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3]
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3]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開展了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工作。經各地申報推薦、專家評審、實地抽查,最終確定命名手繪地圖中的49個縣(市、區)和鄉鎮(街道)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荊門市東寶區轄鄉。1958年建并舉公社牌樓管理區,1961年改子陵鋪區牌樓公社,1975年改子陵鋪公社牌樓管理區,1985年置牌樓鄉。位于市區東郊,距荊門城區8公里。面積76平方公里,人口1.2萬。皂(市)當(陽)公路、荊(門)石(牌)公路穿境而過。轄泗水橋、楊沖、城山、牌樓、長興、長崗、新生、江灣8個村委會和航空路居委會。農業以水稻、油料、蔬菜、水產、林果為主。鄉鎮企業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主。……。 |
鄂州市梁子湖區轄鄉。1949年設畈雄鄉,1961年改為沼山公社、東井公社,1975年合并為沼山公社,1984年置鄉。位于區境中部,梁子湖東岸,距區府10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4.2萬。鐵(山)賀(勝橋)公路過境。轄少峰、王鋪、永塘、沼山、牛山、下柯、新橋、湖瓢、桐油、叢林、居民、夏家咀、朱山東、洪內、楊井、楠竹、畈雄1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膨潤土、沸石礦、服裝等行業。農業以水稻、茶為主,特產……。 |
鄂州市鄂城區轄鄉。1961年為花湖公社,1984年置鄉。位于區境東南部,距區府36公里。面積44平方公里,人口2.8萬。有公路通宜黃一級公路。轄白龍、阮灣、永華、東廟、八廟、劉釗、華山、胄山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建材、建筑、橡膠、密封件為主。農業以種植水稻、油菜、蔬菜為主,1995年省政府命名為“楚天明星鄉鎮”。.……。 |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位于湖北省東端,大別山尾南緣,長江中下游結合部北岸,為鄂、贛、皖三省交界。東與安徽省宿松縣接壤,西與湖北省武穴市毗連,南與江西省九江市區隔江相望、一橋相連(即九江長江大橋),北與湖北省蘄春縣山水相依。地當要沖,四通八達。史稱吳頭楚尾,荊揚咽喉,可北走京華,南馳百粵;今襟鄂皖贛3省,連華東與華中兩大經濟區。地跨東經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緯29度43分至30度18分,東西……。 |
一、基本概況版圖面積140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3336戶,38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萬人,耕地4.3萬畝,山林7.8萬畝,水面5000畝二、特色產業以種茶、板栗、山藥和黃豆加工、商貿運輸為特色產業,尤其是生產加工的豆油皮較出名。,三、典故洗馬鎮歷史悠久而燦爛,相傳漢高祖年間,名叫“蘇容”的女將軍征戰到此,令隨從下河清洗戰馬,“洗馬”因此得名。由于特定的地理位里,洗馬歷來是兵……。 |
蘄春縣轄鎮。1975年建赤西公社,1987年設管窯鎮。位于縣境西南部,長江北岸,蘄河入江口,江河夾角,距縣城15公里。面積72.5平方公里,人口3.1萬。西(驛)嵐(頭磯)公路、黃(石)黃(梅)高速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轄管涼、江涼、三合鋪、南征湖、付崗、寒婆嶺、土城崗、胡崗、樓崗、紅旗崗、園峰山、荷林、學堂崗、西湖里、竹林墩、泥灘16個村委會和嵐頭磯居委會。鄉鎮企業以陶瓷、建材、商貿、運輸和飲食服……。 |
趙李橋鎮地處湖北省東南部,與湖南臨湘市接壤,素有一腳踏兩省,雞鳴聞三鎮之稱。全鎮總人口3.6萬人,下轄9個村,3個社區,國土面積124.7平方公里,是湘鄂兩省三縣五鎮交通樞紐,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優勢十分明顯。自然資源豐富。現有耕地面積11789.3畝(水田10271.4畝,旱地1457.9畝),有茶園基地2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16565畝。有活立木積蓄11萬立……。 |
崇陽縣位于湖北省南陲,居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地跨東經113°43~114°21,北緯29°12~29°41。東界通山縣,南鄰通城縣及江西省修水縣,西接通城縣和湖南省臨湘市,北連赤壁市、咸安區。縣境東西長61千米,南北寬52千米,國土面積1968平方千米,折合295.2萬畝,占全省總面積的1.06%,占全市總面積的19.96%。縣治駐天城鎮。【行政區劃】2021年,崇陽縣轄8鎮4鄉,即:肖嶺鄉、沙……。 |
大坪鄉位于湖北通城縣西北部,離京廣線和京珠高速公路僅30公里,東與雋水鎮毗鄰,東北面與崇陽縣交界,北與湖南臨湘相連,南與石南鎮接壤,西與北港鎮相依。 全鄉面積114.86平方公里。下轄29個村,293個村民小組,14417戶,55227人,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2147畝,其中水田面積30687畝,旱地面積1460畝,山地面積11.4萬畝。 該鄉資源豐富 景觀眾多。鄂南名山藥姑山綿亙于鄉境西北……。 |
廣水位于湖北省北部偏東,因有全國八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而名揚四海,素有“鄂北門戶”之稱。全市國土面積2647平方公里,人口90多萬,轄20個鄉鎮辦事處和1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從南北朝置縣,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史人文薈萃。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教育先進市,全省文化先進市、體育先進市,是全國民間書法藝術之鄉,2006年同時被獲得中國楹聯文化城市和湖北省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
隨州市曾都區唐縣鎮東連隨州城區,西與棗陽市接壤。交通便捷,漢丹鐵 路穿境而過,316國道橫貫東西;全鎮總面積290平方公里, 總人口8.38萬人。 隨州市唐縣鎮農業基礎雄厚、糧源豐富,素有“隨州糧倉”之稱;特色產業大棗基地面積已發展到3萬畝;集百年傳統工藝、融現代加工技術為一體的金黃蜜棗,在第三屆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中國優質食品”稱號,在國內外享 有盛譽;礦產資源豐富,境內華寶山蘊藏的70億立……。 |
來鳳縣百福司鎮位于湖北省恩施州西南部,地處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地,東與湖南龍山縣接壤,西與重慶酉陽縣毗鄰,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 地跨東經109°07′至109°21′,北緯29°04′至29°07′,全鎮國土面積184.13平方公里,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酉水河由北向南穿鎮而過,怯道河從西向東橫貫全鎮,兩水系于百福司集鎮相匯,再向東流入重慶酉陽縣境內。兩水之上,架四座石拱橋連……。 |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最西部,南鄰瀟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峽。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平川大壩與山地丘陵鑲嵌兩岸,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全市平均海拔1100米,總人口84萬人,在4602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息繁衍著以土家、苗族為主體的18個民族。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級市。利川氣候獨特,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煙葉、草場、水能、風能、天然氣、礦產和旅游資源,素有“壩漆之鄉”、“黃連之鄉”、“……。 |
咸豐縣始建于公元(清雍正十三年),縣名取“咸慶豐年”之意。古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今有湖北“西大門”之稱。全縣版土面積25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4萬公頃,占17.2%,林地面積19.7萬頃,占77.3%,平均海拔800米左右。轄10個鄉鎮一個區,288個村,總人口36.74萬,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17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5%。咸豐位于鄂、湘、黔、渝四省(市)邊區結合部,距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