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又稱“州內”,永春古稱“桃源”,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請升為州,轄德化、大田二縣。永春縣城背依巍峨大鵬山,面臨悠悠桃溪水,一年四季,冬暖夏涼、花紅柳綠、茶果飄香,博得“桃城”的美稱,桃城鎮因此得名。 |
關于五里街之名的由來,說法有二:(1)從縣城城隍廟至西安新亭路有一長街,綿延五華里;(2)永春縣城隍廟西側五華里處有一繁華街巷,原名豐岑頭街,民國初年改稱五里街。 |
原名碧溪,自元代起,全縣劃分為25都,此地為第一站,故稱一都。 |
因鎮政府駐地位于地勢較低且平坦之處,故名。 |
相傳,古時為一片湖泊,湖中散落著幾座小山,名曰:七星墜地。此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風景優美,酷似蓬萊仙境,故稱蓬壺,別名毗壺、肥湖。 |
相傳,古時此地多荒埔,卓、柯、羅三姓遷入開基,卓氏居多,故名卓埔,又稱卓埠,后因方言諧音改稱達埔。 |
吾峰,古稱劇頭鋪,別稱鰲頭。境內有三山,形似三龜,民謠有云:“三龜并排走,銅鑼把水口。龜鰲同類,以鰲為雅;前臨銅鑼(山岡),當主文藻。舊時代踏鰲頭而登虎榜,乘鯉舟以跳龍門”乃文明進步的象征之一,“占鰲頭,樹文峰”含“激勵上進,追求文明”深意,故建鄉時,取名鰲峰。后為書寫方便,取其方言諧音,稱吾峰。 |
據傳,古時桃溪溪畔有一巨石如鼓,溪水沖擊之下發出陣陣鼓聲,成為一處奇觀,“石鼓”之名由此而來。 |
岵山是桃源姑峰陽山的簡稱,原名小姑,《陳氏族譜》中稱“岵山”為“小姑山”。據傳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岵山人民為反抗異族統治,暗中準備起義。因被察覺,朝廷派員征剿,鄉民得知,聚眾計議,集本里所有佛像于宮中,偽裝古剎。有一民女愿意削發為尼,誦經禮懺,避過大禍,鄉民免于殺戮,后為紀念民女小姑之功德,易岵山為小姑。 |
該鎮取東碧、和平各一字為名,稱東平鎮。 |
因四周環山,中部形成湖狀盆地,故稱湖洋。又因諧音得名烏洋、湖陽。 |
據傳,境內青溪與發源于詩元村的一條坑溝交匯,早年村民沿周邊建居,故得名。 |
玉斗,又稱五斗,因地形似天上北斗而得名,約于民國初期改稱玉斗。 |
古書《陰爻》中有言:“陰爻為九”,取其大數,故稱之“九斗”。后因該鎮四周群山環峙,中部一洼地,其形似斗,而境內層巒迭翠,似披錦繡,故改稱錦斗。 |
因該鎮地理位置險要,系永春縣東部之關口,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