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區原名徐州市第一區,始建于1938年5月。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仍沿用4個行政區的建制。 1948年12月,徐州解放,仍維持原來的行政區劃。 1955年8月,第一區更名為鼓樓區。 1969年,將鼓樓區更名為延安區。 1980年5月,復名為鼓樓區。 |
始建于1938年,時稱徐州市第三區。 1948年12月,徐州市第三區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8月,市政府決定撤銷第三區政府,區政府改為區公所。 1955年,徐州市第三區更名為云龍區。 1966年,云龍區改稱紅衛區。 1968年5月,市革委會決定成立紅衛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復稱云龍區。 1980年11月,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撤銷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區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
北魏時崮峴曾為永福縣縣城;汴塘古鎮遠在唐宋已久負盛名;白集、泉旺頭成市為寨歷史逾200年。 明萬歷年間,有人遷至現賈汪一帶,臨汪而居,因賈姓人多,人稱“賈家汪”。 而賈汪城區則因礦成區,是一座新興城市,亦有百余年歷史。 清咸豐九年(1859),賈家汪已成為集市,為銅山縣二鄉泉旺頭寨管轄。 清宣統三年(1911),泉旺頭寨劃歸銅山縣七區,賈家汪村仍屬泉旺頭寨管轄。 1928年5月,賈汪建鎮,屬銅山縣管轄。 1939年5月,賈汪鎮屬“蘇北行政公署”銅山縣管轄。 1942年年2月,賈汪鎮屬“蘇淮特別區行政公署”銅山縣管轄。 1944年后,賈汪鎮屬偽“淮海省”銅山縣管轄。 1948年11月8日,賈汪解放后,為銅山縣人民政府駐地,賈汪為銅山縣第一區。 1952年銅山縣政府遷出,成立徐州市賈汪礦區。 此后又歷經徐州市郊區賈汪鎮、徐州市賈汪鎮、徐州市賈汪礦區幾次改制。 1965年11月,始定名為徐州市賈汪區,沿稱至今。 |
1945年10月,成立中共徐州市郊區工作委員會。 1951年1月,成立郊區辦事處。 1957年5月,設立徐州市環城區(即郊區)。 1960年3月,再次撤銷郊區建制,成立中共徐州市農村工作部,其所屬地區有市政府直接領導。 1962年7月,恢復郊區辦事處;1967年6月,設立徐州市郊區。 1978年7月,撤銷郊區,成立徐州市農林水利局、徐州市社隊工業局。 1983年,復設郊區。 1989年,將云龍區的翟山辦事處劃歸郊區管轄。 1993年10月,徐州市郊區更名為泉山區。 |
銅山歷史悠久,堯封顓頊后裔篯鏗(彭祖)于此,稱大彭氏國,距今4000余年。 商改為崇國。 西周為呂國。 春秋時期屬宋國,為彭城邑。 戰國時期屬楚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始置彭城,為其建縣之始,屬泗水郡。 漢代為彭城國。 宋代為彭城郡治。 咸淳元年(1265),廢縣入徐州,屬歸德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徐州為府,置銅山縣為府治,以縣東北境微山湖畔銅山島(山體已淪入湖中)而得名。 2010年9月28號,經國務院、省政府批準,撤銷江蘇省銅山縣,設立徐州市銅山區。 |
商及西周為豐國。 春秋時期屬宋國。 戰國時期建縣,屬魏國、楚國。 秦滅魏楚后,隸四川郡(西安出土的秦代印璽作“四川”,《史記》作“泗川”)。 西漢時期隸沛郡,東漢時期隸沛國,曹魏時期為豐國。 西晉時期為豐縣,隸沛國。 南北朝劉宋時期隸北濟陰郡,北魏時期隸徐州北濟陰郡。 北齊時期隸永昌郡。 北周時期隸徐州總管府。 隋代隸彭城郡。 唐、五代、北宋、金,均隸徐州。 元憲宗二年(1252),屬濟州。 至元二年(1265),沛縣并入豐縣;三年,復立沛縣;八年,以豐縣直隸濟寧路。 明代隸徐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至清末,隸徐州府。 民國元年(1912),豐縣革命政府成立,直隸江蘇省。 民國27—34年(1938—1945),縣城被日本侵略軍占領。 民國34—37年,縣內有國共兩黨的政權組織。 1949年10月—1953年1月,有豐縣人民政府和華山縣人民政府兩個縣級政權。 1953年,豐縣改隸江蘇省徐州專區專員公署。 1969年,隸屬徐州專(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隸徐州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徐州地區行政公署,豐縣隸屬徐州市。 |
秦朝統一六國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郡縣制,稱沛縣,隸屬泗水郡。 西漢時,改泗水郡為沛郡,沛縣隸屬沛郡。 漢武帝時,全國劃分為十三刺史部,下為郡縣;沛郡轄沛縣,故沛郡稱“大沛”,沛縣稱“小沛”。 天興二年(1233),沛縣升格稱源州。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沛縣并入豐縣,次年復置沛縣。 明、清至解放后,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
商、周時期,縣境北屬下邳國,南屬取慮國。 秦時,南為取慮縣,北為下邳縣,隸屬青州;漢時建睢陵縣,與取慮縣、下邳縣并存(歷東漢、三國、晉);南北朝時,取慮縣并入睢陵縣;隋時,睢陵縣制撤消,縣境北入下邳,南入泗州;金興定二年(1218年)始置睢寧縣,屬南京路泗州。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邳州南部14個社劃入睢寧縣。 1949年10月后,睢寧縣屬蘇北行署淮陰專員公署管轄,1953年5月轉歸江蘇省徐州專員公署,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睢寧縣隸屬徐州市。 |
東周時期,為鐘吾國轄地,后屬吳、楚。 秦置司吾縣。 西漢時期境內設司吾、建陵2縣,屬東海郡。 東漢時期為侯國,屬下邳國。 西晉時期為縣,屬臨淮郡。 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后,撤銷司吾縣,并入宿豫縣。 1942年8月,境域東部屬抗日民主政權潼陽縣。 1943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境域西部建立宿北縣。 1949年5月,設新安縣。 因與河南省新安縣重名,1952年9月,新安縣更名為新沂縣。 1953年5月,改屬徐州專區。 1970年,改屬徐州地區。 1983年,徐州市和徐州地區合并為徐州市,實行市管縣,隸屬徐州市。 1990年2月,新沂縣撤縣建市。 |
邳州古稱“少昊遺墟”,夏代邳為薛都。 商代為邳國。 春秋時期魯定公元年(前509),邳國南遷于此,故稱下邳。 秦代設下邳縣。 新莽時改名閏儉。 東漢永平十五年(72),改為下邳國。 南朝宋齊時期,為下邳郡。 北魏孝昌年間,置東徐州。 后周稱邳州。 隋開皇初,下邳郡廢,縣屬邳州。 隋大業初,又改邳州為下邳郡,縣仍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復置邳州。 貞觀元年(627),邳州廢,改下邳縣。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置淮陽軍于此,屬京東東路。 金貞祐三年(1215),改淮陽軍為邳州。 元代亦稱邳州、下邳縣。 1912年,廢州置邳縣,屬江蘇省。 1938年初,邳縣以隴海鐵路為界,分南北兩部分,邳北稱邳縣;邳南建邳南行署、邳南縣、邳睢縣。 1940年3月,隴海鐵路以北仍置邳縣。 以南地區,迭置邳南行署及邳南、邳睢二縣。 1953年5月,邳睢縣撤銷,邳南地區劃回,恢復邳縣建制,改屬江蘇省徐州專區。 1992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邳縣,設立邳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