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長江、沮漳河、夏水三角洲頂端的市鎮,由此得名。“沙市”意為“沙洲頂端的集市”。
以境內的荊山得名。
建安十四年(209),置公安縣。當時左將軍劉備號稱“左公”,立營油河口,“邑賴以安(當地人民因此得到安定的生活)”,因此命名為公安縣。“公”指左公劉備,“安”指安營扎寨。
三國時期,孫吳設監利縣,因境內農業、漁業興盛,政府遂派駐官員監管農漁之利,故得名監利。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拔郢,并分郢置江陵縣。江陵因“以地臨江”、“近洲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荊州府志》、《江陵志余》)。
因位于紀山之南得名。東周(前689)楚文王繼位,同年將都城自丹陽遷至郢(今紀南城),名為郢都。因地處紀山之南,也稱“紀南”,“紀郢”。兩晉學者杜預在《左傳》的注釋中始將郢都更名為“紀南城”,故名。
以境內的石首山得名,石首山在市區東,江濱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以此為名。
以境域最大湖泊洪湖命名。洪湖之名最早見于《明嘉靖沔陽志》中的“上洪湖、下洪湖”,當時上、下洪湖被寬約5公里民垸和河網隔開,后至成化年間,洪水連年,江堤決口泛濫,洪水淤積形成湖泊,故名洪湖。
東晉咸康三年(337年),以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省霍邱縣)的流民避兵至此,僑置松滋縣。1995年,改名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