前,縣境屬安徽省阜陽地區專員公署。 “文化大革命”初,廢專員公署,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設立阜陽地區行政公署,仍轄渦陽縣。 1996年7月,撤銷阜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改設阜陽市,仍轄渦陽縣。 2000年5月,縣級亳州市升格為地級亳州市,渦陽縣劃歸亳州市管轄。 |
夏,為禹貢豫州之域。 商,為湯都,稱北冡。 西周稱漆邑。 公元前595年歸楚,稱楚北地漆園;秦,屬碭郡;漢初,分西北境為梁國蒙縣,東南境為沛郡山桑縣。 三國時,屬魏譙郡山桑縣。 東晉僑置蒙縣,仍屬譙郡;南北朝時,屬宋山桑縣。 南齊仍為山桑縣;北魏皇興元年(467),廢山桑縣建置渦州,在漆園故城建置渦陽縣;梁大通二年(528),梁改置渦州為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東魏武定八年(550),置南譙州,并山桑、蒙縣為蒙郡。 北齊復稱蒙縣;隋開皇十六年(595),稱淝水縣;大業七年(611),改淝水縣為山桑縣;唐天寶元年(742),正式定名為蒙城縣。 此后,雖歸屬屢有變更,但縣名一直沿用未變;五代時,為河南道亳州蒙城縣;宋代,先后屬安豐軍、亳州、壽州;元代,屬總管府安豐路。 明代,屬南直隸鳳陽府;清代,先后屬亳州、潁州;1912年,屬安徽省壽州。 1914年6月,屬安徽省淮四道。 1928年3月,直屬安徽省。 1942年10月,屬安徽省第六(泗縣)行政督察區。 1938年6月,屬安徽省第三(阜陽)行政督察區。 1944年12月,蒙城縣北境歸宿蒙縣,屬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1945年12月,宿蒙縣屬華中區第八行署。 1947年6月,宿蒙縣屬豫皖蘇區第三行署。 11月,縣南境歸蒙城縣,屬豫皖蘇區第六行署。 1949年3月,裁撤宿蒙、宿懷、蒙城(渦河南)、渦陽4個邊區縣,設蒙城縣,原蒙城轄區恢復,屬豫皖蘇區第六行署。 4月12日,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 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阜陽專區。 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阜陽地區。 1996年,撤銷阜陽地區和縣級阜陽市,設立地級阜陽市,屬安徽省阜陽市。 2000年6月,撤銷縣級亳州市,設立地級亳州市。 蒙城縣劃歸亳州市管轄。 |
先秦時期,分屬胡子國、州來國地、后屬楚地;秦,分屬汝陰、下蔡縣地;漢,析置城父、山桑縣;南北朝時期,南宋將城父縣并入浚儀、北魏于山桑縣地置渦陽縣;隋,復置城父、山桑縣;唐天寶元年(742)改山桑縣為蒙城縣;明洪武中,城父縣入亳州,下蔡縣入壽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鳳臺縣。 雍正十三年(1735),置阜陽縣。 同治三年(1864),置渦陽縣;民國,依清制;1964年10月31日,從阜陽、渦陽、蒙城、鳳臺四縣劃出部分地區設置利辛縣。 1965年5月1日,組建利辛縣人民委員會,析阜陽縣王人、王市、馬店、胡集4區,析渦陽縣閻集、江集、張村3區,析鳳臺縣闞疃、展溝2區,析蒙城縣望疃區,共10個區組成利辛縣轄區。 1969年撤銷10個區和54個公社,設20個大公社。 1975年設區劃社,置12個區、51個公社。 1981年成立利辛縣人民政府。 1983年政社分開,恢復鄉、村建制,58個公社全部改稱鄉,設立鄉人民政府。 1985年廢柳東鄉,置張村鎮,隸屬張村區,廢闞疃鄉,置闞疃鎮,隸屬闞疃區,廢西潘樓鄉,置西潘樓鎮,隸屬西潘樓區。 1992年撤區并鄉,轄19鎮、7鄉。 2000年,成立亳州地級市,利辛劃歸亳州市管轄。 至2020年,利辛縣下轄20個鎮、3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