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武安解放后武安城內設城關區;1951年建城關鎮;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2年復設鎮;1987年更名為武安鎮;1996年1月宋二莊鄉并入至今。 |
1953年建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5月劃為建制鎮,康二城人民公社改為康二城鎮;1996年與清化鄉合并為康二城鎮至今。 |
1953年建午汲鄉;1958年改為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午汲鎮;1996年下白石鄉人民政府并入,屬午汲鎮至今。 |
1945年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屬十區(和村);1950年劃歸峰峰礦區;1958年12月劃回武安,屬午汲公社;1961年分建磁山公社;1984年改為磁山鎮;1996年與崔爐鄉人民政府合并,仍稱為磁山鎮至今。 |
清康熙年間伯延稱福延里;民國屬三區原義區;建國后屬武安二區;1953年建鄉;1956年撤區建鄉,伯延為鄉;1958年8月并入曙光人民公社;1961年建伯延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伯延鎮;1996年與莊晏鄉人民政府合并,仍稱伯延鎮至今。 |
1953年建鄉;1957年劃歸峰峰礦區;1958年并入光明人民公社;1961年建淑村人民公社;1965年劃歸武安縣;1984年改淑村鎮;1996年淑村鎮與野河鄉合并改稱淑村鎮至今。 |
1945年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屬四區(迂城);1953年成立大同鄉;1958年公社化,為大同公社下的大同管理區;1961年分建大同公社;1984年改建大同鎮;1996年12月,西通樂鄉合并于大同鎮,仍稱大同鎮至今。 |
1945年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屬四區(迂城);1953年成立邑城鄉政府;1958年公社化為邑城公社;1984年撤社建立邑城鎮;1996年趙店鄉合并于邑城鎮,所轄25個行政村至今。 |
1945年解放;1953年建立淮河溝鄉政府;1958年公社化屬礦山公社;1984年改為礦山鎮;1996年焦寺鄉合并為礦山鎮至今。 |
1946年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屬六區(賀進);1953年成立賀進鄉政府;1958年改人民公社,同年劃歸涉縣;1960年復歸武安縣;1984年建立賀進鎮屬武安市;1996年翟家莊鄉人民政府合并,仍稱為賀進鎮至今。 |
1945年武安解放后,全縣劃分為11個區,后改為8個區,陽邑鎮均為區、鎮機關所在地;1958年改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陽邑鎮;1996年撤區并鄉柳家河鄉合并入陽邑鎮至今。 |
1941年1月成立武南縣政府管轄屬四區;1951年9月至1953年5月全縣重新劃分為11個區,屬八區;1953年建鄉;1956年7月撤區并入徘徊鄉;1958年8月31日成立徘徊鄉人民公社;1959年12月20日徘徊公社劃歸涉縣;1961年5月15日從涉縣劃回武安縣;1984年改建為徘徊鎮;1996年12月撤區,原徘徊鎮、西郊鄉合并為徘徊鎮。 |
1940年解放,屬武北縣抗日政府(后為武西縣);1946年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屬九區(冶陶)。 1953年建立冶陶鄉政府;1958年公社化,為徘徊大公社下設的冶陶管理區;1959年武安縣改礦區時劃歸涉縣;1961年復縣后又劃回武安,設立冶陶公社;1984年改建冶陶鎮至今。 |
1945年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屬午汲;1953年建立上團城鄉;1958年公社化,為午汲人民公社;1961年分建上團城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鄉;1996年12月上團城鄉與崇義鄉合并為上團城鄉至今。 |
民國末期,武安縣劃為十一個區,本鄉屬第五區;1953年撤區并鄉為西土山鄉;1958年并入礦山人民公社;1961年建西土山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為西土山鄉仍屬礦山區;1996年撤區并鄉,西土山鄉與駢山鄉合并為西土山鄉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