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文明網發布《關于2022年湛江市文明村鎮名單的公示》擬認定42個鎮為湛江市文明鎮、144個村為湛江市文明村、12個鎮為湛江市先進文明鎮、14個村為湛江市先進文明村。 |
一、基本概況: 湖光鎮位于雷州半島的東北部,區域范圍從北緯21°2 30至21° 10 8 ,從東經110°12 37至110°20 44,距離市區13公里,東臨東海島,陸地面積13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6公里,下轄24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68條自然村,總人口7.88萬人,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省道S373線,疏港大道穿越境內,是通往廣州、霞山、遂溪、雷州、徐聞、海南省和東海島的交通樞紐……。 |
湛江市坡頭區轄鎮。1961年建乾塘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建鎮。位于區境東部,距區府18公里。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3.3萬。鎮政府駐三合窩圩。有公路接廣湛線公路,船運可直入湛江港。轄三合、沙城、南寨、乾塘、大仁堂、三片、米稔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釀酒、造紙、炮竹、瓊脂、玻璃等廠。農業主產水稻、蕃薯、甘蔗、蔬菜、花生等。.……。 |
客路鎮位于雷州市西北部,與遂溪縣接壤。面積3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萬畝。下轄30個管理區,290個自然村,人口91634人,是全市人口最多的鄉鎮。鎮址客路圩,距雷城20公里。蠶桑和花生是客路的兩大優勢,無論是面積還是產量都居全市第一位。桑種植1萬畝,年產繭2.6萬擔。產值1300萬元,已發展成為廣東新崛起的蠶桑基地之一。甘蔗、造林在全縣也是屈指可數的。甘蔗種植8.7萬畝,年產量31萬噸。有……。 |
附城鎮位于雷城東端,東臨南海雷州灣,北與沈塘鎮接壤。面積12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萬畝。下轄33個管理區,104個自然村,人口83533人。鎮址在雷城環城東路,地處東洋平原,東瀕南海,西靠雷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歷來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素有“雷州糧倉”的美譽。東部沿海有3萬多畝灘涂。已基本開發為魚塘、蝦池,精養魚蝦。水面被充分利用于養鴨,總數已達100多萬只,年產鴨蛋1000多噸,產值超……。 |
沈塘鎮位于雷州市東北部,面積13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萬畝,下轄15個管理區,51個自然村,人口38168人。鎮址沈塘圩,距雷城8公里。沈塘鎮是半山坑半洋田地區。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蒲草、北運菜等。蒲草種植歷史悠久,素有“蒲織之鄉”之稱,現有5000多畝蒲草。從事蒲草編織的人數達1.5萬人,占全鎮總人口的40%,年產值2000多萬元。這里的蒲織品工藝精致,品種齊全,式……。 |
石城是廉江市的城郊鎮,下轄17個村委會,225條自然村,面積126.4平方公里,總人口7.45萬。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6.10億元,增長10.8%;農業總產值5.95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5.20億元,增長33.3%。農民人均純收入5126元,增長7.0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54萬元,增長27.8%。石城有良好的交通優勢。石城交通四通八達,廉石線、廉坡線、遂六線三條省道在境內交錯;……。 |
河唇鎮位于廉江市的東北部,下轄19個村(居)委會,總人口7.64萬人,總面積124平方公里,圩鎮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距廉江市區9公里。境內有雷州青年運河管理局、河唇火車站、國營紅湖農場、紅星瓷廠、廉江鍋廠等骨干企業和事業單位。全鎮社會治安穩定,商貿活躍,而且果木林立,擁有國內外多個著名水果品種,是匯集百果之鄉,是投資置業的理想寶地。農業結構調整效果顯著:該鎮初步形成了紅楊桃、雜果、龍……。 |
楊柑鎮位于東經109°90’,北緯21°40’,距遂溪縣城46公里,東連洋青、烏塘,西臨北部灣,南與北坡、下錄相連,北與界炮、北潭隔河相望素有“甜鎮”、“椒鄉”之美譽。全鎮轄區土地面積167平方公里,下轄1個居委會和26個村委會,238條自然村,2004年總人口93131人,其中農業人口 86818人,非農業人口 6313人,道路四通八達,省道直通全境。該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受海洋氣候影響,……。 |
【建置沿革】原屬遂溪縣第二區,1953年析出另改設第十一區。1957年析為界炮、老馬、周靈三鄉。1958年春并三鄉為界炮鄉,同年秋撤鄉改設東風公社。1959年春合楊柑區稱紅旗公社。1961年秋撤紅旗公社恢復界炮區。1986年12月撤區建鎮。2003年北潭鎮并入。【位置面積】位于東經109°7′,北緯21°3′。西臨北部灣,北接廉江市安鋪鎮,距遂溪縣城40公里,面積116.5平方公里。北潭港集漁業貨……。 |
(一)洋青鎮概況 洋青鎮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城西面,距縣城20公里,北與廉江市橫山鎮接壤,西鄰廉江市安鋪鎮,東南分別與本縣嶺北、前進農場毗鄰。2003年9月13日,原沙古鎮整體并入洋青鎮。2005年,全鎮轄區總面積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萬畝,人口74798,其中非農6583人,轄19個村(居)委會,171條自然村。 (二)歷史沿革 洋青鎮始建于1701年,為歷代基層政權所在地,是……。 |
歷史沿革曲界鎮境,明清時期,隸屬徐聞縣積善鄉。民國初年沿清制;民國20年(1 931年)設立曲界鎮,屬徐聞縣第二區(也稱上東區),區公所在曲界圩;民國30年裁區并鄉后 ,仍設曲界鎮。建國后,1949年末改稱仙曲鄉;1950年5月起屬第二區;1957年撤區后稱曲 界鄉;1958年10月成立曲界人民公社(也稱衛星公社);1983年改為曲界區;1987年復稱曲 界鎮。曲界圩,形成于清初。集圩住戶中,外地……。 |
歷史沿革 此地形似一支角伸向大海,故稱為角尾,而最南端稱為沼尾角。明、清時期,此地隸屬仁政鄉。民國初年沿清制,民國20年(1931年)設立角尾鄉,屬徐聞縣第五區(也稱西區),民國29年屬第三區,民國30年裁區并鄉后仍設角尾鄉,民國37年與西連鄉合并,稱西角鄉。建國后,1949年末屬邁西鄉,1950年5月起屬徐以第三區,稱為第七行政村,1953年改為角尾鄉,1957年撤區并鄉仍設角尾鄉,195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