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位于驪山腳下而得名。 |
傳說,漢高祖劉邦為孝敬其父太公,命工匠在渭水岸邊仿照家鄉(今江蘇豐縣)模樣建一座城池,把故鄉的人請到這里來居住,以滿足父親思鄉之情,并稱新城為新豐。 |
因有代王廟而得名。西漢高帝十年(前197年),漢高祖劉邦封其子劉恒為代王。高后八年(前180年),陳平、周勃等迎立代王為帝,劉恒由高陵至驪山的代邸居住,未敢輕易進入長安,等長安局勢已定,繼位即為漢文帝。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
據傳,漢高祖劉邦鴻門宴中借故如廁,在樊噲的護衛下乘車西逃,途中車輪掉下,樊噲雙手抬軸奔跑,揮汗如雨,嘴角歪斜,后來人們便把這里叫做斜口。 |
據傳,清代有一苦行僧以終生募化所得,在此建行者橋,村以橋名。辦事處因駐行者村而得名。 |
零水,古稱泠水,亦稱靈水,因其地處零河出谷之口而得名。 |
據傳因北宋名相寇準在此建橋而得名。又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建都石川西岸的櫟陽,長達七年,當時丞相蕭何在石川河上架橋,以通各地,人稱此橋為相橋。 |
《史記·六國表》和《漢書·郊祀志》載,秦獻公十七年(前368年),“櫟陽雨金(即一次降隕石雨),因得其瑞筑畦疇,祀白帝。”故名雨金,以此得名。 |
相傳漢代曾為古市,唐代再成市得名新市。因辦事處駐新市村而得名。 |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山東徐姓遷居村東成徐家村,民國十年(1921年)楊姓遷居村西成村,兩村其后相連統稱為徐楊村,辦事處因駐徐楊村而得名。 |
西泉街道因位于西泉遺址而得名。西泉原有東、西二泉,據《長安志》記載,有一牛犢,落入東泉,母牛悲鳴,后來,牛犢從西泉浮出,東西二泉地下相通,故稱“鳴犢泉”。 |
春秋時,晉國設櫟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國攻取櫟邑。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秦國遷都櫟邑,改櫟邑名櫟陽(在今閻良區武屯鎮境內)。北魏宣武帝時,櫟陽移至今址,因而得名。 |
據傳秦末項羽領兵入關,途經此地不知其名,發現許多馬頭的護甲,于是就稱此地為馬額。 |
明初朝廷在此地與周圍數村均設軍寨,因何姓人居多得名何軍寨,簡稱何寨。 |