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自北向南瀕臨唐河,因位置得名。 |
域內有清代建筑“文筆峰”青磚塔,故名。 |
取“振興唐河經濟”之意命名。 |
清代康熙初年,原唐河西岸老馬灣屬河路碼頭,為避免水患災害,商戶請求縣令將集鎮遷往河東岸,后東岸形成集鎮,取“青龍回源歸潭”之吉兆,遂定名為源潭。 |
元代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一張姓舉子進京趕考,落榜后返鄉,途經此地,見地理條件優越,在此開飯店營生,漸成集鎮,取名張家店。民國初期,更名為張店。 |
明代此地是水旱交通要道,船來人往,客商云集,清初形成集市。因沿唐河兩岸的灘地盛產瓜類,每逢瓜季,街市上到處是瓜,人們便把郭家灘稱之為“瓜灘街”,后則稱之為郭灘。 |
起名于夏代,因湖陽鎮南一千米處,有徽子湖(現名七個堰),水北為陽,故名湖陽。 |
黑龍鎮(自然鎮)南500米有黑龍潭,水質清澈,常年流水不斷,恩澤四方百姓,故名。 |
明代稱大河保,村落臨泌陽河岸,有糧食囤之稱,故得名大河屯。 |
漢代龍潭原名黃家莊,據明洪武年間重修奶奶廟碑文載:“漢龍潭,唐邑古鎮也,始于黃,興于龍。龍者水也,水患至,唯此地汲水,汲水者是為旱龍”,故名。 |
元代山西難民來此落戶,定居于現址西二公里許母豬河東岸,當時桐樹成林,形成自然寨柵,過往客商在此食宿,遂成店鋪,稱桐寨鋪。 |
唐代鎮北有座蒼臺寺,鎮以寺名,稱之蒼臺。明、清、民國為水路碼頭。1965年洪水后,東遷1.5千米與三里候連為一體,仍稱蒼臺。 |
1975年洪水后自上屯遷此,沿用原名,故名。 |
清代,有三戶姓畢的在此定居開飯店,后來此處住戶越來越多,規模擴大,筑寨建集,就以畢姓始住取名“畢店”。 |
漢代此地曾有觀音寺一座,傳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時,劉秀曾在寺夜宿。次日清晨,劉秀走得倉皇,沒向佛爺跪拜,僅言“少拜了”。劉秀建東漢后,人們遂將該寺更名為少拜觀音寺,簡稱少拜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