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的示范引領作用,根據《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計劃(2018-2022年)》(浙委發〔2018〕16號)、《浙江省深化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浙委辦發〔2016〕21號)有關部署,經各級培育、申報、審核,認定杭州市蕭山區戴村鎮等100個鄉鎮(街道)為2018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鄉鎮,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何家村等300個村為2018年度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隆興和村等200個村為2018年度浙江省高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等20個歷史文化(傳統)村落為2018年度浙江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范村,現予公布。 |
因鳳陽章、橫龍橋二行政村規模調整合并,取橫龍橋歷史名華龍橋的“華”,鳳陽章的“章”,故名華章村。因2018年8月行政村規模調整,二村合并得名華章村村民委員會。屬新橋鎮管轄。華章村……。 |
相傳在明朝時候,村內有官員名叫馬人仲,為人正派,愛管不平之事,后被撤職回家。周邊村的地痞流氓獲知馬人仲當大官回家,家里肯定富甲一方,常常要找他“敲竹杠”。他為官清正,沒什么財富,因此被“小人”弄得日夜不安,堪是“下憂”。村民卻尊崇他的高尚人格,故把村取名“下憂”,諧音“下尤”。20世紀70年代,掀起“力爭上游”熱潮,把“下尤”改為“上游”。建國初為后祿鄉下尤村;1958年建立下尤生產隊,屬雙樓管理……。 |
由指巖村、新坑村合并設立紫升村。兩村村民大多數姓周,同宗共祖,因指巖原名紫巖,新坑之“新”與“升”諧音,故各取其一名“紫升”,寓意紫氣東來,村民生活事業如旭日之升。指巖村建國初為山坦鄉指巖村,1958年建立花園聯合生產隊,屬楢溪管理區,1961年改為指巖大隊,屬楢溪人民公社,1965年屬尤溪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指巖村,屬尤溪鄉,1985年1月屬尤溪鎮;新坑村建國初為山坦鄉新坑村,1954年……。 |
《林氏宗譜》記載,始遷祖從福建到此,見風光秀美,夏景更佳,遂定居于此,村名為夏里,后諧音得名。建國初為烏巖鄉下里村;1956年成立下里高級社;1958年為下里生產隊,汊口管理區;1961年為下里大隊,屬車口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為下里村,屬車口鄉;1992年隨鄉并入小芝鎮。下里村……。 |
因寄予新村美好希望,以崇尚賢達之意為名。渡頭村建國初為八疊鄉第一村,1958年建立四聯生產隊,屬八疊管理區,1961年改為渡頭大隊,屬西郊人民公社,1981年成立八疊人民公社,屬八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渡頭村,屬八疊鄉,1988劃歸城關鎮,2001年屬古城街道,2002年1月改屬永豐鎮;坑頭村建國初為八疊鄉第二村,1958年建立四聯生產隊,屬八疊管理區,1961年改為坑頭大隊,屬西郊人民公……。 |
村莊三面環山,中間一條坑,南北兩塊巨巖對峙,故名巖坑村。建國初為文溪鄉第二村;1958年為巖坑生產隊,屬文溪管理區;1961年改為巖坑大隊,屬文宜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巖坑村,屬文溪鄉;1992年屬河頭鎮。巖坑村……。 |
橋外村位于大溪鎮集鎮北側,距鎮中心約3公里,緊臨在建的國道104線,也是方山大道北沿主要村之一,目前交通也比較便利,是日后大溪鎮建城區發展中心區域,全村共有366戶,戶籍人口1108人,外來暫住人口約522人,耕地面積631畝,旱地面積20畝。山林231畝,主要是工業企業20家(其中500萬上一家)小微企業21家,上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033萬。上年度農村經濟總收入2384.35萬元,人均純收入21……。 |
松建村位于浙江省溫嶺市松門鎮西南,離建城區2公里,省道林石線旁境而過。全村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75公里,土地面積2525畝,其中耕地1903畝。全村20個村民小組,641戶,1889人。近年來,松建村因地制宜,以建設和諧生態村為目標,積極搞好新農村建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使全村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2008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8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46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 |
溫嶺市城南鎮蘭公岙村位于溫嶺市城南鎮所在地西南山區,東連池頭,北接寨門,西南聯山懷抱,獨特的楓楊一條溪貫穿全村,全長將近2000米。村總人口510人,擁有山林845畝,耕地297畝,水田130畝,山、水、林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村內建筑依勢而建,具有典型的鄉村特色全村共由4個生產隊組成。蘭公岙村曾獲得浙江省旅游產業強村、浙江省首批自然生態村落創建村、臺州市農業特色產業強村、美麗鄉村精品……。 |
據清《嘉慶太平縣志·敘山》載:“東門山,在大濟山西,由界坑逾嶺至下婁山臺,即東門山。縣境盡西處曰東門者,對樂清西門山言。”以村委會駐地東門自然村得名。1951年稱沙山鄉第3村;1956年稱沙山鄉和平社;1961年稱沙山人民公社東門大隊;因重名,1981年改東門大隊為東門頭大隊。1983年稱沙山鄉東門頭村;1992年沙山鄉并入塢根鄉稱塢根鄉東門頭村;2001年稱塢根鎮東門頭村至今。東門頭村位于塢根鎮……。 |
石塘鎮五岙村位于石塘東南沿海,下轄有尖山頭、五岙里兩個自然。北接釣浜,西臨四岙村,東面環山,南朝大海。五岙村共220戶,737人。其中黨員27人,擁有生產漁船49艘,為純漁業村。2015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人均收入21000元。現有完整石屋200多間,錯落有致,與沿海綠道連接和大海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曾榮獲2015年度臺州市涉外漁業管理先進集體。為了石屋更好的保護,有效地拓寬村級集體經……。 |
里箬村位于溫嶺市東南海濱,原屬箬山鎮,后并入石塘鎮。里箬東西北三面懸海,以地處箬山內側,并相對其南之外箬而言里箬,又名內箬。村內房屋依山而建,是一個半山腰村落,村落傳統石屋保護良好。村民們世代以打魚為生,現有鋼制生產漁船20艘,是一個純漁業村。全村面積0.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00余人,黨員38名,村兩委6人,村民小組14組,村民代表49人。幾百年前,來自福建的陳氏一族發現了這方樂土,漁撈生產……。 |
東西村地處玉環市楚門鎮東北部,總面積5500畝,包括耕地面積2365畝,山林面積2000多畝,生態河道3條、水源保護區3座。東西村建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文化培育,整體環境得極大提升,村民環保意識不斷強化。目前已建成3000多米的生態游步道、200畝的森林氧吧、50畝的荷花池、100多畝的花海世界。東西村歷史文化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從唐代古剎靈山寺、宋代戴明創建皆山書院及其親……。 |
該行政村地處芳杜陡門附近,稱之為芳陡,簡化后寫作芳斗。清代屬十四都;民國時期屬四保;1961年稱為芳斗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名為芳斗村委會;1992年5月“撤擴并”時,撤掉了芳杜鄉建制后,改屬清港鎮。芳斗村耕地面積614畝,其中水田面積522畝,旱地面積92畝,水果面積638畝。全村人口1175人,戶數380戶,勞動人口684人,黨員35人。全村社會總產值1999萬元,人均年純收入5916……。 |
西塘村由大坑村、尖山村、百丈村合并而成,近年來,蘆浦鎮積極打造美麗西塘示范帶,大坑村、百丈村、尖山村美麗鄉村建設成效明顯,在玉環乃至臺州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故名。百丈村:民國時期屬九保,1961年稱百丈大隊,1984年政社分社后,置百丈村委會。大坑村:民國時期屬六保,1961年稱大坑大隊,1984年政社分社后,置大坑村委會。尖山村:民國時期屬九保;1961年以前為高級社;1961年稱尖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